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翠如+羅志堅
利周瑤族鄉位于百色市田林縣境東部,凡昌村是該鄉的5個國定貧困村之一,村里的凡昌小學便是在亂石堆中建起來的。在這樣一個窮困落后的山村里,趙龍京卻堅守了20多年,從風華正茂到兩鬢染霜,他堅守深山,以校為家,為山里的孩子撐起了一片天空。
甘為瑤山灑熱血
沒有圍墻,每到寒暑假,“校園”成了群眾的牛馬場;唯一可供學生運動的場地上布滿了許多飯桌大小的石頭,根本無法開展體育運動;8間磚瓦房和6間泥草房構成了校舍,內宿生在簡易的木棚里打地鋪,在露天的空地上生火做飯……對于20多年前凡昌小學的模樣,趙龍京至今仍記憶猶新。當時該校的教師換了一撥又一撥,愿意留下的為數不多。鄉親們多么渴望有一位教師能真正扎下根來。
1990年,趙龍京從民盟百色藝術職業高中畢業,當時百色市某廣告公司想聘請他到城里工作,正當他猶豫之時,鄉親們把他推上了凡昌小學的三尺講臺。面對孩子們一張張稚嫩的笑臉、一雙雙渴望的眼睛,他毅然放棄了城里的工作,到凡昌小學做了一名代課教師。從此他以校為家,全力投入學校建設。
“一定要讓孩子們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趙龍京暗下決心。每天放學后,他領著學校僅有的3名教師挖石頭、搬土方。當時買不到用以爆破的炸藥,他們就用柴火將大塊的石頭燒熱再用冷水澆,待其碎成小塊后再搬走。經過兩年努力,一塊680平方米的場地平整出來了,這就是凡昌小學最初的運動場。在村干部的支持下,趙龍京發動村民捐款,給學校建起了一條長36米、高1.8米的圍墻,校園總算成形了。但這還遠遠不夠,趙龍京心里琢磨著如何把那些茅草房全變成磚瓦房。他跑單位、走部門,終于在1995年爭取到上級拔款2.6萬元,又發動群眾捐助了2.5萬元資金和價值5萬元的材料,建起了11間磚瓦房。自此,學生告別了打地鋪的歷史。2003年,在廣西公共基礎設施項目資金扶持下,凡昌小學又建起了一棟3層共6個教室的教學樓,學生們終于能像城鎮的孩子一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了。
趙龍京夫婦倆都是代課教師,工資微薄。盡管生活比較拮據,但對于學校建設,趙龍京毫不含糊。2004年,學校準備硬化運動場,沙子都配足了,但沒有水泥,趙龍京征得妻子同意后,把父親飼養了一年的豬給賣了,還從丈母娘家借來700元買回了水泥,而那時,趙龍京夫婦二人的工資加起來才340元。2005年,田林縣進入“普九”關鍵期,正當所有的代課教師都在忙著轉正考試之時,趙龍京為了完成攻堅任務,犧牲了個人復習時間,全力以赴改善學校的硬件設施。在他和村干部的帶領下,每天有上百名群眾自發到學校做義務工,他們拆除舊房、修建擴建圍墻和廁所、硬化地板,并改建了校門及花圃,為學校節約了2萬多元資金。此舉感動了上級領導部門和社會各界人士,在眾人的支持和幫助下,該校建起了學生宿舍和食堂,其他硬件設施也得到較大的改善,順利通過“普九”評估驗收,并獲評為攻堅先進單位。此后,凡昌小學的發展受到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基礎設施陸續得到改善。
不等不靠建校園
2009年,田林縣教育局組織中小學校長到南寧市武鳴縣參觀學校文化建設,趙龍京是其中一員。看著當地學校豐富多樣、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趙龍京萌發了建設校園特色文化的想法。
經費有限,文化建設只能精打細算。凡昌小學一直有勤儉節約、自力更生的傳統。在趙龍京的帶領下,教師們利用節假日,自己動手給校門兩側凹凸不平的圍墻貼上了瓷磚,并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方針》《中國地圖》《世界地圖》等貼在墻上。趙龍京發揮自己的藝術專長,帶著教師們在圍墻上手繪了4幅寫意畫,建成了校園文化長廊。此外,教學樓、教師宿舍、學生宿舍和學生食堂等外墻也披上了淺黃色的“外衣”,還貼滿了標語和字畫。其中,教學樓外墻上“敬業明禮、誠實為人、愛生如子、奉獻瑤山”的標語特別醒目。而對于校園的綠化,趙龍京早有意識和規劃。他平時除了號召師生自己動手育苗外,還利用雙休日上山采集奇石、奇樹。校內的主要綠化景觀——“母子龍”,就是全體師生從四公里以外的山上挖回來的。“母子龍”是兩顆長在一起的榕樹,兩棵樹一大一小,因體形似龍,教師們便稱它為“母子龍”。“母龍代表辛勤工作的教師,子龍代表刻苦學習的學生,‘母子龍寓意著我們的教師帶領學生像龍一樣騰飛!”趙龍京解釋道。
