文/王玉梅
摘 要:醫學倫理素質是現代醫學人才,人文素質的基礎與核心,是醫學人才健康成長的動力和導向。醫護倫理學是對醫學生進行思想品德、人文素質和醫德教育的必修課程。明確了課程地位和性質,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提高學生運用醫學倫理學基礎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正起到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醫學道德素質的作用。
關鍵詞:醫護倫理學;教學目的;教學方法
一、醫護倫理學的教學目的
通過介紹醫務人員應遵守的行為原則和行為規范,以及在醫療護理服務過程中面臨的難題,使醫學生意識到他們對人類健康、家庭幸福、社會所擔負的責任;培養醫學生關心病人、愛護病人、幫助病人的美德,使他們懂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醫務人員的天職,更好地完成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醫學使命,把他們培養成為未來合格的醫務工作者。
二、醫護倫理學教學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的以傳授為主的教學形式過分單一
由于受課時少內容多的限制,教學方法只停留在一般化概念的層次。傳統的醫學倫理學教學以教師傳授為主,形成了滿堂灌輸的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單一,枯燥乏味。
2.傳統的教學方式缺乏素質教育的時效性
醫學服務格局的轉變產生了許多新的醫德關系,驅動著醫德觀念的更新。某些原有的醫德理論對復雜的現實醫學關系已無法完全解釋清楚。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建立過程中,推動了醫德觀念的進步,產生了價值論、競爭機制、效益原則,市場經濟利益機制也使個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發展;但同時市場經濟固有的自發價值取向導致人們社會責任感弱化、道德情感淡漠,醫學服務也出現了一些不良風氣。
3.傳統的教學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性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醫學倫理學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以課堂教學和課堂講授為唯一形式,缺乏靈活生動的多樣性,忽視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高,抑制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不大,更難以起到激勵學生熱愛專業,培養良好職業道德情感的作用。
三、醫護倫理學教學方法改革建議
教學方法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受到了人們的重視,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除了課堂講授,我們還應用目的啟發、案例分析、專題討論等多種形式并舉的教學方式代替單調乏味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以激發醫學生倫理思考與決定的能力,并取得一定成效。
1.更新教學觀念
沒有科學的教學理念,就不可能有高質量的教學成果。所以,必須更新教學觀念,扭轉教學只重視課堂教學效果的局面,努力實現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使學生在教學改革和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開發潛能、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個性特點得到充分發揮,并強調把理論與實踐、學習與應用、知與行有機結合起來。
2.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1)目的啟發式教學法
對在校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學生認為,以后能否當一名出色的醫生,主要看專業課的成績,而《醫學倫理學》屬公共課,學得好壞與以后醫術高低沒有直接關系。所以,在講授本門課之前,我們從職業特點入手,列舉事例,讓醫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醫學倫理學的重要性,為上好這門課打下堅實的基礎。
(2)有預習的課堂講授法
《醫護倫理學》教材內容不復雜,學生自己閱讀就可以基本理解。所以,課前讓學生先預習,課堂講授時再采取多種形式,如讓學生擔任“小老師”,由經過預習較為熟悉教材內容的學生上臺主講,再由其他學生補充的方法,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在講授“醫德的形成與發展”前,請學生自己預習教材內容,并要求其查閱相關資料,特別是中外歷代著名醫師的事跡,在課堂上再到講臺上講“故事”,然后讓學生分別發言,談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并總結出必須繼承和發揚的優良傳統。這樣,一堂相對枯燥的大道理課頓時變得生動活潑,學生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3)案例分析教學法
案例分析教學法就是選取一些有針對性的、典型、真實的臨床案例,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分析,以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傳授與醫學倫理學相關的概念及內容,引導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氣氛中理解原理、強化記憶,避免了抽象說教和空洞的議論。使醫學倫理學始終不脫離醫學實踐并能夠最大限度地貼近現實,使學生感到醫學倫理學有不可替代的現實作用。
(4)榜樣示范教育法
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覺悟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講授護理道德的基本原則和規范時,我們可以穿插護理界模范人物的事例,講授她們的高尚情操及一些動人事跡,以提高教學效果。如,在講課中穿插講授2011年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孫玉鳳的事跡,就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
(5)專題討論教學法
專題討論教學法主要是針對某一醫學倫理問題進行分析及討論,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爭辯中鞏固理論知識,培養道德情感,也使老師從學生的辯論中發現教學及學生道德情感存在的問題,有利于進一步改進教學內容及方法,并引導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6)PBL教學法
以問題為基礎學習,基本教學模式是小組討論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引導,圍繞臨床問題,編制課程,由教師事先設計一個臨床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并提出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案,達到學習新知識的目的。
(7)創設角色模擬教學
情景角色模擬是利用演戲和想象創造情景,以啟發學生對自己及他人行為、信念、價值的認識。例如,我們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讓學生加深對該課程的理解。由幾個學生分別模擬一位行動不方便、有點耳聾的孤寡老年病人,一位耐心負責的護士和一位不負責任的護士。學生在看的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生一會兒嘆氣,一會兒憤慨,一會兒捧腹大笑。通過角色扮演,學生理解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點,認識到護理孤寡老年病人時應理解和關心,尊重病人,并細致觀察病情,這樣會使教學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8)多媒體課件教學
把每項內容都設計成“重點掌握”“難點解析”“一般了解”三
部分。在“重點掌握”的內容上,主要是用慢鏡頭及局部放大的形式表現出來,以引起學生注意,從而達到加深理解和記憶的目的。在“難點解析”的內容上,運用動畫的形式,并配有悅耳的音樂和相關知識的解說,使學生輕松而不枯燥地理解了難點問題。同時,利用人—機互動的特點,反復多次播放和講解重點和難點,直至學生理解、融會貫通為止。此外,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一方面將相似內容的異同點加以比較,列出表格,另一方面通過鏈接相關基礎和臨床知識,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聯想記憶。最后,還附以相應習題和病歷以方便學生自我檢查所學內容。教學效果在護理倫理學教學手段上引進多媒體,是對教學原則、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進行的全面優化,它是科學而且先進的。生動、豐富的畫面,美妙動聽的音樂效果,使教學者、教學媒介和學生達到了三位一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應用,我們的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學內容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課堂活躍,實效性增強,醫學倫理學成為醫學生歡迎的一門課程,醫學倫理學全過程教學在學生職業道德形成中真正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于迎霞.關于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09(11).
[2]陳曉羅.淺談高職院校教學方法的改革[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8(31).
[3]尹奮勤.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7,20(4):41.
[4]農樂頒,魏潔.改革醫學倫理學教學模式與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5,18(3):79-80.
[5]孫福川,尹梅.醫學倫理素質教育與醫學倫理學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J].醫學與哲學,2003,24(12):49-51.
[6]苗梅靜,蘇鵬飛,雷娟.《護理倫理學》課程中案例教學法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08,5(8):95.
編輯 薛直艷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