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彩花+杜倞
摘 要:使用課堂教學五環節可以較好地確定教學內容。環節一,在問題中預習;環節二,在集體中展示;環節三,在實踐中提高;環節四,在鞏固中拓展;環節五,在強化中反思。學生帶著問題走入文本學習,從獨學、對學、群學到展示、反饋、評價等都要求教師和學生增強問題意識,惟其如此,課堂才能充滿活力,學習才能高效。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有生成才是美麗的。
關鍵詞:問題;反思;預設
教學《論語十則》這課時我用了“問題導學展示五環節”教學模式,實施是成功的。環節一,在問題中預習,是為學生的獨學設計的問題。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帶著問題走進文本?!胺诸愂綄W習筆記”,對語言材料歸類整理,無疑是個好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獨學中自主完成。環節二,在集體中展示,緊扣環節一的問題通過小組交流解決,疑難問題班內集體解決。環節三,在實踐中提高,這一環節問題的預設思路,是在學生能夠自主解決預習問題的基礎上,對文本的進一步的研讀,在學生整體感知文章之后,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進行的思考。其目的是讓學生從每一則中感受到孔子的人格魅力和對我們的諄諄教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熏陶道德修養。讓學生合作學習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實踐,同時老師也參與到教學中與學生平等對話,在他們接受內容的時候也愉悅了身心,還可以跳起來摘到桃子。環節四,在鞏固中拓展,設計了十道題是在檢測學生能否熟練運用所學知識,使學生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知識面得到初步的拓展。環節五,在強化中反思,這一環節主要是從所學課文內容出發,讓學生梳理所學習的知識,回顧復習與之相關的知識,提高表達能力和運用語文的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由此可見,問題設計在教學中的重要性。問題的設計與解決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只有在課前認真研讀文本,研究學情,精心設計問題,課堂中靈活調整運用,這樣才能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無限的生機和魅力。所以“問題導學展示五環節”導學案的基本思路也是以問題為主線,“問題”貫穿教與學的全過程,學生帶著問題走入文本學習,從獨學、對學、群學到展示、反饋、評價等都要求教師和學生增強問題意識,惟其如此,課堂才能充滿活力,學習才能高效。
教學中將傳統的逐字逐句析文講義,師生的機械分析變為教師與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調動學生各方面的感官,全身心參與學習,實現文本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教師與文本之間多層次的對話,注重語文學習的個性化,掌握獨特的語文學習方法。“授之以漁”,在讀中進行朗讀指導,養成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做讀書卡積累語言的習慣、質疑探究學會思辨的習慣。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過程中完成對《論語》十則中每則的個性化理解,張揚自我,濡染傳統文化氣息,使學生成為語文學習的真正主人,達到了傳統教學所不能達到的境界。一句話,由“學會”走向“會學”由“要我學”走向“我要學”。
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而“疑”又是經過深入思考,主動探究才能產生的。在這一節課中,發生了一個意外,出現“不速之客”,如,學生在談到自己的啟示時說:
生1:我講一個寓言故事《兩只口袋》,普羅米修斯創造了人類,又在每個人脖子上掛了兩只口袋,分別裝著別人和自己的缺點。他把裝著別人缺點的口袋掛在胸前,裝著自己缺點的口袋掛在背后,所以人們總能看見別人的缺點,而看不見自己的缺點。這個寓言故事和孔子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觀點相符。
師:同學們考慮一下這個故事和孔子的觀點相符合嗎?這則寓言講的是什么道理?
生2:不符合,這則寓言講的是人們往往喜歡挑剔別人的缺點卻無視自身的缺點??鬃拥挠^點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師:說得很好,我們不但要看到別人的缺點,也應看到別人的優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吸取別人的長處而來彌補自己的短處。同學講的這個故事真好,他能積極主動地思考,善于聯想,這種學習品質是值得大家學習的,我們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
面對這個問題我靈活應對,對學生積極的、正面的、價值高的“生成”大加鼓勵、利用,讓學生更加體會到孔子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巧妙利用了意外的“生成”,為我的課堂帶來了精彩,同時我鼓勵了學生質疑的精神。所以,每次學習新課文之前,我都會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邊作上記號或寫上相應的問題,以幫助我和學生共同從教材中獲得更生動、鮮活、豐富的信息。課堂教學因預設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只做到單向發問誠然不夠,應該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瀾的作用,讓學生展開激烈討論,在討論中互問、與教師對問,使語文教學真正呈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尤其是學生會發現一些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這是可貴的教學資源,教師應珍惜、加以利用。
編輯 謝尾合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