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出來學習,經常會聽到一些觀點,有人會告訴我們,為什么不去看書呢,要去看書;后來,又有專家會說,書只是參考。這都是對的,我們自己卻被說糊涂了,究竟是看書還是不看書呢?現在經常講自主學習,有很多專家,特別是大學教授講了,能看懂的就不要教了,要相信孩子是聰明的。那我們教師干什么呢?今天我將結合這個話題,談一點我的想法。
知識是有類型的,我們常說讀懂教材,其實讀懂教材的本質是讀懂知識。要讀懂知識就需要先清楚這個知識屬于什么類型。每一種類型的知識,其教學是有不同的樣式的。所以,我的講座主題就是知識類型和教學樣式。
比如,一堂數學課,,,,這三道題目都是計算,同屬于一個知識類型,但這三個題目又是不一樣的,第一道是同分母,第二道是異分母;第一道和第三道雖然都是同分母,但也有所不同。計算有“算理”“算法”“算律”。“理”推出“法”,“法”推出“律”。所以,我們以看書為例,我們讓小朋友看書,這三道題目都能看會,就這個知識而言都能看會。課堂上讓小朋友看第一道題,看后又做了39道題,之后再問小朋友還有什么問題的時候,一個小朋友問:為什么分母不變,分子相加?“分母不變,分子相加”這是“理”,看了一節課,做了三十多道題目,他會了,問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另一個小朋友回答,分母是表示分成的份數,分子表示取的份數,分成的份數不能再分了。從這節課例來說,小朋友可以看出怎么做,但是看不出“理”,“理”是不能看出來的。因此,如果這樣的教材給小朋友看了,說明這種教學樣式是不對的,這節課不能讓小朋友自主學習,因為他看不懂后面的“理”。
同分母分數相加減對應的是“理”,異分母分數相加減對應的是“法”。“理”是小朋友看不懂的,所以當盲目地讓小朋友看書,他們看不懂時,看到的就是小朋友在記。這節課有“理”有“法”,但重點應放在“理”上,這就是這節課的知識類型。雖然上面三道題中,第一道題目最簡單,但是它最重要,因為它在講“理”。
第二道題,異分母分數相加減。這節課是講“法”的,“理”在前面已經講過了。講“法”,這道題目能否讓小朋友來看書自學呢?能看會嗎?但是,這道題目也不適合讓小朋友來看。因為一看就會,所以不能讓他們看,因為這個“法”得出的過程是很重要的。這節課中,已經有兩樣工具,一樣是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一樣是通分。我們要讓學生體驗一個過程,給你這兩樣工具,你能否組織出一個新東西。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學生懂得“理”后,能否借助工具,回到“理”上去。這個過程就是得出“法”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有一個思維的活動,這個活動是得出“法”的數學價值,就是思考價值。如果一看,就把這個過程省略了,是很可惜的。因為很多思維方式是需要材料來完成這個過程的,而這個材料是很有意思的。因此這道題目也不適合讓小朋友們看。
再看第三道例題,這個題目就適合讓小朋友們看了。看會了就可以了,無非就是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的問題,怎么借,可以借一個,可以借全部,借幾個方便,比較一下就可以了。
所以這三個材料,第一份材料要講“理”,第二個材料除了要得到“法”之外,還要得到“法”的那個過程,第三個材料可以讓小朋友看書自學。因此不是所有材料都適合讓小朋友們看,我們說自主學習,有的材料是不能讓小朋友自主學習的,因為我們是教育者,這份材料有我們需要的東西。
剛才講的是計算,我們再來看概念。“偶數”、“合數”,這兩個概念區別在哪里?不是從知識的層面看,從我們教學的層面來看,“偶數”,小朋友只要把它看做雙數就可以了,雙數是偶數的一個經驗層面的概念。而對于合數,小朋友是沒有經驗層面的概念的。同樣是概念,但是卻有不同,教學樣式也應不同。“偶數”要與經驗相聯系,完成經驗的改造。對于“合數”這個概念,則要由外而內地“灌進去”,通過眼、耳、鼻、舌、身。這就是概念學習。
再來看,“分數”、“小數”,這兩個概念一樣嗎?這個世界上沒有分數行不行?不行。這個世界上沒有“整數”行不行?不行,因為“1”一定要有。沒有分數也不行,因為不滿“1”的都是分數。因此,這個世界上整數和分數是必須要有的。小數沒有的話,則可以,0.1元也就是1/10元。因此,分數和小數是不同的,這兩個概念的教學方法也是不同的。分數是一種很重要的數概念,要建立起來;而小數則是一個衍生概念,例如百分數,沒有這個概念也可以,只是為了方便。既然是為了方便的東西,我們在上課的時候體現它的方便就可以了。而分數這種概念是有根的,是與整個家族密切相關的,需要與“所有人”都認識。所以雖然同樣是數概念,二者的教學是不同的。
從一個點上來看,都是對的;但是放到一個背景中去,我們需要搞清楚它是什么,這叫讀懂知識。下面我來講講知識有哪些類型。
知識來自于生活,最后回到生活中去,在這之間,就是我們歷練的過程。我們在生活中會得到一些經驗,這些經驗會成為我們的知識,這些知識會構成我們更復雜的知識,這些更復雜的知識能夠讓我們解決數學問題,這些數學問題能夠讓我們回到生活中去解決生活問題。
還是以分數為例。分數的概念是在第一個知識那里,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就是分數;有了分數的概念之后,再加上加減乘除,就有了更多關于分數的知識,比如說計算方法、計算定律,這是屬于第二個知識那里。這兩個知識之間就是一個結構化的過程,是單一的形式數學到更復雜的形式數學。我們今天所舉的分數加減的例子就處于經驗和知識之間。任何知識都可以放到這個背景中去。比如工程問題,1除以多少,就處于知識和數學問題之間的位置。數學問題與生活問題又有什么區別呢?數學問題是被數學化過的生活問題,它包含著需要的條件和需要的問題。有了前面的這些之后,再去解決生活問題。
我們所講的知識基本上就在“經驗”和“數學問題”之間。比如,分數1/2的經驗就是一半、大半個、一大半、一小半、小半個、一樣多,這就是經驗,經驗是從生活中來的。對于三年級的小朋友,我們問他們要半個,他們不會給錯。但到了五年級,“多1/2”,他們就會經常搞錯,我們就對他們說,“多1/2”就是乘,“多1/2米”就是加,然后小朋友就懂了。其實小朋友一開始就懂的,我們教了三年后卻迷糊了。為什么會這樣?
