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品
老師想要評職稱,得先向校長花錢買名額,這在安徽省宿州市第十九小學已成為老師之間心照不宣的秘密。而按照“慣例”,職稱名額由校長“標價”,遇特殊情況還可以“打折”。記者近日從宿州市埇橋區教育局獲悉,涉事校長劉某已經被停職,接受紀委調查。(3月16日《京華時報》)
在當下的現實中,類似職稱評審過程中的不公平現象絕非個案。在某些地方,不少教學業務水平較為突出的一線教師,連續數年參與高級職稱申報評審都無法通過;相反,一些業績平庸的教師卻能輕而易舉獲得教師高級職稱。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原因有多樣,其中職稱評審不夠公開透明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小學教師職稱涉及廣大教師的工資收入,關系到教師的切身利益,教師職稱評審過程一旦滋生腐敗,將直接影響整個教師隊伍的思想穩定。因此,必須要在教師職稱申報評審程序上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嚴格按照相關的政策規定,全程接受監督,確保職稱評審陽光透明。
第一,要做好個人自薦與單位推薦相結合。學校在職稱申報的過程中是否嚴格把關、能否把優秀人才推薦出來,對于保證評審質量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專業技術人員的業績、水平、能力怎樣,其所在的單位最了解,因此,學校在推薦教育教學業務優秀人才的過程中,必須嚴把質量關,堅持審議小組共同審議的原則,不搞“一言堂”,堅持民主、公正、公平。
第二,要做到推薦環節公開透明。在實際操作中,教師職稱申報評審定職的過程要做到每個環節都公開,接受廣大教職員工的監督。學校應主動公開申報崗位職數、職稱政策、推薦程序、申報人員名單等相關評審材料,增加申報和推薦工作的透明度,自覺接受本單位職工的監督。
第三,要做到評審過程公平、公正。要不斷建立完善職稱評審制度,確保評委會的權威性和社會公信度。同時,規范評審程序,嚴格評審條件,嚴肅評審紀律,堅持評審標準,做到評審條件面前人人平等,體現以能力、業績為重點的評價導向。對弄虛作假的個人和材料,實行“一票否決”制。評審結果出來后,要把通過評審人員的基本情況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第四,要落實好職稱申報評審責任追究制度。對申報人員實行真實性保證書制度,真實性保證書必須由本人和單位領導共同簽字、共同負責,共同保證申報材料的真實性,實行誰審核、誰簽名、誰負責。凡違反規定者,視情節輕重給予處分。凡被實名信訪舉報的,要逐一調查核實,一旦查證確實存在弄虛作假行為的,由上級主管部門提出明確處理意見,并對有關負責人進行通報批評。
教師職稱評審需要規范程序,注重業績,體現公平。只有嚴格執行相關政策制度,輔之以有效的監督機制,才能確保評審結果客觀公正,令人口服心服。(作者單位:玉林市北流市六靖鎮那排小學)
(責編 歐金昌)
看了本期教育時評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話要說呢?或者對別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觀點?歡迎留言或投稿:gxjyd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