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聯網特性的“互聯網思維”正在顛覆傳統行業。微信顛覆通信行業、淘寶顛覆零售行業、大眾點評顛覆餐飲行業,小米手機顛覆制造行業……在這樣的浪潮下,傳統企業或是傳統思維都不妨以互聯網為鏡,借助互聯網思維重構自己、革新自己。
光明網報道:互聯網思維是基于互聯網特性,與傳統商業思維結合的一種思維模式,又或者說是利用互聯網工具與傳統商業思維的結合體。而互聯網特性讓信息傳播變得更為迅速、便捷,信息越來越對稱。借助基于這些互聯網特性的互聯網思維,企業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目標用戶,針對他們進行個性化的服務,針對他們提出的問題快速反應,讓他們一起參與到產品的設計中去,給他們備份客戶資料等。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就是用戶思維,從以往的經營產品變成了經營用戶,有了用戶就不愁盈利模式,并且這樣的盈利模式更為持久、持續。而傳統思維的核心是產品,通過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推廣、大規模銷售實現盈利,賺的是中國人口紅利的錢。但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越來越對稱,同質化越來越嚴重,這樣的紅利也就越來越難吃了。
當然,互聯網思維也需要人們深度利用互聯網這種工具,但用好這種工具的傳統企業為數不多。而互聯網化也絕不是隨便開發個企業的官網,在上面介紹企業歷史、介紹產品那么簡單,互聯網可對整個產業的價值鏈進行優化。對傳統企業而言,互聯網是一種營銷工具、生產輔助工具、客戶管理工具,更多的,互聯網還是一種銷售渠道。
借熱點推出的節日書:別扎堆兒跟風
《中國青年報》報道:年前,《中國出版傳媒商報》聯合上海書展、深圳書城、南京鳳凰國際書城等,共同推出首張“賀歲書單”,被不少書店推廣。而據了解,當前我國圖書市場借節日主題扎堆兒薦書、出書的營銷方式越來越流行——春節、兒童節、教師節、情人節,甚至是五四青年節,都成為薦書檔期。然而,如此費力吆喝,讀者又是否會買賬?
據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社長、總編輯孫月沐介紹,賀歲書這一概念是比照賀歲電影產生的。“賀歲電影出現后,賀歲檔很火。春節期間,也往往是讀者的購書熱潮,各式推薦書單屢見不鮮。”孫月沐認為,盡管這些書單包羅各類圖書,但它們或是缺乏針對性,或是偏重小眾閱讀、精英閱讀,因此,不少書單為人詬病。在他看來,無論薦書形式怎樣翻新,圖書品質才是首要的。節日書單和節日圖書出版要把準讀者的脈,而圖書出版機構應該以市場為導向設計內容。
“許多書雖然搭著節日主題出版,但它未必為節日而寫,只是借助這種炒作策略。這種形式衍生出另外一種現象——扎堆兒、跟風出書嚴重。”著名評論家白燁說,節日薦書熱熱鬧鬧,但缺乏創意,許多圖書從書名到內容嚴重趨同。讀者應該自有主見才好。“節日書單‘私人訂制尚需時日。”白燁說,“真正的愛書人仍會到實體書店翻書、讀書,因為它比榜單更可靠。”
今天的媒體就在你的口袋里
2013年Google的廣告收入超過全美印刷媒體收入之和,久負盛名的《華盛頓郵報》委身亞馬遜名下,令人唏噓。伴隨著國內部分傳統媒體發行量和廣告量的不斷減少,影響力走弱,生存壯大還是黯然退場?這是傳統媒體今天直面的問題。
《人民日報》報道: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億。隨著4G技術的廣泛應用,可以相信,更新穎的新媒體產品或者平臺會一個個跳出來。現實面前,傳統媒體要生存甚至壯大只有一條捷徑可走——與新媒體融合。融合,既不是簡單地為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增加新的平臺和渠道,也不是淺層次地運用新技術新手段讓新聞報道多樣化,更不是傳統媒體+網站+多媒體的平面組合。
要融合,首先要解放思想,不然就如同“帶著腳鐐手銬跳舞”,出力不討好。對于傳統媒體來說,解放思想要記住幾個關鍵點。第一,用戶至上。簡單說,就是讓用戶獲取新聞非常便捷,體驗全方位新聞報道時感覺良好,增強用戶粘度。第二,如履薄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一定要整合既有新聞素養又懂互聯網技術的新聞團隊,一定要改變僵硬的新聞運作和采編流程。在免費經濟大行其道的數字時代,一定要有“稀缺”內容、“增值”新聞服務的供給。第三,掌握新的商業模式,有的放矢,避免自說自話,自娛自樂。
今天的媒體就在用戶的口袋里。對于傳統媒體來說,這是最壞的時候,也是最好的時候。一定會有部分傳統媒體被淘汰,也一定會有更多的傳統媒體變得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