新課程的最大功勞就是多了兩種學習:在經驗之前的學習和在數學問題之后的學習。現在,在經驗之前的這種課很多教師不會上,這種課的目的就是積累經驗,比如有的學生家里從來不分西瓜,腦中沒有半個的概念,沒有半個和大半個的區別,所以就在班里分一分,補一補經驗,這樣有助于拉近概念學習的距離。有些小朋友3歲就幫媽媽買東西,有的小朋友12歲還沒買過東西,所以幼兒園要有角色游戲,這就是在進行經驗學習。“平移”、“旋轉”、“搭配”的學習就在這里,沒有知識目標,它的目標就是獲得經驗,縮短他們的學習起點。這就是學習樣式。這里的學習叫做“經歷”。
有了經驗之后,我們來學習分數,對于一大半和一半有什么不同,小朋友會說一半就是一樣多的,一樣多就是平均分,“平均分”就是數學的說法,“一樣多”是生活的說法,這個一樣多就是從前面的經驗學習中來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概念學習,要概念化,或者說是數學化。從經驗的概念,到數學的概念,就完成了一個改造。
講到這里,大家可以發現,有兩種概念,一種是有經驗的,一種是沒有經驗的。有經驗的概念學習要由內而外,是一種經驗的改造,這就是杜威所說的,我們小學課本中的絕大多數概念都是可以這樣教的。另一種就是由外而內,是怎么進去的呢?就是要通過我們的感官,充分地感知進去,這就是現在語文中經常說的全納教學法、全息教學法。
在“知識”與“知識”之間,就是我們所說的探究學習。觀察、猜想、比較、驗證,這些都在知識與知識之間。在“知識”與“數學問題”之間,就是我們常說的模型化。
記得有一次我去聽一節課,“認識長方形”,上課教師是這么問的:同學們,你們猜,長方形有什么特征呢?這就是用探究來學習概念,這是不對的。概念學習有兩種:改造型概念學習和全納型概念學習。
這個框架拉出來之后,任何知識都可以放進去,然后去討論相應地需要什么學習。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學習,有時候不需要從情境入手。在此之前需要情境,因為要喚起經驗;需要組織活動,是為了全納學習。在“知識”與“數學問題”之間是需要情境的,因為要提煉模型。而“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學習是最不需要情境的。我仔細地看了一下,我認為這之中的全部知識只有一節課是需要情境的,就是先乘后加,這個“法”一定要從情境中出來,此外都可以不需要情境。
比如,不需要創造情境,我們教一教就可以。因為是從知識到知識,所以從復習開始。比方說,3個1加2個1是()個(),學生會寫是5個1;3個10加2個10是()個(),學生也會寫是5個10;3個加2個是()個(),這個填空拿來給學生做練習,學生是能夠填出來的。這個填空其實就是在溝通“計數單位”。填好之后,你能把這些改寫成算式嗎?3+2=5,30+20=50,。然后變成2個加3個(=?)等于多少?等于,學生就會按照前面這個模型來做。然后再來做練習,誰對誰快,誰能做得又對又快?因為前面學生想的是:2個加3個等于5個。當我們給學生6道題目讓他們做得又對又快時,他們會說,其實不用那么復雜,不用那么想,只要分母不變,分子相加就可以了。這就是由“理”入“法”了,就把這個“竅門”弄明白了,這個“竅門”是做快之后自然而然得出的。這就是這節課的學習,是由知識的復習開始的,一步一步地變過來,就是“冬蟲夏草”,這就是生長,不需要創造情境,這就是這塊學習的重要之處。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