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軍


采購是為了保障企業物資供應,在確定采購需求等情況下,通過商務考察和談判,簽訂采購合同,進行驗收和財務結算等整個過程的計劃、組織、指揮、控制和協調的管理活動。采購管理是企業生產、協調和管理優化的關鍵步驟,采購管理的有效實施對推進企業管理和生產穩定運行具有重要意義。采購管理的目標是確保采購對企業的供應保障工作,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確保采購對企業的供應保障工作就必須要做到:以最低的采購成本保證不缺貨、保證產品質量。
焦化企業煉焦煤采購占到了企業采購總成本的90%以上,并且采購的煉焦煤質量對生產的焦炭的質量貢獻率超過了80%。隨著信息化技術和供應鏈管理理論的發展,如何改進和提高焦化企業采購管理水平,降低企業采購管理成本,提升采購管理效果,對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以某焦化企業為例,介紹了煉焦原料煤采購管理的實際情況,分析了該企業煉焦原料煤采購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并進行實施,取得了顯著效果。
一、企業采購現狀
該焦化企業擁有200萬噸冶金焦、20萬噸甲醇及10萬噸化工產品的綜合生產能力,采用搗固煉焦工藝,年消耗煉焦用煤約260萬噸—280萬噸。在長期的運行中,由于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周邊資源狀況等因素,該企業煉焦原料煤由焦煤、肥煤、氣煤、瘦煤和1/3焦煤等五大煤種組成。分別來自寧夏、山西、內蒙古烏海以及陜西本地。其中煉焦用高品質的焦煤、肥煤和1/3焦煤占50%以上。同時該企業以不斷開發新資源為突破口,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逐步將本地煉焦用煤的比例擴大到50%以上,基本形成了原料采購區域分布格局,特別是本地低灰低硫低價弱粘煤的大量應用,為企業降本增效取得了明顯效果。
該企業的原料煤采購流程為:根據業務意向進行市場考察;委派專人至供應商場地進行采樣、分析和評價;對供應商進行資格審查;與選訂的同質低價的供應商進行業務商談形成意向;將合作意向上報公司價格委員會進行會審;與合格供應商簽訂合同;依據合同進行試運行,并監控其質量,優勝劣汰,待穩定后形成一般供應商。
近年來隨著國內供求關系、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變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煉焦煤采購趨緊、運力緊張、價格居高不下和焦炭產能過剩等多重壓力下,企業經營困難,虧損嚴重。如何降低企業采購成本、增加企業經濟效益成為制約公司發展的瓶頸,因此實現企業有效經營和突破發展的方法之一,是對該企業開展供應鏈體系采購流程再造。
二、采購管理存在的問題
1.庫存管理問題。該企業目前的庫存管理完全依靠人工方式,通過定期分析來決定下階段的采購計劃,庫存管理存在經驗主義,缺少先進管理手段和科學的決策系統,以保證存煤結構的合理性及存煤成本的最小化。
2.運輸問題。該企業對于原料煤的運輸工作只停留在有煤可供、有運力可裝的環節上,而未對運輸環節的成本和損失納入到管理范疇,達到優化布點、優化裝卸作業程序、優化運輸路徑、優化調度,從而實現降本增效的目的。
3.內部管理問題。從該企業供應鏈的內部層面看,原料煤采購和調運、進廠煤管理、煉焦生產、資金管理分屬不同部門負責,分管領導也各不相同,也沒有建立機構和制度對內外部供應鏈進行協調,協同能力的先天不足帶來較大負面影響,導致原料煤供應總成本增加。
4.管理意識問題。該企業原料煤采購的管理意識薄弱,對原料煤供應緊張的被動局面無從下手,在與供應商存在目標沖突時,更是顯得一籌莫展。在原料煤保障供應中長期處于苦苦煎熬狀態,對原料煤成本的控制難以收到實際成效,對提高原料煤質量的要求更是無暇顧及,“保供、控價、提質”的燃料管理目標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三、采購管理優化措施
1.戰略合作策略。與距離公司較近的具有較大產能的煤炭集團建立起戰略伙伴關系,并進一步加大開發省內煉焦煤資源,與煤礦企業和煤炭貿易企業合作的同時,穩定省內原料煤供應,從而實現多樣化的合作形式,包括穩定煤價簽訂中長期供煤協議等。
2.集中采購策略。該企業作為某集團公司的子公司,在該集團推進集團物資集中采購,實現集團所屬焦化企業煉焦用原料煤的集中采購,充分發揮大宗物資原料的集約化、專業化采購的優勢,獲取采購批零差價,攤薄物流成本,快速分流原料煤,縮減采購調運人數和交易環節中重復采購成本,實現業務對接和定期核算。
3.資源優化配置策略。借助上屬集團公司和合作伙伴在煤炭、物流、金融等方面的專業服務平臺,通過統一采購,按照就近原則,重構原料煤供應鏈,優化煤炭資源配置,縮短礦點到公司的供煤距離,從而降低運輸成本。
