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舉
一、圖片導入
投影1
總是坐在家里的人,永遠不會懂得大自然的文字。
教師:走出戶外,置身這座城市,你覺得蘭州美嗎?說說你的真實感受。(學生自由表達)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攝影家眼中的“金城蘭州”。
投影2
輕音樂聲中,顯示“中山橋”“黃河母親””“黃河水車”“小西湖立交橋”“五泉公園”“小西湖公園”“興隆山”“官灘溝”“龍園”“黃河風情線”等自然和人文景觀的照片。
教師:此時此刻,你內心的真實感受又是怎樣的?
學生思考,交流。
二、解讀“例子”
教師:如何用手中的筆把我們看到的自然之美形之于筆端呢?老師記得,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言簡意賅的話——“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下面我們想一想,通過學習《三峽》《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觀潮》這些模山范水的“例子”,我們學到哪些觀察景物、描寫景物的方法?
投影3
顯示《三峽》《答謝中書》《觀潮》《醉翁亭記》的片段。
在學生討論交流的基礎上,老師歸納出“模山范水”的基本寫法:
投影4
方法1.從時間角度觀察和描寫自然景觀。時間的區間可以從“年”“月”“日”“時”“分”由大到小選擇。如“春、夏、秋、冬”“早晨、正午、黃昏、夜半”“一會兒……一會兒……”“方……繼而……倏爾……”“有時……有時……”
方法2.從空間角度觀察和描寫自然景觀。如由遠到近,由高到低,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里到外,由中心到四周,由中間到兩邊,由面到點,由表及里,先俯后仰,先總后分等。
三、小試牛刀
當堂完成小練筆:以手中的圖片為描寫對象,從時間、空間的角度練習寫景,寫作中注意寫清時間、空間位置變化的詞語。時間5分鐘,150字左右。
寫作后交流。
四、二解“例子”
教師:剛才我們聆聽了幾位同學的習作,同學們所表現的文學才華讓老師驚嘆和欣慰。選擇從時間、空間觀察和描寫景物,這是寫景的基本方法。其實,在具體描寫景物的過程中,為了突出景物的特點,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我們還要注意“變換景物描寫的角度”。請大家結合前面提到的幾篇文章,再試著去發現這些文章寫景過程中描寫角度有哪些變化?
投影5
顯示《三峽》《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觀潮》等文章。同時對其中的有些句子,用不同字體特別強調。
在學生合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歸納:
方法3:變換不同角度描寫景物。如,動靜結合,正側結合,虛實(想象)結合、點面結合、粗細有致、明暗交替、感官并行(視、聽、味、觸、嗅)、有聲有色等。
五、寫法“升格”
學生活動1:修改潤色小練筆。
教師:現在我們來對剛才完成的小練筆修改潤色。怎樣修改呢?如果你從靜態描寫了,請加上動態描寫;如果你從正面描寫了,請加上一筆側面描寫;如果你從視覺的角度觀察了,不妨從聽覺再去感受;如果你從視覺、聽覺描寫了,不妨再加上自己的一點想象。片段描寫中有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的應用就更好了。
學生活動2:修改后,小組交流、展示。
教師點撥、升華:
方法4:風景如畫,寫景還要注意景物的層次和關系。從景物的層次來說,為了突出景物的特點,寫“云”先寫“天”,寫“水”總提“山”,寫“雨”先聽“風”,寫“花”先繪“樹”,寫“竹”陪襯“石”,寫“魚”對舉“鳥”,“大漠”襯“孤煙”,“長河”托“落日”。從關系看,多重景物之間或對比,或映襯,或相接,或對舉,或配合,或變化,或和諧統一等。
方法5:如詩如畫,語言要追求一點詩意和韻味。要寫出“畫面感”,就要綜合考慮畫面的背景、景物的主次、景物的位置和層次、景物的形態、景物的色彩及變化、“我”觀察景物的立足點等。
六、畫龍點“睛”
教師:我們模山范水,僅僅是向別人介紹我們所看到的秀美山川、如畫美景嗎?(生答:不是),是的,山水中總有一個看景的人,景物本身并不會說話,并不會說自己有多美,“美”恰恰是欣賞者在某種心情下看景的一種感受而已。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
剛才的片段描寫中,你是否讀懂了自然的文字?是否有“我”的存在?你是否從中發現了新的“我”,是否對你有生命的啟迪,思想的升華?如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中呢?如果沒有,能否或隱或現地表達呢?
學生活動:圍繞片段或討論、或靜思、或修改。
教師投影、總結:
方法6:景中有“我”,寫景總要自然抒情或寓理。景是情的載體,情是景的靈魂。寫自然景觀,其實是在自然中發現了自我,在自然中獲得了思想的啟示、情感的升華、境界的豁然開朗和飛升。
七、實戰演練
教師:你學會寫景了嗎?
學生:會了。
教師投影顯示本次習作要求:
自然是人類之友。人會從自然中得到感悟,發現自我。請選擇冬季中某一景物作為描寫對象,寫出自己的感受,抒發自己的情感。寫作中注意寫景角度的變化,力求筆下風景如畫,力求筆下景中有我,求筆下語言靈動字數不少于600字,40分鐘內完成本次習作。
學生利用1節課時間當堂完成習作。
課后反思
用活“例子”“練”求實效
八年級語文第六單元選取了一些模山范水的文章,《三峽》按照季節變化描寫三峽雄奇險拔、幽深秀麗的景色,在抓住景物特點的基礎上,在觀察景物和描寫景物時,或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或實寫和敘寫相配合,或俯仰生姿,或動靜相襯。在《答謝中書書》中,圍繞“美”,或寫山水相映,或寫色彩配合,或寫晨昏變化,或寫動靜之美。而在《記承天寺夜游》中,蘇軾筆下月光如水、澄澈透明,疏影搖曳、似幻似真的美景更是令人神往。那么,能否找到寫景的一些方法和規律,有效指導學生學會模山范水呢?
