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應多關注學生的審美需求
媒體日前聚焦美國總統奧巴馬夫人米歇爾參觀訪問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卻意外引爆校服之爭。有網友覺得,北師大二附中的學生穿的校服——確切地說是那套寬松的藍白運動服“太減分了”!這就像一個火苗,在微博上引爆了網友們對國內運動校服鋪天蓋地的“批判”。雖然對該不該用運動服作為校服各有看法和分析,但在“不好看”這點上,網友們基本無異議。(3月24日 《新快報》)
【點評】一次正常的“外交事件”,卻演變成“批評校服事件”,折射了眾人對國內的校服存在不滿。說起來,國內的校服盡管有寬松、便于運動等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學生攀比衣著打扮,但不夠美觀也是眾所周知的缺點。學生們畢竟也有愛美的訴求,千篇一律的運動服確實不太符合時代的審美特點。而為學生設計、定制好看且價格不貴的校服,在當今的社會經濟條件下應該不是難事,關鍵在于教育管理部門和校方要進一步更新理念,多關注學生的審美需求。
“天才少年崩潰大哭”令人擔憂
《最強大腦》國際挑戰賽中國隊首戰告捷,以3比1完勝意大利隊。然而,比賽的結果并不是觀眾熱議的焦點,產生巨大反響的則是,我國的“天才少年”李云龍在比賽中崩潰當眾大哭,被認為是心理脆弱的表現,而其父親李勇的高壓教育更是遭到網友的質疑。同樣是12歲的“神童”,意大利小男孩安德烈的眼淚卻溫暖人心,贏得了中國觀眾的無數個“贊”。
【點評】其實,參加比賽只是一種展示與交流,更是出于興趣愛好。可惜的是,像李云龍這樣的孩子,肩上背負的東西太多,包括代表國家參賽的壓力、來自父親的壓力,以及自己給自己的壓力,等等。很難想象,在這樣的壓力下成長,孩子日后還能對知識保持著永恒的探究興趣。從小就把孩子弄得“身心俱疲”,那么今天的“天才少年”,明日就極有可能“泯然眾人”。
“中國教師被英國請去教數學”
不應過分樂觀
英國邀請60名中國數學老師到英國教數學,同時派出60名英國老師赴中國學習數學教法。這一新聞引起了正反兩方的激烈爭論:有人認為“英國學生一向很差的數學這下有救了”,“英國可以成功復制中國數學教學經驗并從中學到很多”;也有人說“中國學生都是死讀書,沒有什么好學的”。(3月18日 中國新聞網)
【點評】中、英兩國都有各自不同的教育體制,否定哪一國都屬片面。而由此得出我國的教育體制優于英國的更屬過分樂觀。在此,我們應該反思自身的不足,尤其應該反思應試教育的各種弊端。此外,英國有虛心請教、善于學習的態度和胸襟,我們難道不應該向英國學習?
“為孩子屏蔽負面新聞”太過極端
一位媽媽怕孩子接觸過多負面信息,干脆把家里的有線電視都停了,采用“屏蔽教育法”;一位爸爸為了增強孩子的“免疫力”,專門把一些負面新聞整成專題給女兒看,采用“危機教育法”。兩天來,本報對這兩位家長截然不同的育兒方式進行連續報道,被鳳凰網、人民網等多家門戶網站轉載,引起數萬名網友熱議。家長們紛紛審視自己的教育方式,對“該不該讓孩子接觸負面新聞”提出了不同的看法。(3月15日 《武漢晚報》)
【點評】無論是采用“屏蔽法”還是“危機法”,都是片面而極端的教育方式。前者容易使孩子長成“溫室里的花朵”,心理變得脆弱;后者容易使孩子早熟,甚至造成心靈扭曲。其實,孩子的成長是一個不斷接觸社會不斷思考的過程,最好的辦法就是順其自然、適時引導,讓孩子以自然的心態看待這個多元的世界,才有利于健康成長。
“發早餐券促學生晨跑”
只是輔助手段
近期,鄭州大學的操場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鬧場面,先后有3 000多名大學生早起到操場上跑步,有人感慨:“像開運動會一樣,好久沒看到有這么多人來跑步了。”原來,這是該校出的一個新招:早上起床到操場上跑兩圈,就可以領到3元早餐券,目的是鼓勵學生早睡早起勤鍛煉。不少學生表示,他們想借此機會徹底改掉晚睡晚起的壞毛病。也有學生說:“我們不只是為了免費早餐,而是為早起找個堅持下去的理由。”(3月25日 《大河報》)
【點評】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學校想出各種辦法可謂用心良苦。但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近年來學生體質下降的現實,還需從“小”做起:在小學階段就應該保證體育課程正常開設,從制度層面解決老師“擔心學生出事”的憂慮,引導學生從小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當然,高校也應該把體育課程納入學生考評體系,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積極鍛煉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