4.調整通道策略。改變過去單一的點對點汽運通道的格局,采取“鐵路直達、汽鐵聯運”等方式,增加煤炭運輸通道,以保障供應、降低物流成本。所謂煤炭“汽鐵聯運”是指在富產煉焦煤資源的內蒙古、寧夏等地,在不通鐵路的情況下,煤炭先經汽車運輸至就近的鐵路,再經鐵路運輸到公司,以降低全部汽運成本。
5.強化質量控制管理。由于煉焦煤價格高,存在摻假、混煤的現象比較多,為了有效遏制因為摻假和混煤造成的損失和對焦炭質量的影響,該企業制定了從源頭控制原料煤的質量控制措施和管理制度,通過派員進駐現場,物流全程定位,建立進場煤無人值守信息管理系統,強化煤質分析,引進偏光顯微鏡進行混煤鑒別,制定嚴格的原料煤質量管理規定,并明確了獎懲措施和方法等。
6.合理庫存策略。由于焦化生產的特殊性,原料煤庫存管理具有較大難度。一方面,原料煤品種多,需單獨堆放,原料庫存場地要求高;另一方面,需求的波動和供應的不確定性加大缺煤的風險。盡最大可能儲存原料煤,以應對需求變化和煤礦發生安全事件、市場供求關系變化、運力變化等突發情況,最大限度規避缺煤風險。根據企業運營特點,通過科學的方法建立一套庫存管理模型,找到庫存量和庫存成本的最佳平衡點,在有效保障供給和維持最低庫存的前提下降低成本。
7.集約式管理策略。針對該企業單線管理、縱向領導的方式阻礙采購工作有效開展,通過該企業實施集約化管控模式,發揮集中采購優勢,保障原料煤的有效供應、控制價格、穩定質量。制定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質量控制程序,優化原料煤資源點和運輸渠道;有利于資金管理和降低財務成本;有助于推進標準化管理,規范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形成了原料集約化管控的五統一模式,即:統一計劃、統一采購、統一調運、統一結算、統一管理。
四、優化措施運行效果
該企業針對存在的問題,自2010年實施采購優化方案后,原料煤采購工作有了較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原料煤的采購量,二是原料煤的質量。
1.原料煤采購量。該企業自實施采購優化方案后,原料煤的采購量變化如下圖1所示。
從上圖曲線可以看出,在采購人員沒有大幅增加的情況下,2010年、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各年間采購量有了明顯的增長,分別遞加增長31.4%、78.7%、27.1%和3.9%,采購量增加了3倍之多。通過優化供應鏈的采購管理,有效地提高原料采購供應能力,保障了生產規模擴大所需原料的供應。
2.原料煤質量。自采用采購優化方案后,實施對原料煤的工業分析指標和巖相分析指標進行雙向考核,并對業務人員實施采購源頭質量責任包干的考核機制。各年采購原料煤的工業指標合格率和巖相指標合格率如下圖2所示。
從上圖曲線可以看出,通過優化方案的實施,原料煤工業指標的合格率有了較大的提高,2013年采購原料煤工業指標合格率達到了74.20%,較2009年增幅21.22%。巖相指標合格率的考核指標更是有著顯著的提升,由2009年的72.45%增加到2012年的98.70%,合格率提高了26.25個百分點。綜合來看,在優化方案實施前后,在采購人員沒有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原料煤的采購量和采購煤的質量得到了大幅的提高,實現了原料采購量質齊升的良好效果,實現了原料采購管理的新局面。
五、結論
1.企業供應鏈管理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供應鏈管理的成效對企業戰略管理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采購管理是供應鏈管理的重要環節,是企業生產、協調和管理優化的關鍵步驟。
2.通過探索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諧發展的過程,建立起供應鏈管理戰略體系。實行分級優化供應商管理模式,強化質量控制管理,提高庫存管理水平等措施,推動企業供應鏈體系建設,促進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和轉變。
3.該企業在采購管理方面還存在不足,通過優化采購措施,加強采購管理,提升采購質量,服務企業生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該工作需要長期努力,保持穩定運行。焦化企業采購管理水平的提高對企業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陜西煤業化工集團陜西陜焦化工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