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有志于推動兒童閱讀的教師而言,實用的閱讀策略比深奧的閱讀教學的理論闡述更可解決燃眉之急。從教育學的角度講,閱讀是一個解難和思考的過程,閱讀策略是為了達到一定的閱讀目標所采取的一系列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掌握閱讀策略等于擁有一套解難的方法,可以使讀者在理解的基礎上發挖閱讀內容的深層意義,提升閱讀的質量。閱讀策略需要通過步驟化、程序化的教學活動,讓每個學生不限天生能力強弱、背景知識多寡,都能慢慢學會閱讀,并在閱讀中學會學習、習得能力。
一、發展兒童閱讀的策略
兒童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的閱讀具有盲目、隨意、無計劃、缺乏持久性等特點,通常他們不會像成人那樣,有計劃地選擇相對固定的時間用于自主閱讀,閱讀效率也相對較低。因此,兒童的閱讀需要學習,兒童學習閱讀需要策略,兒童的閱讀學習策略需要專業的研發。
促進兒童自主閱讀,發展兒童閱讀策略是一項技術取向很強的工作。梳理常用閱讀策略的已有文獻,關注國際及國內的港、臺等地對閱讀策略的研究,可以發現:預測(Predicting)、連結(Making)、提問(Questioning)、圖像化(Visualizing)、推論(Inferring)、找出重點(Determining Tmportance)、統整(Synthesizing)、理解監控(Monitoring Comprehension)等閱讀策略,都已經過實踐的檢驗,證明對我們的閱讀教學有一定的借鑒價值。
(一)預測與推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清楚地教導學生一些閱讀的策略,讓學生學會自主檢驗自己的閱讀過程,從而學會閱讀,成為熟練且有效的讀者。
請看以下四格漫畫中的第一至第三幅圖畫,然后發揮想象力,猜猜第四格漫畫中“故事的結局”是怎樣的?
如何猜呢?通常我們會讓學生認真觀察。那么,觀察什么呢?這里面是不是有一些方法和策略?有的。對于“預測”結局這一類的事物,通常有這樣兩大招數供我們選擇:①找線索。比如上圖,你找到的重要線索如下:圖中的動物是鴿子,撒在天空的東西是谷物,一對鴿子在舉行婚禮等。②聯想生活經驗。還是上圖,通過平時你對鴿子這種動物的了解,你應該不會不知道鴿子這種動物喜歡吃谷物這個常識。這樣一來,結果便可“浮出水面”了:第四幅圖,結局是“所有的鴿子都開始低頭啄食地上的谷物”。
我們將以上問題中有關預測策略的步驟歸納如下:
使用預測與推論策略,非常有助于推進兒童閱讀。如果在引導學生閱讀較長篇或情節較復雜的故事時運用預測與推論策略,讓學生嘗試根據已有的信息對故事的結局、情節的發展、人物的命運、文章的觀點等進行推論和驗證,可以促進兒童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故事當中,提高閱讀趣味,增強對內容的記憶和理解。
(二)找出重點,統整信息
“找出重點”是指抓住文章的主旨,從文章中建構意義。好的讀者不會迷失在文章瑣碎的細節與信息中,他們會確認閱讀的目的,分清重要和不重要的信息。教師不妨引導學生來玩一個“誰是主角”的游戲:
逐句速讀,誰能最快找尋出其中的哪一句話是該文段中的“主角”?
所謂“主角”,說的是文段中的主題句。主題句是段落中最重要的句子,通常可以概括全段主要內容。那么,如何找出這個主題句呢?游戲初,教師可以用“認頭尾”的方法,引導學生留意段落中的首句或尾句,但這僅是其中的一種方法。繼續判斷下面的選段,你是否有了新的發現呢?
