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瑋

從寶寶啼哭著降生到滿地和小朋友們追跑打鬧,一天天活潑健康長大的寶寶,竟然開始“學壞”了——TA從什么時候學會了撒謊?為什么TA為了達到目的,總是哭鬧耍賴?為什么小小人兒開始叛逆,不再聽爸爸媽媽的話了?讓專家帶你讀懂寶寶的內心世界吧。
寶寶撒謊,“情有所緣”
說謊常常被成人認為是不太光彩的行為,對于孩子說謊,家長更會感到誠惶誠恐,怕孩子學壞了。國外的心理專家做過很多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寶寶在2~3歲時就會講完整的謊言了。聽到這個結論,家長往往會感到很震驚,甚至感到驚恐。其實,父母不必對此大驚小怪 ——“說謊”是孩子心理發育中的常見現象。
解析寶寶愛撒謊的6大原因
害怕受到懲罰
案例:3歲的男孩凱凱在家里跑動時不小心碰倒桌子,碰壞了媽媽剛買來的精致茶具中的2個杯子,媽媽回來后當然“龍顏大怒”,質問凱凱怎么回事,凱凱膽怯地說:貓咪剛才從桌子上蹦過去,碰壞了杯子。媽媽明知凱凱在撒謊,更是氣不打一處來,朝凱凱的小屁股狠狠地揍了幾下。
分析:哲學家羅素說過:“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基諾特分析兒童說謊的原因時也說:“說謊是兒童因為害怕說實話挨罵而尋求的避難所。”2~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一些基本的是非判斷,當他們發現自己做錯事時,會本能地害怕隨之而來的懲罰,特別是已經有過做錯事被訓斥、懲罰的經驗。
建議:此時媽媽不要為了讓孩子說真話而一個勁兒地盤問,那樣只會讓孩子把謊話編得越來越圓。為孩子創造一種說真話的寬松環境,告訴孩子人都會犯錯,應當勇敢地承認,下次注意就行了。當孩子主動說了實話后,首先要表揚孩子的誠實,然后再妥善處理孩子的錯誤。
想象和現實混淆
案例:星期天爸爸帶悅悅到動物園。動物園可真好玩,獅子、河馬、大象、犀牛……哎呦,看得悅悅眼花繚亂。咦?為什么動物和人長得不一樣?為什么白天鵝長著豐滿的羽毛和大大的翅膀?如果大象長了翅膀,它這么大塊頭就能帶著我飛回家了。回到家后,悅悅自豪地告訴媽媽:“是大象帶我飛回來的。”
分析:兩三歲的孩子見聞逐漸廣泛,感情豐富、語言能力逐漸發展,想象力也異常豐富。長著翅膀的大象、和房子一樣大的冰箱,諸如此類天馬行空的想象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中極為常見。他們常常根據自己的愿望去幻想,以想象代替現實。但由于生活經驗少,缺乏知識,再加上記憶不準確,想象往往容易受情緒支配,對一些事物分辨不清,出現想象與現實的混淆,此時說謊只是把心中的愿望表達出來,這種行為與孩子的品行無關。
建議:遇到這種情況,盡量采用鼓勵性的語言,比如:“大象帶你飛回來的,你太神氣了!”來滿足孩子的欲望。接下來,幫助孩子分清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現實,并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想象和愿望。
表現欲萌動
案例:幼兒園里,老師讓大家畫一只大紅蘋果。“畫好的小朋友請舉手。”“我畫好了!”康康第一個舉起了手。老師笑瞇瞇地對他點點頭。康康心里很美,我是小朋友中最棒的一個!可是沒想到,老師還讓他把畫好的紅蘋果展示給大家。“糟糕!”其實康康根本就沒畫完,這可怎么辦啊?
分析:表現欲驅使寶寶說“大話”
幼兒期的孩子表現欲很強烈,當孩子學會一首新歌,畫了一張自己滿意的畫,會搭一種新的積木樣式或會做一種新的游戲,就會高興地向父母顯示。表現欲能增強寶寶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價值感,同時調動寶寶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孩子在強烈的表現欲驅使下,會不自覺地說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大話”,這些“大話”往往被父母理解為說謊。
建議:父母首先要用鼓勵的言行幫助孩子鞏固、發展他的表現欲和表現能力,提高其自信心與積極性。如:“寶寶真棒,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培養孩子客觀的自我認知。接下來對孩子給予客觀的評價,逐漸培養孩子對自我客觀的認知。
為取悅父母而撒謊
案例:媽媽總是當著我的面夸鄰居家的小姐姐能唱會跳、長得漂亮,她從來不夸我,在媽媽眼里我這也不好、那也不好。今天幼兒園里老師教我們剪小紅花,我偷偷地把一朵小紅花塞到了口袋里。回家后我告訴媽媽,今天我的表現好,老師獎勵了我一朵小紅花。媽媽夸我真是個好孩子,我心里美滋滋的。
分析: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很高,如果孩子表現得好就會很高興,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如果孩子沒有達到期望就會訓斥孩子,長此以往,孩子為了取悅父母就會說謊。而父母如果不了解情況,讓孩子撒謊成功,嘗到了甜頭,會強化孩子的說謊行為。
建議:面對孩子這樣的說謊行為,家長要檢查自己對孩子的要求是否得當,期望是否合理,適當的期望是孩子進步的動力,但如果期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范圍,就會讓孩子形成心理壓力,導致不良行為的發生。孩子的不良行為都是緣于對父母有條件的愛的感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充分的尊重,孩子就會健康地發展。
受成人言行影響而撒謊
案例:王阿姨打電話約媽媽出去吃飯,媽媽說她生病了去不了。不對呀,媽媽沒有生病啊。“媽媽,你哪生病了啊?”我話還沒有說完,媽媽就伸出手指“噓”讓我別出聲。一天晚上,鄰居小朋友打電話讓我出來玩,我就告訴她我生病了。媽媽說:“小孩子不許說謊!”我沒說謊啊,媽媽上次就是這樣和阿姨說的啊。
分析: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成人在社會交往中一句漫不經心的謊話都可能被寶寶模仿。如果父母經常當著寶寶的面說些小謊話,以后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說謊。另一種情況是家長有時不經意說的話由于各種原因未能兌現,比如有些家長許諾星期天帶孩子到公園玩,但由于緊急的或特殊的情況未能實現,孩子就會覺得大人是在說謊,我以后也可以說謊。
建議: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言行,身教勝于言傳。當父母告訴孩子要說“實話”時,要反思自己是否給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此基礎上注意自己的言行。另外,許諾孩子的事情就要認真履行,如果不能兌現要向孩子說明理由,取得孩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