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峰 汪 楠 田 玲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圖書館,北京 100020
科學研發活動可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驗開發[1]。基礎研究針對科學理論、現象和機制開展研究,從而為應用研究和實驗開發提供重要的基礎。由于基礎研究具有投資周期長、短期效益不明顯但長期意義重大等特點[2],主要依靠政府穩定的經費支持。我國集中型的科技體系管理結構使得國家科技規劃和政府經費投入在基礎研究發展中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2]。當前我國政府對基礎性科學研究的經費投入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和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其中主要支持基礎研究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占資金總量的75%(2011年數據)[3]。我國對基礎研究的經費投入比例遠低于世界科技發達國家,2007年占總科技經費投入的4.7%,遠低于美國、日本、法國等的15%~25%水平[2]。通過國家科技戰略/規劃的宏觀調控,不斷加強基礎研究的的科研經費投入和管理效率,是我國未來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向。分析我國當前基礎研究的主要學科/領域現況及其發展趨勢,進而評價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水平,可為我國基礎研究的科技戰略頂層設計和宏觀管理提供重要依據。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所具有的低門檻的自由申報、廣泛的領域覆蓋、充分的同行評議和資金占比大等特點使得其可為我國基礎研究的主要學科/領域及其變化趨勢的分析評價提供重要的研究角度。
醫學科研是自然科學研究中最為活躍的領域,2002~2012 年,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數據庫收錄世界科技論文中醫學類研究論文占39.3%[4]。當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及其在醫學領域中的廣泛應用,在總體上穩步推動著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醫學與多學科交叉與融合,共同推動醫學科技的創新發展,同時也帶動科技的整體發展[5]。
本研究首次通過分析2009~2013年,橫跨國家“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的醫學各學科/領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資金量及變化趨勢,總結分析我國醫學基礎研究的重點領域/學科及其發展趨勢。本研究對于分析我國醫學基礎研究宏觀動態,為我國醫學科技發展規劃和科技管理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證據。
采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項目查詢中公開的立項項目信息(檢索時間為2013年12月)[6]。分類檢索申請代碼H類(醫學科學部)的項目信息,采集包括項目名稱、申請代碼、資助類別、批準年度、批準號等項目信息。整理立項時間為2009~2013年的申請代碼H類的所有項目信息作為本研究的項目分析數據庫,逐條查閱并排除用于舉辦雜志和會議交流的部分專項基金項目和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最終得到一個由33897條醫學研究項目信息組成的數據庫用于本研究。
為區分項目研究內容所屬的學科/領域,本研究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GB/T 13745-2009)對本項目數據庫中項目進行標注。采用項目申請代碼與學科分類與代碼國家標準映射的方法對每條項目進行一級、二級學科代碼標注。
本研究用獲取自然科學基金資金量及其占比反映不同學科/領域基礎研究強度;用不同年度獲取資金量及其占比對比方法分析不同學科/領域基礎研究強度變化趨勢。在各類型基金項目經費及其分布分析中計算了2009~2013年各類型醫學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總資金量及其占2009~2013年醫學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金總量的百分比。資金總量變化率=[(各類型醫學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3年資金總量-對應類型醫學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9年資金總量)/對應類型醫學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9年資金總量]×100%。資金占比變化率=[(各類型醫學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3年資金占比-對應類型醫學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9年資金占比)/對應類型醫學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9年資金占比]×100%。