經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凡昌小學的校園煥然一新,環境優雅,文化濃郁,富有民族特色。
播撒真愛護幼犢
凡昌小學96%的學生都是瑤族,趙龍京經常這樣鼓勵學生:“雖然我們的經濟比較落后,但我們不能甘于落后,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最大的進步。”但由于大部分學生都來自農村,而且大多是留守兒童,所以很多學生剛進校時行為習慣并不好,校園里隨處可見學生亂扔的垃圾。趙龍京決心改變這樣的狀況,他說:“學校教育給予學生的不應該只有文化知識,對于學生來說,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一生受用的。”為此,他狠抓校園環境衛生工作,要求全校師生誰見到垃圾誰撿,并對學生宿舍和衛生死角進行重點整頓。剛開始,許多學生不理解,應付檢查后依然我行我素,趙龍京苦口婆心地對學生說:“我們一周要在學校待五天,學校就如同我們的家一樣,如果我們連這個家都不熱愛,將來出去是要被人笑話的。”在他的多次勸導下,校園的衛生情況逐漸好轉,學生也逐漸改掉了壞習慣。自治區義務教育學校常規管理檢查驗收組專家到該校檢查驗收時,看到該校整齊美麗的校園、潔凈通暢的水溝,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在學校少先隊活動室,大家經常看到趙龍京的身影。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他手把手地教學生進行手工制作,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學生用自己的手工作品將活動室布置得美觀精致。1997年,他指導的學生趙雨萍憑借手工根雕作品《鼠目寸光》在全縣科技大賽中獲得一等獎。
在周圍群眾的眼中,尤其是在外出務工父母的心里,趙龍京是個“靠得住的人”,把孩子送到學校,他們很放心。趙龍京家里雖然不缺糧,但卻很少花錢買肉。即便如此,他對學生卻呵護備至,傾力而為。學生鄧某三年級的時候洗頭、洗澡還要同學幫忙,趙龍京對此感到十分詫異。一個周末,他帶著妻子到鄧某家里了解情況,得知鄧某的父母都是弱智,從小就不懂管教孩子,致使鄧某連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而且由于家境貧寒,鄧某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看到這種情景,趙龍京和妻子決定幫助這名學生。他向上級部門反映了鄧某的實際情況,上級部門研究決定,免除了鄧某在學校所需交納的所有費用。但是鄧某的生活費依舊沒有著落,趙龍京便和妻子商量,從自己的工資里挪出一小部分,給鄧某提供生活資助。他的妻子還手把手地教鄧某洗頭、洗澡、洗衣服,并將自己女兒穿過的舊衣服送給鄧某穿。不久,鄧某的生活基本上能夠自理了。后來,趙龍京聯系上香港的愛心人士,在愛心人士的資助下,鄧某順利念完了小學。
扎根瑤山20多年,趙龍京把泥茅校舍變成了樓房,學校也成了市級示范學校。他所教的學生,有的已經大學畢業,有的還當上了領導干部或人民教師。盡管他至今仍是一名代課教師,但他無悔自己的付出。他告訴記者:“我的理想就是做一輩子老師,盡我所能為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事業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責編 蒙秀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