如此這般,教師引導學生在游戲中不斷實踐、探索,不斷體悟“找出重點”的策略:學會利用“最后”“由此可見”“總之”“最重要”等關鍵詞,并用“逐句衡量法”判斷該句子能否包含其他句子的內容等。
“統整信息”是將新舊知識進行有效整合,把瑣碎的知識連結起來形成線索,以此提高洞察能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略去”不重要的或重復的信息,甄別并圈畫出重要的關鍵詞、句,再運用解釋性文字或例子來自行歸納概括,從而全面掌握找出重點、統整信息的完整方法。
(三)圖像化
從某種意義上講,圖是一種世界語言,具有客觀性、直觀性、寫實性等特點。圖的使用能使我們快速、大量地汲取信息。多元智能理論倡導運用多種感官協作學習,比如,繪畫、列圖表等?!皥D像化”是把文本中的內容轉化成圖像來幫助思考。學生在閱讀完文本以后,可以嘗試將文本轉換成一幅幅圖像,或者勾畫出作者的思維導圖,或者描繪出自己的思維導圖,以此加強與文本的互動,同時激發靈感,“創造”出更有新意的智力作品,令閱讀變得生動、有趣,且富有挑戰趣味。
1.故事手掌。閱讀故事時,如果能夠用一只手掌的五指來分別呈現故事的五項基本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和結果,這對于學生了解和記憶故事的內容會很有幫助。如上圖“美猴王出世”故事手掌所示。
2.各種類型的概念圖。概念圖是根據文章重點繪制出來的簡單圖表,可以幫助讀者組織內容并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記憶。下圖為《落花生》一課的概念圖,借此可以重溫文本借物喻人的手法及運用。
繪制概念圖時,可先運用選取和綜合策略找出文章各段的重點,再根據各重點之間不同的關系編排圖表的形狀。常見的概念圖繪制方式有:
順序關系——表示時間、空間的先后順序,或事物的從屬關系,用來分析敘事或描述性的文章。
并列關系——表示同一主題同一范疇的不同內容,彼此相互補足,關系并列。
從屬關系——用以顯示同一主題的不同范疇,彼此間無從屬或并列關系。
綜合運用——概念圖須按內容需要,以不同的組合變化而成,有時甚至要同時表示順序、并列及分立關系。
此外,概念圖還可以故事文法(Story Grammar)、時間軸(Timeline)、維恩圖(Venn-diagram)等方式呈現,沒有固定的格式或形狀,需要時甚至可以加入不同的圖畫來輔助表達,有助于依據文體特點采用相應讀法,發展因文定法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四)理解監控
所謂理解監控,指的是對閱讀理解的自我監控。一個自我監控能力強的讀者知道自己在閱讀中遇到了什么困難,又是用什么方法來解決的。他們經常會自問:有沒有字詞或片語把我難倒?我是否明白文中的意思?用哪些方法可以理解?我對這個主題已經知道些什么?尋找書中的人物名字、特定地點等,有沒有需要重讀的地方?重讀那部分,文章言之成理嗎?而自我監控能力特別強的人,常常會用到以下“消除閱讀困惑”的方法。
1.選擇性閱讀。在閱讀時,為節省閱讀時間,對于不懂或不想讀的部分跳過去不讀,只選擇想要知道的或有趣的部分去讀。
2.再讀一次。對于不懂的部分,或針對文章的某一章節重讀一遍,以提升閱讀理解的深度和準確度。
3.速讀。不管閱讀的目的是什么,很快地讀過去,快速掌握閱讀的重點,節省閱讀的時間。
4.調整閱讀速度。依閱讀文章的內涵和自己選擇性內容的不同而變換閱讀的節奏,或快或慢,或粗或細。
5.反復推敲:在閱讀的過程中遇到新詞、難句、理解困境時,會鏈接已有知識或根據相關線索拓展閱讀,以尋求對閱讀內容更深層次的理解。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經驗之后,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使用一系列加深閱讀的技術,如配合使用“SQ5R”(見下表)策略等,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通過圈、點、畫符號、做提示、做批注反思、做筆記、做卡片等方式來關注閱讀重點,提高自主解決閱讀中的困難的能力。
(五)連結
“連結”包含了文本信息與整本書的連結、與另一本書的連結、與已知事物和新資訊的連結、與生活的連結等。關注閱讀文本之間的連結,是閱讀中的關鍵能力。帶著閱讀的目的連結“多文本”,將篩選好的一些文章按一定的順序、結構進行排列,比如依照文章的主題及特點,組織學生進行舉一反三、分組遞進、反復閱讀,借此建立起文本間的連結,獲得最佳的閱讀效果。如我們以“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為主題展開的群文閱讀教學:先引導學生閱讀《小壁虎借尾巴》一課,讓學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魚、老牛和燕子去借尾巴的各種經歷,師生一起畫出文章內容和情節的概念圖;然后再引導學生閱讀《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七顆鉆石》《犟龜》等,指導學生自己動手畫出每篇文章的情節和內容結構圖,使學生通過連結、比較,發現多種文章中所存在的“相同的表達方式”。這種一篇帶多篇的閱讀教學方式,有別于傳統的閱讀教學僅針對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所進行的導讀,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二、建構以閱讀策略為導向的閱讀教學
