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關于經濟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具有很強的理論性、針對性和指導性。結合西安實際,深入貫徹習近平同志關于經濟工作的重要論述,關鍵要處理和把握好六個關系。
正確處理和把握好不唯GDP與保持經濟合理增長的關系
“不唯GDP”,并不等于不用GDP、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是強調不要片面地追求GDP,不用搞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發展。“保持經濟合理增長”,是“調速”而不是“失速”,決不能“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推動發展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很難說經濟工作做得好。中央不讓我們因GDP排名而糾結,并不是不要增長、不講發展,更不是要讓我們丟掉進位爭先的意識。有了進位爭先的意識,干事創業才有干勁、有動力,發展才有希望,群眾才有盼頭。
調速換擋必須找準合理區間。參考國家和省上確定的今后5-8年增速基準,未來幾年西安市經濟發展將保持在11%左右這樣一個中高速增長區間。根據這一判斷,今年我們確定了11%以上的增長目標,這既與“十二五”規劃目標相銜接,也有利于保住就業底線,同時也為結構調整預留了足夠空間。
西安市經濟保持較快發展既有基礎也有條件。國家實施向西開放戰略、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省市共建大西安等諸多重大政策機遇同期疊加,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開發區帶動效應持續增強,外圍區縣發展步伐不斷加快,這些都為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西安市經濟較快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正確處理和把握好擴大經濟總量與提高質量效益的關系
經濟發展既要注重“量”的擴大,又要重視“質”的提升。沒有“量”的擴大,經濟實力就無從談起;而沒有“質”的提升,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也難以為繼。近年來,西安市始終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動搖,不斷做大經濟總量規模,去年全市GDP達到4884.13億元,較2007年增長2.6倍。但與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們一定要心無旁騖、堅定不移地發展經濟,不斷做大西安市的經濟“蛋糕”。
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首先要“去水分”。經濟工作中的“水分”,主要表現在:盲目攀比、急功近利,脫離實際、好高騖遠,不計成本、不講效益,弄虛作假、好做表面文章,等等。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始終做到:謀事要實、創業要實,發展經濟也要實。其次要“優結構”。核心是優化產業結構,做到“有進有退”。“進”,就是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信息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和都市型現代農業,著力構筑高端化的產業體系;積極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電動汽車產業和節能環保服務產業,使低碳、綠色、循環成為西安市產業發展的重要價值取向。“退”,就是要淘汰化解落后產能,改變傳統生產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可持續”。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抓好秦嶺生態保護、“八水潤西安”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深入調整能源消費結構,堅持鐵腕治霾,努力為市民創造天藍、地綠、水清、空氣潔凈的美好家園。
正確處理和把握好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關系
“經濟發展要突破瓶頸、解決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關鍵是要靠科技力量。”要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打造西安經濟升級版。
充分發揮科技支撐引領發展的核心作用。依托科教資源優勢,推動全市產業布局從分散向集中轉變、產業層次從中低端向高端轉變、增長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變,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以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為抓手,不斷提升西安市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突出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堅持科技創新市場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加大對企業科技研發、技術創新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大型企業創新骨干作用,不斷激發中小企業和科技“小巨人”的創新活力,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堅持把調結構促轉型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主攻方向。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著力突破工業和縣域經濟這兩塊短板,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實現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的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
正確處理和把握好投資拉動與消費拉動的關系
面對當前穩增長的嚴峻形勢,必須準確把握投資“關鍵作用”和消費“基礎作用”的協調性,努力擴大有效需求。
發揮投資關鍵作用。一是著力優化投資結構。進一步強化政策資金對產業結構的導向作用,引導各類資金更多流向實體經濟。支持有利于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加強薄弱環節等方面的投資與建設,堅決抑制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二是著力構建多元化投融資格局。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金融、交通、水利、市政、教育、醫療等六大領域,創造更為寬松和規范的投資環境,有效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三是著力提高投資的質量和效益。積極引導各類資金更多投向結構調整、基礎設施、民生改善、環境保護等領域,圍繞“新四化”建設,策劃、引進、實施一批對長遠發展具有重要帶動作用的大項目、好項目。
發揮消費基礎作用。首先要讓老百姓“有錢花”。堅持把促進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優先目標,及時充實和完善各項就業政策,加大公共財政對促進就業的投入,努力實現高質量就業,以此支撐城鄉居民收入的穩定增長。其次要讓老百姓“愿花錢”。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統籌考慮群眾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的顧慮,穩步推進社保“提標擴面”,逐步實現基礎社會保障覆蓋城鄉各類人員,增強居民消費意愿。再其次要讓老百姓“能花錢”。著力改善消費環境,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新型消費業態,挖掘農村消費潛力,努力滿足消費者差異化需求。加強市場監管,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讓老百姓放心花錢、放心消費。
正確處理和把握好內挖潛力與“借梯登高”的關系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單憑一己之力,要想實現經濟發展大繁榮、大躍升,既不可能,也行不通。當然,“借梯登高”決不是一味地依賴外力。發展主要還得靠自己,而且越是自身發展了,越會有吸引力。在當前形勢下,推動西安高水平對外開放,關鍵要抓好三個方面工作。
創新開放模式。圍繞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積極開展面向中亞的全方位合作,申報設立西安自由貿易園區,著力打造內陸開發開放新高地。統籌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著力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效益;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不斷拓展區域次區域合作交流的新空間。
加強開放環境建設。積極搭建對外開放平臺,啟動建設歐亞經濟論壇綜合園區,推進上合組織成員國設立領事館。著力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國際化水平,加快建設一批國際學校、醫院和社區,不斷完善城市涉外綜合服務功能。
增創對外開放新優勢。以舉辦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開展“西安走進中亞西亞”系列推介活動為契機,促進區域開放優勢互補。通過開放,更加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巨頭企業和高端人才,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深層次改革,加快培育西安參與國際競爭新優勢。
正確處理和把握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市場和政府不是對立的而是互補的。市場和政府要各司其職、協調配合、揚長避短,才能更好地激發經濟活力,改革也才會有持續推進的動力。實踐證明,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既需要有效的市場,也需要有為的政府。
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絕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在現代經濟中,市場和政府的作用同樣重要,沒有市場或沒有政府,經濟發展都會“孤掌難鳴”。要加快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由企業根據市場變化決定能干什么、該做什么。
經濟體制改革的關鍵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在簡政放權上做“減法”,把該放的權全部放開、放到位,將市場能辦的都放給市場,社會可以做好的都交給社會;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上做“加法”,把政府該管的事,一定要管住管好。在規范政府公權運行上出實招,科學界定政府權限,使政府管理“不越位”、“不缺位”,讓政府和市場各展所長、有機結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