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海
節選課文有其自身的獨立性,又與原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何處理節選課文與原作的關系,利用原作輔助教學,這是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難以回避的問題。然而,這一問題卻沒有引起廣大教師的足夠重視,脫離教材盲目延伸,囿于教材節選范圍斷章取義等現象屢見不鮮。因此,教師要想解決高中語文節選課文教學中的諸多問題,就需要形成與掌握一系列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節選”有別,差異處理
1.明確課文體裁,注意行文連貫性
教師在節選課文教學中面臨的最棘手的問題莫過于處理其與原作的關系,而決定是否要借助原作輔助教學的關鍵在于節選課文自身的特點。教師要根據節選課文的文體決定是否向原作靠攏。語文教材在編寫的過程要考慮課文篇幅等問題,因而“那些‘文質兼美而篇幅稍長的文章或著作,只有‘節選其中的某一片段,才有可能成為教科書中‘適合教學的課文”[1]。詩歌和散文往往篇幅較短,大部分內容在編入教材后仍保持“健全”;小說和戲劇一般篇幅較長,編入教材時常會被“腰斬”,語文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唯有魯迅先生的《祝福》“幸免于難”。節選課文人為地在內容、形式等方面顯得突兀和不協調,所以教師在授課時要采取一定的補救措施,或補充背景,或出示課文前后被省略的內容,消除學生在閱讀時產生的不適感,避免出現閱讀障礙。
此外,教師也要根據節選課文前后的連貫性決定是否引入原作輔助教學。節選在控制文章篇幅的同時必定會破壞作品的連貫性,而前后失聯的作品無疑會影響學生的閱讀,有時甚至會鬧出“盲人摸象”的笑話。值得關注的是,教師在講授散文類節選課文時,一定要介紹課文的相關背景資料,補充與事件、人物相關的片段,呈現被省略的內容,解決學生在節選課文中無從知曉但會影響學生閱讀和理解的問題。
2.揣摩編者意圖,參考同類課文教學
教師在處理節選課文與原作的關系問題時,一定要考慮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特別是這些原作經過編寫、加工改造后,節選課文的“今生”早已“脫胎換骨”,與其“前世”大不相同。因此,在節選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節選課文身份,凸顯其教學價值。其實,“作為一種語文教材,‘節選課文與其他課文之間的共同性是主要的、基本的,教學中不需要也不可能另立門戶”[2]。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參考節選課文所在單元其他課文進行教學,明確節選課文所在單元主題,觀察同單元的課文搭配情況,了解教材中的單元提示以及單元目標,通過比較節選課文與其他課文的特點確定節選課文在本單元中所承擔的任務,從而確定節選課文的教學內容。例如,人教版必修2《離騷》,教師在教學時不需要呈現已省略的內容,這是因為該單元的主題是“先秦到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單元學習目標是“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的獨創性,還要注意不同詩體的節奏,感受由此產生的不同情趣”。因此,《離騷》的學習重點在于反復吟詠,在誦讀中觀察楚辭錯落中見整齊的句式風格,感受楚辭舒緩但不死板的節奏特點,體會蘊含于文字中強烈的思想感情。
3.摸清學生水平,迎合學生閱讀需要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和主體,在節選課文的教學中亦是如此。處理節選課文與原作的關系,教師不僅要根據節選課文自身的特點及教材對節選課文進行定位,也要考慮學生的真實水平和實際需要,而后者具有決定性。在節選課文教學的準備階段,教師不僅要備課文、備教材,還要備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需要,靈活調整節選課文的教學計劃。
一般來說,高中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能力較強,但閱歷較淺,閱讀經驗不足,特別是對古典名著、中外長篇文學著作的興趣不濃,因而教師在節選課文課堂教學時要有意識地介紹課文的相關背景,補充省略部分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節選課文,通過節選課文展示原作的價值和魅力,調動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
二、突出重點,釋疑激趣
在節選課文教學過程中,向原作拓展、引入原文要基于節選課文與原作之間的聯系,但節選與原作的聯系往往是多方面的,教師教學時必須要有選擇性地引入原作內容。
第一,引入的原作內容必須服務于節選課文的教學重點。正如馮淵所說:“教師要根據教材編寫者的意圖,實現課文在單元中的教材功能,不能沒有語文課程意識作隨意發揮。”[3]節選課文雖然具有“節選”的特殊性,但也具有“課文”的普遍性,而且“課文屬性”是節選課文的本質屬性。和非節選課文一樣,節選課文的教學一定要根據各方面的情況來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因此,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引入原作必須服務于節選課文的教學,必須有利于解決教學的重、難點,達成教學目標。例如《裝在套子里的人》,如何理解“套子”的真實含義,無疑是教師教學的一個無法繞開的重點。當教學活動進行到大家為別里科夫送葬時,學生根據別里科夫生活中的那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對他的形象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但對“套子”的真實含義及其危害性不甚了解。熟知原作《套中人》的教師一定知道,課文在這里省略了一段描述躺在棺材里的別里科夫的神態的文字,所以教師要將這段極具諷刺意味的文字補充進來,讓學生明白棺材是別里科夫最后的一個“套子”,認識到他的偏執、守舊、迂腐是如此之徹底與頑固。結合當時的環境描寫,學生會對“套子”的理解更深刻,會意識到就像當時陰沉的天氣一樣,沙皇統治下的俄國依舊籠罩在“套子式”的、令人窒息的恐怖之中。這樣恰到好處的補充解決了學生理解上的障礙,那些原本難以攻克的教學重、難點處理起來也就得心應手了。
