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海霞+++張金剛
北京市通州區中山街小學始建于1912年,已有百年歷史。自2000年起,我校高年級語文組發起經典誦讀活動,以經典古詩文為重點,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了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多樣化誦讀活動。
教學實踐定初衷。為進一步增加學生的語文素養,我校將經典古詩文誦讀作為學校特色建設項目,列入學校發展規劃,實現千年美文誦讀與百年老校教育傳承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接觸最具文化價值和道德價值的古詩文。以“以圣賢為友,與經典為伴”為主題,開設經典誦讀校本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誦讀、記憶、競賽和藝術化展示活動,動員全體教師和家長共同關注和參與。學生在三百余年古槐下,用稚嫩童音吟誦古韻悠揚的篇章,在圣賢的教誨和經典的陪伴中成長前行,以古詩來傳承文明,以經典浸潤人生。
夯實舉措全員行。建立完善運行機制,成立古詩誦讀活動領導小組,負責學校古詩誦讀活動的策劃、指導、監督、評價。制定古詩誦讀實施方案,明確校本教師、班主任及藝術教師職責分工。制定古詩評定級制度,定期分年級舉行校級擂臺賽、班級擂臺賽,評選古詩誦讀先進集體和班級校級古詩狀元,并給予表彰和獎勵。以誦讀古詩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教育性、人文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全員參與、逐步理解、重在積累、受益終生為基本原則,創新多項舉措。
潛移默化見成效。古詩文誦讀,對學生道德、品行、性情、氣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好的學生,表現出開朗、自信、樂觀的性格。教師自身也得到充實,與學生一起學古詩、寫古詩、唱古詩、講古詩,在學生稚嫩的古詩文誦讀聲中,教師們盡情徜徉在精美的詩詞畫卷里,品李白浪漫豪放的情懷,聽杜甫憂國憂民的吟唱,賞陸游錦書難托的離索……那美侖美奐的畫面、絕妙的詩句,讓教師們引領學生的同時也充實了自己。這項活動得到家長廣泛認同,自開展誦讀活動以來,家長感受到學生的深刻變化,有禮貌了,尊敬、孝敬老人了,珍惜親情、友情了,上了初中的學生不再為背誦詩詞煩惱了,有的學生遇到某些特定情境還能吟出古詩句了。
立德樹人重傳承。隨著活動的開展,學校對經典誦讀的認識逐步深入,目標更清晰,實施更加理性。古詩文誦讀要關注學生的需要,保護和激勵誦讀興趣,在內容選擇上有“三不讀”:宏篇巨著不讀,晦澀難懂不讀,含義偏頗不讀。精心篩選既有深厚人文內涵又有明確品德訓導、朗朗上口、易誦易記的篇目。在學生參與形式上做到“三有”,有聲、有色、有形,既有早讀的書生朗朗,又有校本課程的循序漸進,還有書法繪畫的有形有色;既有國旗下教師對中華文化大家的宣講,又有師生齊誦的名家名篇,還有課間古詩歌曲的播放傳唱。在激勵方法上注重多角度、多層次,把集體競賽和學生最喜歡的藝術實踐及班級校級對學生個人的表彰結合起來,努力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有目標、有興趣、有收獲、有喜悅。
課程、課時、教師、資源的有限性,促使學校認真梳理各項工作的運轉程序,整合校內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分配,古詩誦讀與課程結合、與教育活動結合、與特色建設結合、與校園環境建設結合,全員參與,明確責任,細化分工,使古詩文誦讀落實到每一個可以具體操作的層面。在校外,積極爭取家長的理解和支持,使學生的誦讀活動向家庭擴展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