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平
在剛剛過去的馬年春節,北京市民似乎少了些對春節菜價、肉價猛漲的唏噓。在餐桌上,除了應有盡有的四季蔬菜、肉類等做成的美味菜肴,哪個吃得更安全、吃得更健康,似乎成為市民越來越關心的話題。
北京作為一個城鎮化率達到86%、擁有2000多萬常住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平均每天大約消耗2000萬斤蔬菜,700萬斤肉蛋魚,1200萬斤奶和豆類,有限的農業資源和巨大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北京為啥能從上世紀的“有啥吃啥”、近些年的“吃啥有啥”,發展到了如今的“啥好吃啥”?市民餐桌子日漸豐盛,緣于北京市圍繞自給率、控制率、合格率和應急保障能力提出了“三率一能力”的“菜籃子”工程建設,努力在自己的飯碗里裝入更多自己生產的“菜籃子”產品。
有限資源大做文章
提高“菜籃子”的保障能力,首先要提高“菜籃子”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從“菜園子”建設抓起,加快轉型,推進設施化、標準化、園區化發展。
2013年,北京新建和改建設施農業近7000畝,設施農業面積累計達到35.5萬畝,周年生產供給能力進一步增強。據統計,全市設施農業的發展直接帶動就業26.3萬人,設施農業畝均收入達到19211元,畝均純收益9969元,設施農業建設實現了從規模數量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的轉型發展,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在穩定菜田面積的同時,北京市大力推進高產示范創建,著力提高生產效率。例如:蔬菜生產開展提質增效“三百工程”,建立市級高產高效示范點342個,推廣優新品種55個,輻射帶動面積15萬畝,建成設施蔬菜標準園5個、集約化育苗場20個;畜禽生產完成58個規模養殖場標準化改造、260個標準棟畜牧業集雨工程和2個現代化肉雞示范場建設,全市規模化標準化養殖場存欄畜禽占全市的80%以上,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到90%以上,100%實現機械化擠奶;水產養殖業推進“三節兩高”健康養殖模式,改造提升漁業標準化生產基地1700余畝,建成工廠化水產養殖基地2.9萬平米,新增產能6000噸,相當于3個密云水庫的年產量。
源頭治理從嚴抓起
隨著“菜籃子”工程的不斷推進,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吃得健康、吃得安全,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北京市從源頭入手,健全農業標準化體系,強化重點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安全農業”水平穩步提高。創建菜籃子標準化基地1200余家,其中優級標準化基地322個,標準化生產覆蓋面不斷提高;實施農業地方標準1600多項,種養業主導產品的標準覆蓋率達90%以上。新增“三品”認證企業和基地286家,全市有效使用“三品”標志的企業超過1000家,產品超過3000個,“菜籃子”三品認證覆蓋率達到36.3%,比2012年提高5個百分點;實施“安全農業”品牌戰略,形成了“首農”、“三元”、“天安農業”等一批滿足市場需求的名優品牌。
根據農業部2013年全年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北京上市蔬菜檢測合格率97.8%、食用菌合作率100%、畜禽合作率99.8%、水產品合格率100%,在全國處于領先位置,菜籃子重點產品標準化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
推進“走出去”戰略
北京農業資源十分有限,市場需求又極其龐大,“菜籃子”自產自足不現實、也不經濟。近年來,北京市按照“本地穩總產提單產、外埠建基地促流通”的總體思路,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不斷完善農產品供應鏈條,努力穩定“菜籃子”產品供應,保證了首都的正常運行和市民的日常所需。
據介紹,2013年新發展外埠蔬菜基地4.95萬畝,外埠蔬菜基地總量達到73萬余畝;新建養殖業外埠基地5個,預計可新增供京豬肉1.8萬噸,雞蛋3.29萬噸,牛奶1萬噸。北京“菜籃子”工程“內外兼修”,有力確保了北京農產品供應總體平衡,價格基本穩定。
春節期間,北京市更是啟動了與河北、山東、山西、內蒙古、海南等12省區第四次“服務產區菜農服務首都市民蔬菜保供聯合對接行動”,保京城冬季蔬菜供應充足。此次保障供應聯合對接行動于1月27日起持續到3月31日,期間,北京蔬菜日均供應量將增加10%左右,增加供應的品種以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菜為主。據悉,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北京與其他省區已經組織開展了三次冬季蔬菜保供聯合對接行動,累計增加蔬菜供應量約56萬噸,銷售金額約15億元人民幣,惠及18萬農戶,同時也有效保障了冬季首都市場蔬菜供應穩定。
另外,為提升市民生活保障水平,北京市還將首次設立“菜籃子”基金,專注投資“菜籃子”工程的升級換代、切實增強首都農產品儲備供應和應急保障能力。目前,作為基金管理人的北京菜籃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經正式開業運營,并在加快推進基金募集各項工作。基金首期規模約20億元,預計上半年可完成資金募集、項目篩選等相關事宜。此筆資金將定向投入北京鮮活農產品流通中心項目,配合政府盡早建成這一基礎性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