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之平
2011年9月,作為國務院僑辦外派援教隊員之一,我和20多位同事到老撾萬象寮都華僑公立學校(以下簡稱寮都公學)援教,在兩年的援教生活中,我感受到,雖然老撾是一個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教育質量也有待提高,但其教育也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之處。例如,老撾并沒有特別提倡“幸福教育”,但師生心中都真實地流淌著一種滿足感、幸福感,教師教得舒心,學生學得開心,這種現象就很值得我們思考——他們的幸福感來自哪里?我們應如何使學生更能感受到教育的幸福?
幸福感源于信仰
老撾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同時又是一個宗教王國,全國有90%的國民信奉小乘佛教,佛教是老撾的國教。除了佛教,老撾山區少數民族大多信仰原始宗教,少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作為以佛教為主要宗教信仰的國家,老撾寺廟眾多,有2000多座,僅首都萬象就有30多座佛寺,如塔鑾寺、玉佛寺等。我們所支援的寮都公學位于萬象市的中心地帶,和一座叫東棉的寺廟僅一墻之隔。
老撾的佛教不同于我國的現代佛教。僅就寺院而言,我國的寺院是人們求神拜佛、尋求庇佑的場所,而老撾的寺院不但是宗教活動的場所,更是進行文化教育的場所。在老撾,佛教是參悟宇宙與人生的教育;寺院是求智慧、參悟宇宙與人生的地方。老撾僧侶眾多,目前約有2萬僧侶,老撾男人上至貴族,下至平民,一生中必須出家剃度當一次和尚,接受佛學教育。
老撾人所信仰的佛教認為欲望和嫉妒是害人之源,人要避免苦惱,就要控制自己的貪愛欲望。因為信仰佛教,老撾人隨遇而安,心平氣和,物欲不高,不尚爭斗。自行車是援教老師的主要交通工具,剛來老撾時,我對車的保管格外小心,生怕一不留神自行車會不翼而飛。有一天,我騎車到離學校不遠的小店買電話卡,后來忘記把自行車騎回學校,直到第6天有事才再去小店。這時我驚喜地發現車還在原地。這件事從一個側面說明,雖然老撾民眾的整體文化素養不高,但在道德素質上卻是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民眾都不能比的。
信仰有助于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有助于人們擺脫內心的困擾,感受人世的幸福。老撾的學生有宗教信仰,這是他們的寶貴財富,我們也應對學生進行信仰教育,讓某種有益的信仰指引他們前行。今天我們許多學生缺乏的不是智力,而是缺乏愛心、耐心、執著心和感恩心。我們的教育應該把目標規劃得更長遠,讓學生有追求、有信仰、更幸福。
我國國情與老撾不同,佛教在我們的國民教育中并不能發揮很大的作用。但是宗教信仰并非信仰的全部,共產主義、道教、儒家學說等也可以作為一個人的信仰。我們或許不能規定學生一定要信仰什么,但是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尋找能支撐自己精神世界的信仰。在思想政治課上,我們應該用更加鮮活的事例、更加新穎的方式進行教學,而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如在講馬克思主義理論時,我們教師不妨找到相關的馬克思主義文論和當時的社會背景資料,讓學生明白理論的來源。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我們可以通過講授課文,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除了課堂,我們還可以推薦學生課外閱讀有益于樹立正確信仰的中外古今經典讀物,讓學生自己吸取馬克思主義、道家、儒家等各派學說中的有益養分,感悟“仁者愛人”“信近于義”等道理;我們還可以在活動課中播放“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等視頻,讓學生感受到這些人物心中的大愛;我們也可以開辟選修課,講授宗教歷史和宗教故事,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
“當知佛法,方便多門,不拘形式”,佛教的教學手段有很多,我們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信仰時,也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實現發展學生身心、為學生幸福人生奠基的目標,讓學生的精神豐盈、明亮起來。
幸福感源于和諧的人際關系