在各醫學一級學科基金項目經費及其分布分析中計算了2009~2013年各醫學一級學科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總資金量及其占2009~2013年醫學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金總量的百分比。各一級學科資金總量變化率和資金占比變化率計算方法計算方法同上。在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各子領域基金項目經費及其分布分析中計算了2009~2013年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各領域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總資金量及其占2009~2013年臨床醫學類和預防醫學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金總量的百分比,各子領域資金總量變化率和資金占比變化率計算方法同上。統計學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醫學類項目整體特點如表1所示。2009~2013年期間醫學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經費量共計155.29億人民幣,其中面上項目經費量占58.62%,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金量占17.06%,地區科學基金項目和重點項目資金量占比為7.15%和6.27%,其他10類資助項目(重大研究計劃等)共占資金量的10.90%,平均資助額度為45.81萬/項(共33897項)。醫學研究年度經費呈逐年增加趨勢,2013年經費量為44.00億元,較之于2009年的10.92億增加了302.45%,年度經費量為(31.06±15.81)億人民幣。從投入項目類型分析,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和重點項目的年度資金總量雖也在逐年升高,但資金占比已有明顯下降(2013年較之于2009年分別下降了13.94%和24.53%)。另一方面,對于有較穩定研究基礎研究人員資助的面上項目從年度資金量和資金占比方面均有較大的提高;2013年較之于2009年面上項目資金量增加了324.50%,資金占比從57.94%增加至61.12%。
表2展示了2009~2013年各醫學一級學科獲取自然科學基金的資金量。臨床醫學和中醫中藥學所占比例最大,分別占總資金量的63.90%和13.38%;其次為基礎醫學、生物醫學工程、預防醫學和藥學,獲取資金量占比分別為8.60%、5.36%、4.54%和3.66%。從各醫學一級學科年度獲得資金總量發展趨勢來看,2009~2013年期間年度資金總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和中醫中藥學2013年資金量比2009年分別增加了422.11%、351.01%和307.17%。從年度資金量占比變化趨勢來看,藥學、預防醫學和基礎醫學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013年度比2009年度分別降低了59.11%、31.05%和19.80%。特種醫學和醫學心理學資金總量和資金占比在此期間均有顯著的升高,年度資金量分別增加831.39%和388.57%,年度資金占比特種醫學由2009年度0.28%增至2013年的0.65%,醫學心理學由2010年度資金占比的0.02%增至2013年的0.04%。
表1 2009~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醫學類項目經費及其分布情況
我國臨床醫學基礎研究重點領域及其發展趨勢由表3所示。臨床醫學中2009~2013年期間獲取資金量排名前5位的分別是腫瘤學、內科學、神經病學、外科學和診斷學,分別占總資金量的29.78%、28.52%、10.28%、6.89%和3.68%;而性病學和兒科學分列倒數第1、2位,所獲總經費占比分別為0.09%和0.41%。從發展趨勢上看,急診醫學、保健醫學、診斷學、兒科學、精神病學和婦產科學年度研究經費量均有顯著升高,2013年較之于2009年年度經費量分別增加1770.37%、804.08%、653.88%、477.45%、466.43%和455.72%。 但另一方面,性病學、核醫學、耳鼻喉咽學和口腔醫學年度經費占比由2009年的0.29%、1.17%、2.03%和3.98%下降至2013年的0.09%、0.73%、1.46%和3.36%。
表2 2009~2013年醫學各一級學科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經費情況及其發展趨勢
表3 2009~2013年臨床醫學各領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經費情況及其發展趨勢
我國預防醫學基礎研究重點領域及其發展趨勢由表4所示。預防醫學中2009~2013年期間獲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金量排名前4位的是流行病學、營養學、毒理學和環境衛生學,分別占總資金量的31.27%、15.72%、14.43%和11.24%;而職業病學和衛生檢驗學分別為倒數第1、2位,所獲總經費占比分別為1.13%和1.71%。從發展趨勢上分析,婦幼衛生學2013年度研究經費量比2009年增加了1091.53%,年度經費占比由2009年的0.84%增至2013年的3.62%。兒童與學校衛生學年度經費量增加了601.80%,年度經費占比由2.38%增至6.03%。另一方面,食品衛生學、勞動衛生學、毒理學和環境衛生學年度經費占比由2009年的4.55%、7.59%、19.84%和 15.04%降至 2013年的2.01%、4.36%、12.06%和11.74%,需要引起關注。