第二,拓展內容必須有利于學生對節選課文的深入理解。利用原作輔助教學除了目的鮮明外,還要操作靈活,即補充的內容要有利于學生對節選課文全面、深入、細致的理解。學生理解節選課文需要聯系被刪掉的內容時才可以補充,這樣可以使學生從被刪掉的內容中獲得思想支援,否則的話,是徒勞無益的[4]。當然,補充的內容不僅僅是刪掉的內容,只要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思維的發散,及與原作密切相關的內容都是良好的補充材料。
第三,延伸內容最好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毋庸置疑,教師在課堂上必須以節選課文的教學為中心,但原作的豐富內涵是節選課文永遠也無法替代的。以小說為例,有教師談到閱讀原作的必要性,認為“學生對長篇小說的整體感悟力不能僅僅依靠課本,適度地增大閱讀量是非常必要的,應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教材選文的原本”[5]。特別是對那些閱讀經驗有限的學生來說,閱讀不僅僅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更是一個鍛煉的機會。如果課堂中的補充內容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節選課文的理解,還能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那何樂而不為呢?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紅樓夢》中的兩大主角在這一回中亮相,“寶黛相會”更是精彩絕倫,但由于沒有前面幾章的鋪墊,學生肯定會感到困惑:寶黛明明是第一次相見,為何卻互相眼熟呢?寶玉得知黛玉無玉,為什么要摔自己的玉呢?學生的困惑無疑是教師進行內容拓展的好機會,教師不妨出示《紅樓夢》作者介紹本書由來的那一段神話,或展示寶玉的一些“怪異”言行,加深學生對人物的認識,吸引他們親自去感受《紅樓夢》的魅力。
三、補充有度,呈現有時
選擇節選課文補充的內容至關重要,而呈現這些內容的方式會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考慮到課堂教學的時間有限,這就要求教師在呈現補充內容時要控制補充的數量,把握呈現的時機。
在補充節選課文相關內容時,教師要做到適度。適度不僅僅是對數量的限制,更涉及內容的選擇,“如何做到適度、適時,看起來是教學方法問題,其實從根本上說還是教學內容選擇問題,因為其中的關鍵是我們要考慮補充的到底是節略掉的哪些內容”[6]。不過,在進行節選課文的教學時,教師必須明確一點,即不管怎樣處理節選與原作的關系,不管是否借助原作輔助教學,本質都是要實現節選課文的教學價值。因此,不論原作內容如何精彩和豐富,也不論節選部分和原作有多么密切的聯系,教師必須刪繁就簡,補充的內容或剛剛排除學生閱讀的障礙,或恰恰達到啟發學生思考的臨界點,或稍稍調動學生的閱讀情緒。過度的補充只會喧賓奪主,因小失大,教師必須果斷取舍。展示出的補充材料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也絕不會偏離節選課文的教學目標,耽誤教學。
此外,節選課文的內容補充要做到適時。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只有在學生閱讀遇到障礙、理解受到限制時,適時補充相關內容,給學生以提示和啟發,才能促進學生的進步。同時,教師呈現補充內容時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補充的內容應由淺入深、由點及面地配合節選課文的教學內容,圍繞教學重點層層鋪開,切忌在學生理解文意、解讀文本前就將補充內容和盤托出,限制學生的思考。以《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節選課文為例,很多教師習慣于在教學開始時介紹作者的相關信息和課文的寫作背景,這種先入為主的做法迫使學生按圖索驥,語文教學異化為論證演繹式的教學。
四、親近原作,閱讀全書
節選課文具有原作無法比擬的教學價值,但節選課文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葉圣陶先生就曾批評教材中的“單篇短章”會“使學生眼花繚亂,心志不專,仿佛走進熱鬧的都市,看見許多的東西,可是一樣也沒有看清楚”[7]。教材編寫者本來是希望通過節選課文幫助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但這一目標似乎很難落實,產生的效果極其有限。因此,葉圣陶先生倡議“讀整本的書”,因為整本的書往往能夠囊括多篇單章的教學內容,學生“心志可以專一、研究可以徹底”。其實,課外拓展閱讀的作用遠不止培養學生的讀書能力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擴大學生知識面、訓練學生思維、積累學生閱讀經驗、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以及在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完善學生人格等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8]。