通過研讀教材,我覺得,指導學生寫景時,首先從時間角度觀察和描寫自然景觀。時間的區間可以從“年”“月”“日”“時”“分”由大到小相機選擇。其次,能從空間角度觀察和描寫自然景觀。第三,寫景中還要變換不同角度描寫景物,如動靜結合,正側結合、虛實(想象)結合、點面結合、粗細有致、感官并行、有聲有色等。第四,寫景時,力求筆下風景如畫,注意多重景物的層次和關系;力求景中有“我”。最后,語言表達力求如詩如畫,語言要追求一點詩意和韻味。要注意美化語言,嘗試使用一些修辭。
想清楚了“教什么”的問題,接下來就要考慮“如何教、如何導寫”的問題。
最終,我這樣設計了教學環節,即:圖片導入—解讀“例子”—發現寫法—小試牛刀—二解“例子”—寫法“升格”—畫龍點睛—實戰演練。
我覺得要上好一堂課,(1)要做到的是挖掘教材,精心備課。對于寫作教學來說,沒有明確的教學內容,教什么、練什么、練到怎樣的程度、訓練的重點是什么,這一切全靠教師個人對教材的解讀,對文本的整合和提煉能力。本次寫景的訓練,我把指導學生從時間角度觀察描寫景物以及從空間角度觀察描寫景物作為基礎性目標,而把描寫角度的變換、景中有我、描寫如詩如畫作為發展性目標。從課堂教學的過程來看,基礎性目標學生都能達成,而發展性目標寫作基礎較好的學生才能達成。
(2)巧妙激趣,練就“慧眼”。學生對寫作一向是有抵觸的情緒,網絡上有句話,中學生有三怕,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如何讓學生不再有“畏難”情緒,積極投身寫作訓練活動呢?我采用了圖片導入的方法,上課伊始,就問大家一個問題,“蘭州美嗎?”當學生猶疑不決,說出心里真實的想法之后,再在音樂聲中讓學生欣賞圖片,這些圖片都是我們身邊的風景,都屬于這座城市,甚至同一處景物,拍攝的時間、空間不同,也幻化出不同的美景。之后再讓學生說“蘭州美嗎”,幾乎大家異口同聲——“美!”這時,我乘勝追擊,“如何用手中的筆把我們看到的自然之美形之于筆端呢?通過學習《三峽》《答謝中書書》《記承天寺夜游》《觀潮》這些模山范水的“例子”,我們學到哪些觀察景物、描寫景物的方法?”這個設計是比較成功的,課后也得到了聽課教師的肯定,尤其是圖片的選擇,都是與我們生活的這座城市相關的圖片,一下子拉近了與學生的距離,也更好地印證了法國雕塑家羅丹的話,“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endprint
(3)講練結合,“練”求實效。如果一堂寫作課,只停留在寫作方法的指導,而不能讓學生動筆,這樣的寫作教學無疑是空中樓閣,中看不中用。在本堂課的設計上,通過老師的啟發和誘導,學生發現寫景時,首先要注意觀察景物的角度,即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觀察,描寫時也要注意寫清表明時間和方位、觀察點的詞語。因為上課前,讓學生準備了風景照片,現在,又有了寫作的對象、寫作的方法,學生自然下筆順利,成文迅速。在后來的交流展示環節,學生的表現無疑是可圈可點的。由此看出,寫作教學一定要堅持“講練結合”。
同時“練”還要求實效。學生完成片段練習之后,隨著課堂的推進,我又引導學生對剛才完成的小練筆修改潤色,并且明確提出了修改和潤色的方法,引導學生反思修改。
當講到“景中有我”的訓練要求時,我這樣啟發學生:“在剛才的片段描寫中,你是否讀懂了自然的文字?是否有‘我的存在?你是否從中發現了新的‘我,大自然的山川河流、風霜雨露、花草樹木、根莖葉花,甚至米黍塵埃等,是否對你有生命的啟迪,思想的升華?如果有,體現在哪些語句中呢?如果沒有,能否或隱或現地嘗試表達呢?”
以上的教學設計,可謂步步“驚心”,一石三鳥,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訓練的目的。
當然,這堂課從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環節的安排、教學策略的選擇、訓練的效果等方面還需要認真反思。比如教學目標的確定,對于一堂課來說,容量是否偏大?因為,原來設計的一課時的內容,最后第二節課又占用了一刻鐘的時間才完成。那么,發展性目標的確立是否要求過高?訓練的點是否過于瑣碎?一堂課的寫作指導就要完全學會所有寫景的方法和技巧?
從教學的策略上來說,片段練習時讓學生以自己準備的圖片為描寫對象,盡管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但交流時“對象”過多,老師和學生就不好判定是否抓住了景物的特點,觀察和描寫的角度是否合理、精當。如果把片段描寫定為一幅圖片,訓練的效果是否會更好,指導是否會更有針對性?從教學效果的反饋上看,課堂上展示的僅僅是八九位學生,其他學生的寫作效果、訓練效果又如何?老師在課堂進行中,還是有“管中窺豹”之嫌。
總之,通過一堂課的探討和反思,我也發現課堂上的很多遺憾之處,有人說,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現在我就是這樣的感受。
注:本文是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學案導學”課堂教學模式在初中主要學科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3]GHB0484。
編輯 馬燕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