表4 2009~2013年預防醫學各領域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經費情況及其發展趨勢
總體上我國醫學基礎研究投入偏低,美國醫學領域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政府投入幾乎全部來源于國立衛生研究院(NIH)[7],2011年NIH的科研總預算為322億美元[8],如按其17.5%投入基礎研究的平均比例(2007年數據)[2],該資金量大約是56.4億美金。逐漸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應是今后主要發展方向[9]。我國醫學基礎研究中青年學者開展的自由探索有減弱趨勢,2013年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金占比較之于2009年下降了13.94%,而不斷重視對青年研究人員的支持力度是美國奧巴馬政府的主要科技政策理念[10]。我國醫學一級學科中臨床醫學、中醫中藥學基礎研究實力較強,所獲資金占比分別為63.90%和13.38%,尤其是臨床醫學;藥學、預防醫學的基礎研究有轉弱趨勢,2013年所獲資金占比較之于2009年分別降低了59.11%和31.05%。我國藥學基礎研究能力較低且有減弱趨勢,應引起關注[11]。我國生物醫學工程雖屬于新興交叉學科,但其基礎研究較為活躍,2009~2013年獲取資金占比為5.36%。特種醫學和醫學心理學基礎性研究薄弱,但發展速度較快,2013年年度資金量較之于2009年分別增加了831.39%和388.57%。
我國臨床醫學中腫瘤學、內科學、神經病學、外科學和診斷學領域基礎研究實力較強,2009~2013年獲取資金量分別占總資金量的29.78%、28.52%、10.28%、6.89%和3.68%,尤其以腫瘤學和內科學突出;而性病學和兒科學基礎研究較為薄弱,2009~2013年獲取資金量僅分別占總資金量的0.09%和0.41%。急診醫學、保健醫學、診斷學、兒科學、精神病學和婦產科學基礎研究發展較為迅速,2013年較之于2009年年度經費量分別增加1770.37%、804.08%、653.88%、477.45%、466.43%和455.72%。性病學、核醫學、耳鼻喉咽學和口腔醫學基礎研究發展相對減緩,年度經費占比由2009年的0.29%、1.17%、2.03%和3.98%下降至2013年的0.09%、0.73%、1.46%和3.36%,值得引起關注。
我國預防醫學中流行病學、營養學、毒理學和環境衛生學領域基礎研究實力較強,2009~2013年獲得資金量分別占總資金量的31.27%、15.72%、14.43%和11.24%,尤其是流行病學較為突出;而職業病學和衛生檢驗領域基礎研究薄弱,2009~2013年獲得資金量僅分別占總資金量的1.13%和1.71%。婦幼衛生學和兒童與學校衛生學基礎研究發展迅速,2013年所獲經費量較之于2009年分別增加了1091.53%和601.80%;食品衛生學和勞動衛生學基礎研究發展相對緩慢,2013年所獲資金量占比較之于2009年所獲資金量占比分別降低了55.82%和42.56%,值得引起關注。
本研究從獲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角度定量分析了我國醫學基礎研究的重點/薄弱領域及發展趨勢增強/減弱的領域。但實現國家對醫學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仍需更為深入的醫學科技戰略研究[12]。
[1]OECD.Frascati manual 2002:proposed standard practice for Surveys on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M].Paris:OECD Publications,2002:77-79.
[2]鮑悅華.國內外政府宏觀科技管理的比較[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95-96.
[3]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2:164.
[4]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醫學科技發展報告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67-178.
[5]王汝寬.“健康中國2020”戰略 科技戰略[C]//第八屆全國醫藥衛生期刊編輯出版學術會議暨醫學出版與健康促進論壇論文集.北京:中華醫學會雜志社,2010:7-27.
[6]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報結果公布[EB/OL].http://isisn.nsfc.gov.cn/egrantindex/funcindex/prjsearch-list,2014-1.
[7]科學技術部社會發展科技司.生物醫藥發展戰略報告投入篇[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69-73.
[8]胡智慧,王建芳,汪凌勇,等.主要國家科研機構科技資源配置及政策分析[J].科技政策與發展戰略,2012,8:1-32.
[9]李振興,楊起全,程家瑜.對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問題的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8,11:11-15.
[10]樊春良.奧巴馬政府的科技政策探析[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9,24(3):265-271.
[11]吳鐳,黃文龍.對我國藥學科學基礎研究現狀與發展方向的思考[J].中國科學基金,2002,2:81-84.
[12]譚文華.科技政策與科技管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