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重申“讀整本的書”的目標,它將高中階段讀書的數量量化為至少150萬字,還為學生推薦了許多經典作品。盡管目前學生讀書的狀況不甚樂觀,但教師必須認識到僅憑有限的課堂教學難以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課文僅僅是一個例子,如果不通過課外閱讀去實踐課上所學的方法,那么課文教學又有什么意義可言?雖然,閱讀原作不是課程標準的硬性規定,沒有考核的壓力,但對學生的進步和成長具有難以估量的價值。因而,在節選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巧妙地利用節選課文和原作的密切聯系,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他們閱讀原作。
五、加強指導,注重評價
課外閱讀雖然以學生為中心,但如果僅僅依靠學生的自覺性,教師沒有采取相應的指導和監督措施的話,往往收效甚微,所以要想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效率,教師必須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和評價。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閱讀程度不夠的原因,閱讀太少是一個,閱讀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個。”可見,課外拓展閱讀不僅要注重量的積累,還要講究方法以促進質的提高。因而,教師對學生的課外拓展閱讀進行相應的指導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可以結合節選課文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拓展閱讀的過程中明確目的、關注細節,而非泛泛而讀。以《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為例,《紅樓夢》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課程標準推薦的書目之一,許多教師都會在節選課文教學后安排學生閱讀原著。然而,學生對信息量如此巨大的古典巨著往往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即使完成了閱讀的任務,也可能達不到課外閱讀訓練的目標。因而,在學生著手閱讀原作前,教師有必要把《林黛玉進賈府》這篇節選課文作為課外拓展閱讀的范例。具體來說,《林黛玉進賈府》的單元提示要求是“著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人物和語言既是節選課文最為出彩的地方,也是《紅樓夢》成為經典的重要原因,所以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欣賞《林黛玉進賈府》中的人物形象,注意情節、環境與人物的關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和學生一同品味節選課文的語言,留心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教師給予一定的閱讀指導后,方能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
閱讀后的評價既能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又能讓學生在交流中深化對作品的認識,這一活動在教師教學中不可忽略。評價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寫書評、讀后感。此外,教師還可以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讓學生將自己的讀書心得用圖畫、文字、語言等形式表達出來,鼓勵學生分享讀書的樂趣、交流閱讀的成果。由于拓展閱讀需要和課堂教學結合起來,教師可以將拓展閱讀與作文訓練結合起來,或利用名著中的素材,或借鑒作品的思路,或模仿原作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鍛煉他們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6]彭曉,胡根林.節選課文教學內容的選擇[J].中學語文教學,2011(10):21-28.
[2]程永超.關于“節選課文”教學的再思考[J].中學語文教學,2012(10):35-38.
[3]馮淵.如何確定長篇作品節選文本的教學內容——以《邊城》為例[J].語文月刊,2013(4):4-7.
[4]張以民.節選課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幾個問題[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28):45.
[5]王濤.談長篇小說節選的教學[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3(19):30.
[7]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81.
[8]傅偉.學會閱讀: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J].中國教育學刊,2000(3):50-52.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