剛到寮都公學,學校領導就安排我教初一的語文課,并任命我為班主任。我所教的班級有48名學生,其中20多名是華裔,其余為老撾本土人。他們當中有高官富家子弟,也有貧民之子。學校不要求學生統一購買校服,只要求學生著統一顏色的衣服,學生的著裝均為上白下黑。平時看不出學生有貧富差別,因為他們能不分貴賤地融洽相處。學生在課后很少互相爭吵,偶爾發生矛盾后,也很快就能“一笑泯恩仇”。
這種和諧的關系與老撾的宗教信仰有關,也與寮都公學開展的禮儀教育有關,學校所開展的禮儀教育包括日常行為禮儀、課堂禮儀、就餐禮儀等,教育內容緊扣生活實際,突出實用性。在校園里,學生滿懷敬意地向老師行合十禮問好,然后輕輕地從老師的背后走過;老師表揚學生時,學生會表示道謝,只用“老師”和“學生”兩個詞,而不稱“某某老師”和“某某學生”,因為他們認為直呼老師的姓名是不禮貌的,在老師的面前突出自己的姓名也是不謙虛的。老撾學生在家里尊父母之命,不向父母高聲語,在學校聽從老師的教導;老師批評學生,學生會誠懇地認錯:“老師批評得對,是學生錯了,學生會改正,請老師放心。”在社會生活中,學生遵章守紀,很少有人來校狀告學生。
中國也重視禮儀教育,但在更多的場合,我們的“禮儀”只是交往中的一個“外包裝”,并沒有在禮儀中體現出雙方發自內心的尊重,更多時候是出自利益的驅動,一旦失去利益,禮儀就蕩然無存,真的不像在老撾所看到的生對師、幼對長的尊重和敬畏。教育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影響的結果,我們的教育在很多時候都表現出它的不一致性,學生在學校背《弟子規》“入則孝”,回到家卻不孝敬父母。我們在進行禮儀教育時,應要求學生內外統一、知行合一,這樣才能使禮儀教育不只是說在口頭上,停在學校里,更要體現在行動上,讓禮儀走出學校,回到家庭,走上社會。
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顏元說過:“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倘若人人都發自內心地守禮,就能少一些爭執,多一些友愛,我們的學生也就能從和諧的人際關系中體會到更多的幸福。
幸福感源于平和的心態
國內學生英語考分很高,但英語口語交際能力較差,這是不爭的事實,學生學習英語,主要為了考試。老撾學生學習外語是為了生活,班上會講三門以上外語的學生不在少數。老撾學生漢語筆試分數普遍不高,但即使考得二十多分的學生也能與老師聊上一兩個小時。能和老師交流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事情。
兩年來,從來沒有發現老撾的學生臉上寫上“憂愁”兩字,學生總是滿面春風,笑意盎然。所有援教老師責任心都非常強,無論是上課還是考試都做到嚴格要求學生。但是也有學生經常不交作業,老師只能使出渾身解數,或用獎勵加分的方法,或用懲罰扣分的方法,但往往是老師急學生不急。我們說:“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但是在老撾,學生只要得到60分就高興得不得了,有的學生甚至會因此高興得給老師買來冰淇淋,并送上一句:“學生謝謝老師。”
老撾社會生活節奏不快,總是給人一種懶散的感覺。老撾人做事不緊不慢,商家周末休息;工人月底得了工資,用完工資后才上班也是常有的事。老撾人也知道本國在效率方面與中國和發達國家相比都存在差距,但他們認為,生活的意義不在于追求效率,生活節奏慢一點也不影響生活的質量,這一點體現在教育上,就是家長一般不給孩子施加壓力,而是讓孩子自由發展。老撾的學生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到學校讀書是自然的生命歷程中的一個階段,不必賦予太沉重的負擔,孩子學會做人、學會生活的本領就已足夠。
學生在學習中沒有負擔,得到的是快樂和幸福,學生所參與的教育便是幸福教育,教育已經滋潤了學生的心靈。而國內的學生在校讀書,被家長和社會賦予太多重任,學生讀書要光宗耀祖、出人頭地才行。這樣學生就會感到不勝重負,學生所經歷的教育過程就是一個痛苦的歷程。我們要以生為本,以發展學生能力為教育目標,盡可能讓學生學得輕松、愉悅。在面對國內有些家長急功近利的心理時,我們教師要引導家長更全面地認識孩子的個性特點,明白成績并非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幫助孩子實現個性化的發展才是家校共同努力的目標。
教育是學生獲取幸福的重要渠道,學校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重要的生命歷程。因此,我們的學校教育要更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幸福體驗,使教育更貼近生活。教育無痕,如絲絲春雨,融進土地,滋潤禾苗。讓我們的教育也多給學生一點尊重和自由,使學生不僅體驗到學習的成功,更享受到教育帶來的幸福。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