(一)整體閱讀策略規劃
國際閱讀素養研究(PIRLS)將“閱讀素養”的含義界定為:學生能夠理解并運用語言書寫的能力;能夠從各式各樣的文章中建構意義(閱讀不是讀者被動接受作者傳遞的信息,而是主動建構意義);能從閱讀中學習(課堂上教學生閱讀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閱讀,更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參與學校和社群中的閱讀活動;從閱讀中獲得樂趣。這個界定帶給我們如下啟示:我們需要拓寬語文的教學內容,重新考慮閱讀教學的安排,并在教學中有計劃地引入閱讀策略。而構建以閱讀策略為導向的閱讀教學,必須對課程進行系統的設計與革新,做到閱讀課程系統化、閱讀策略多元化、閱讀課內效能化,以此推動學生閱讀風氣的形成,實現讓學生“從閱讀中學習”的目標。
近年來,我校在推進學生閱讀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下表為我校開展小學生“整體閱讀策略”的規劃。如今,我校正在一步步把這一規劃變為現實。
(二)篩選、組合教材
推動閱讀風氣,促進學生從小養成“樂于閱讀,勤于閱讀,認真閱讀”的良好習慣,教師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拓寬閱讀的范圍、靈活選編及運用各種學習材料。學校為學生規劃閱讀課程及選定合適的閱讀材料時,除了要仔細審視作品的文質是否優美,還應按照學生的認知心理、興趣和能力,為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材料。通過不同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掌握不同的閱讀策略。
(三)融合閱讀策略的教學單元設計
要讓學生真正掌握某種閱讀策略,正確精要的指導固然重要,將策略教學融入單元教學,使策略變成具體有趣的活動,并為學生創設大量使用這種策略的情景,讓策略的使用逐漸內化,同樣重要。比如我們的教師為閱讀策略“故事手掌”選定了章回小說《西游記》作為教學及延伸閱讀的材料,編制了下面這個《愛上〈西游記〉》教學單元。
[設計構思]
1.發揮名著魅力,運用“故事手掌”吸引學生閱讀興趣?!段饔斡洝纺捴巳丝冢粕?、悟空、八戒等人物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學生不會有閱讀障礙;加上故事曲折離奇,能充分滿足兒童的幻想欲和好奇心,學生很容易投入其中??捎谩肮适率终啤眮韼椭鷮W生掌握故事內容。
2.設立“擊掌”儀式,使閱讀策略具體化。單元教材分為多個獨立的故事,由《美猴王出世》《被困五指山》《三打白骨精》《芭蕉扇》《豬八戒吃西瓜》等篇章組成,符合創設大量使用機會的策略學習的要求?!肮适率终啤睂⒐适碌奈鍌€要點分別借手掌的五指來幫助記憶。為了讓學生牢記“手掌”的運用,教師親身示范“擊掌”,并將“擊掌”設為一種固定的儀式,引導學生每閱畢一個故事即行此儀式,養成使用“故事手掌”的習慣。
3.聽說讀寫結合,強化學生與作品的直接互動。運用“故事手掌”策略,還需要學生跟所閱讀的作品有更直接的互動,對作品產生感情,真正愛上閱讀。與此同時,作為學期語文教學的一部分,單元教學同時需肩負起聽說寫等各范疇的教學任務。為此,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創設了“《西游記》趣問—故事共讀—‘擊掌儀式—比較閱讀—對話創作—演繹故事—閱讀獎勵”等大量活動環節,使學生投入作品、“代入”人物活動,在建構知識的同時享受閱讀。
四、結語
閱讀是教育的靈魂,學會閱讀是終身學習的必需。
在推動兒童閱讀的過程中,發展兒童閱讀的策略無疑是一種有效的行動研究。我們提倡:教師以一顆敏銳的心,洞察學生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和障礙;以一份教學的勇氣,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閱讀課程,引領學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以一顆行動的心,真正幫助學生成長,讓學生獲得有效的閱讀策略與技能,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最終促進學生閱讀素養、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作者簡介:盧瑩,小學語文優秀教師,南寧市語文學科帶頭人,自治區小學語文教學先進個人。1996年至今,《植物媽媽有辦法》等十余節課獲國家、省、市級一等獎,多次擔任人教社課改新教材的觀摩示范課任務并作經驗介紹,曾應邀赴北京、廣東、浙江、安徽等多個省市作公開教學,課堂教學錄像帶在全國發行。主持編寫的地方教材和教輔讀物達40余本,撰寫的30多篇論文在國家及省級刊物上發表。2008-2010年被國家教育部選派參與內地與香港教師交流協作計劃,因駐港工作表現突出,獲邀延期擔任為內地專家組領隊。在駐港期間,曾先后主持50余場次全港性的教師專業發展講座,撰寫的多篇論文刊載于香港《文匯報》等。)(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