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鵬章
摘 要:在中等專業學校,計算機基礎課程還存在一些影響教師教與學生學的問題,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計算機課程;問題;對策
中專學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是學生入學后開設的計算機類公共基礎課程。其主要任務是:了解計算機工作的基本原理、熟練掌握最基本的辦公自動化軟件、學會上網、學會用計算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通過學習,掌握計算機網絡查找信息、獲取信息、辨別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學生自身的信息素養,從而讓學生成為既懂得自己的專業,又能開展計算機應用的合格人才。
一、中專學校學生學習計算機教學的現狀
1.中專計算機基礎教學理念陳舊
計算機教學仍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即教師講、學生學,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學習處于被動地位,完全的“填鴨式”,教師“滿堂灌”,學生在下面被動聽講。這種教學方式既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
在中專學校里,《計算機應用基礎》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并為其他學科服務。大部分學生學習計算機是為了應付考試和過計算機等級考試,學習的主動性、學習的興趣、學習的創作欲望都沒有激發出來。他們想的就是考試如何過關、怎樣拿到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書,甚至個別拿到計算機證書的學生,對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也不是很熟練。
3.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懸殊較大
計算機基礎知識懸殊較大是各中專學校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由于各地中、小學計算機教學硬件環境有別,師資力量懸殊,來自各縣區的中專新生計算機起點水平參差不齊。一般來說,城市學生的計算機水平高于縣區學生,來自鄉鎮學生的水平高于農村學生的水平。這種差異造成教師課堂組織教學困難,在學生中容易形成“吃不飽”和“吃不消”兩極分化狀況。
4.練習課抄襲現象嚴重
在練習課上,教師下發的練習題,每次收上來都會發現有互相抄襲的現象,只有一部分學生能夠認真練習并按教師的要求完成,其他的學生根本就沒有認真練習,只是應付作業。
5.注重專業課,忽視公共課學習
在中專學校,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課程是學習重心,很多學生對《計算機應用基礎》這樣的公共課程不放在心上。很多學生對于這些基礎課程只是在課堂上學學而已,課后既不復習,更不預習,只有在考前“突擊”學習,這樣學習的結果導致學生對計算機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不扎實,上機操作不熟練。
二、對策
1.采取計算機分層次學習
中專學校對新生要先進行計算機能力測試,根據計算機測試成績進行計算機分層次教學,這樣做的目的是做到因人施教,對于成績優秀的學生在今后的教學中進行拔高教育,對成績中等的學生進行強化教育,對成績較差的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補習,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水平制訂不同的教學計劃和教學進度。
2.根據學生專業進行課堂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學好計算機,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每次在講課前,可演示一些與本節課學習內容有關的操作,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做實例練習時,盡量設計一些與學生所學專業有關的例子,例如,在講解Word圖片時,為電工專業學生展示學生感興趣的圖畫,如明星照片,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掌握圖片的復制、大小設置等內容。通過這種引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僅使學生輕松掌握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而且還解決了學生的實際問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3.增加上機練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中專學生,他們更希望通過動手練習、實踐操作掌握知識,應增加學生上機練習的時間,讓他們逐漸學會自學。因此,在設計練習內容時,應增加學生自學內容以及練習的難度,通過檢查練習、講解練習、教師輔導,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現教與學的互動。
4.改變傳統考核方式
傳統考核一般分為平時出勤成績、中期考試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為了督促學生平時能很好地學習,學校在考核方式上要進行改革,即利用平時測驗代替傳統的期末考試,密切關注學生日常學習過程,最好通過機試和筆試同時進行的方式,一方面了解學生對于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另一方面檢查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平時考核代替期末考核,鞭策學生,讓學生了解自己計算機動手操作情況,使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端正學習態度。
5.采取計算機教學與專業課整合方式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采取計算機教學與專業課整合方式進行教學,如,在學習Powerpoint時,我們可以用某一節專業課的素材去完成這個課件;也可以在給學生發練習題時,用專業課素材作為練習內容,學以致用。這樣就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成就感,有利于教學。
總之,計算機教學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這就要求計算機教師,尤其是中專的計算機教師,要不斷學習并掌握更先進的計算機知識,同時,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不斷改變教學方法和策略。
參考文獻:
[1]陳新顏,金華.民族院校學生信息素質教育的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02):103-104.
[2]甲任.試論藏區數學雙語教學原則[J].民族教育研究,1999(01):48-51.
編輯 魯翠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