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鵬 胡飛
報告發現,大學生自主創業比率正在增加,最主要的原因并非就業困難,而是創業理想的驅使。
去年被媒體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然而今年6月9日發布的大學生就業報告藍皮書,卻給出了“2013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就業率為91.4%”的數據,比上一屆還上升5個百分點。
這份看似很高的數據背后隱藏著一個現象:大學生從事低學歷要求的工作,即低就業現象。另外,報告發現,大學生自主創業比率正在增加,最主要的原因并非就業困難,而是創業理想的驅使。
在大學生就業報告藍皮書發布之際,《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就業報告研究團隊麥可思公司創始人、西南財經大學中國教育需求研究中心主任王伯慶。王伯慶從事研究大學生就業工作20余年,是中國高等教育跟蹤評估系統開發者。
就業率統計差別
民生周刊:您為什么從事研究就業能力測量與評估?
王伯慶:我在美國留學和工作,一直從事就業市場研究的工作。2003年開始跟蹤中國大學擴招后大學生的就業問題。1999年的擴招是為了刺激社會需求,而不是產業發展的需要。這樣快速的擴招,必然帶來一個問題,大學生就業比較難。大學生就業會影響政府的政策。我們做這份報告,希望能給教育管理機構、高校和社會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教育部7月會統計就業率,這個就業率一般是百分之七十幾,這確實是真實的。但是為什么會這么低?因為有三分之一的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后半年才找到工作。應屆畢業生就業率的統計是在畢業半年后到一年內,這是國際上的慣例。因為大學畢業生基本在半年內會穩定下來,這個時候調查的就業率比較真實反映初次就業狀況?,F在國內外專家同意這個觀點,教育部也開始采用這個數據。如果使用7月的數據,就容易引起誤解和不安定。
民生周刊:大學生就業報告藍皮書的權威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王伯慶:《200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 》是全國首份就業藍皮書,今年是第6本,我們花費長達半年時間進行調查,全國樣本約26.8萬,共調查了814個專業,調查覆蓋了全國28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這是政府、社會研究者公認的權威的就業報告。今年被評為“社科院創新工程項目”。
我們使用的系統是中國高等教育供需跟蹤評估系統。這實際上是一個反饋系統,是一個讓供應和需求,讓社會和高校對接得更好的信息反饋系統。在現在的大數據時代,應該建立這樣的系統。
大學人才的供應和社會人才的需求要對接起來,大學生在能力、知識和素養上要符合社會的需要。這個需求既有近期需求,也有長期需求。怎么讓大學了解社會需求?需要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進行跟蹤,發現哪些專業供大于求,哪些專業供小于求,在哪個地區有什么樣的情況。把這個情況寫成大學生就業報告,每個大學和每個地區都需要這樣的報告。讓高校以這個報告作為參考,來調整自己的專業結構和培養內容。
國外過去不太引用中國就業數據,引用的國外數據偏差較大?,F在就業藍皮書已經得到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認同。中國現在已經到了建立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智庫時代,一個國家的軟實力要體現在智庫的影響,需要有科學的智庫報告。
就業難在質量上
民生周刊:您如何看待現在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很多媒體報道,去年是“史上最難就業年”,為什么就業率反而上升?
王伯慶:目前中國大學生就業率不低,難的不是數量,是在就業質量方面。當然現在全球都是這個問題。
2006年我回國工作時發現,2003年以來就業存在數量上難的問題。2008年金融危機后形勢更加嚴峻?,F在穩定在90%左右,其實這個數據不算高。我們國家1990年新生嬰兒2000多萬,2010年約1600多萬,但總體來說新增勞動力下降得很快,國家經濟增長在7%以上,這就導致社會需求勞動力趨于緊張,“民工荒”開始出現,就業市場開始轉向勞動力的賣方市場。
大學畢業生逐年增多,但增長的數量十幾萬。新增勞動力的減少大大超過了大學畢業生增長,所以就業市場總體能消化大學畢業生。問題在于,一些大學畢業生可能找不到與學歷相配的工作,求職是感覺找不到合適工作,所以覺得“就業難”。這個悄悄發生的變化,沒有被注意到。事實上,大學畢業生填補了一些只需要高中學歷的工作崗位。同樣,因為勞動力缺少,招不到足夠的高中生就來招高專生,招不到足夠的高專生就招本科生。
高專和本科以上學歷的崗位,目前存在不足。大學生要是降低對崗位要求的話,是可以找到工作的。這就是低就業現象。國外對大學生就業的研究集中在就業質量上,如低就業現象,中國也應該集中研究就業質量,不要只研究就業率。
民生周刊:今年大學畢業生有727萬,超過去年,您認為今年的就業形勢會怎么樣?
王伯慶:我對今年的就業率不悲觀,以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和目前勞動力供應速度來看,社會不必擔心大學生就業的數量問題,政府也不必憂慮。但是政府的教育管理機構、高校和社會產業要協作,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質量,以支持中國產業的下一步升級。產業的升級必將創造更多的高質量就業崗位。
自主創業比率提升
民生周刊:如何看待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現象?
王伯慶:大學生受教育程度高,有理想主義,對人生的期待比較高。大學畢業生去創業,更能以知識做支撐,更能做滿足社會發展方面的創業。
2013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率為2.3%,持續上升。而國外大學生創業在4%左右。但是要看到,我們在3年以后的創業比率會達到4%,更多的人是在畢業以后才參加創業的。有60%的人退出創業,這是正常現象,其他人創業三年內失敗概率或許更高。
大學生創業常常從事的是與專業無關的工作,不要認為大學生創業起點比較低,因為誰都是從低起點開始的。例如北大的學生賣牛肉米粉,創造就業崗位就是很大的貢獻。而且他也可以利用第一桶金進行第二次創業。
從事這些普通的服務業,北大學生突破了觀念的束縛,社會應該創造一個更寬松更開放的心態,去鼓勵大學生從事各類創業。北大學生敢出來創業就是體現了北大的精神和素質。他們有膽識,有素質,社會要對他們高度尊重。他們還具備我們這個社會特別需要的創新精神和冒險精神,這是社會應該珍惜的。
大學畢業生創業主流不是因為就業困難才創業。在我們的調查中,大學畢業生創業80%以上是有創業理想,只有不到10%的人是因為找不到工作。社會上有偏見,以為創業就是找不到好工作,特別是優秀大學的畢業生。高校應該加強創業教育,優秀大學應該培養更多的創業人,但目前本科院校培養創業的比率大大低于高職高專。這是目前的教育體制需要改進的一個方面。
我們要讓更多優秀大學生愿意承擔風險和創新,希望國家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落到實處。因為根據我們的調查,大學生創業資金來源是政策資助扶持的不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