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瑋
為什么TA學會了說“不”?
當孩子長到兩三歲的時候,無論什么事情都要用“不”來反抗,許多事情要自己來做,很難“對付”,與其他小朋友玩耍也易發生爭吵。好多家長開始抱怨:“孩子越大越淘氣,越不聽話”,“這么小的孩子就這么擰,越不讓他干的事,越是偏要干,真拿他沒有辦法。”原來在父母眼里的乖寶寶,突然之間變得和自己“對著干”、“任性十足”,令家長不可思議。
其實,孩子這個階段表現出來的“反抗性”、“任性”,正是他獨立意識日趨形成的時期,孩子已經進入了心理上的“第一個反抗期”,這正是一個自發性正在順利發展的孩子的正常表現。自發性就是自己思考、自己行動的能力,自發性的順利發展是培育孩子創造性的前提。受到父母過度保護、過度干涉的孩子,其自發性發育遲緩,往往被培養成“老實的好孩子”。
TA想自己觸摸世界
2歲多的孩子已不愛在媽媽的懷里呆著,他們不滿足于窄小的空間和天地,喜歡到處亂跑、四出亂動,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家長卻覺得孩子太小,需要保護和照顧,總是跟在孩子后面大聲呼叫:“別亂跑,別亂動!”或給予各種幫助,而孩子卻難以忍受大人的管教和約束,極力想擺脫大人的監護。走路時,不要媽媽領著;上樓梯時,搖搖擺擺也不讓爸爸扶著;吃飯時非要自己動手,盡管他搞得到處都是飯粒和菜湯,吃不進多少,也不讓大人喂;衣服、鞋子穿反了,也不讓家長糾正過來。凡此種種,讓大人哭笑不得,奈何不得!
孩子有意創造自己的“心的世界”,即他開始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的“心的世界”尚未像成人世界一樣適合現在社會的規范,但他總想表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意欲”和“反抗”。孩子希望通過自己做事情展現自己的能力,獲得一種成功的喜悅和大人的贊譽。
此階段孩子“想自己來做”的愿望很強烈,大人應好好愛護這一熱情。如果大人不了解孩子的這種“意欲”,而處處對孩子說“不可以這樣,不可以那樣”,干涉孩子的行動,孩子心里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孩子的反抗性常常受到壓抑,他們會變得情緒焦慮,性情暴躁,就會以哭鬧、吵嚷、生氣來反抗。如果孩子的欲求經常得不到滿足,將對孩子的性格產生極為不良的影響。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也絕不會成為有民主、自主、獨立意識的人,有鮮明個性的人。
占有是個新概念
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孩子開始理解自己擁有的概念。你會發現孩子對于認為屬于自己的東西有很強的占有欲,包括一塊糖果、一個杯子或一把小凳子。如果得不到會非常生氣,甚至撒潑打滾。對孩子來說,自己占有是一個很重要的新概念,此類行為不應被視為自私自利,因為1歲多的孩子還不懂得分享和謙讓。對于過度霸占東西或違拗心理嚴重的孩子,對付他們的一個小竅門就是讓他們自己作出選擇:“你要這個紅色的杯子,還是要那個黃色的杯子。”“你要坐這個小凳子,還是要坐小椅子。”“你不再哭鬧,才能給你吃巧克力糖。”如此這般,可以緩解孩子的反抗情緒。
不反抗的孩子不是正常的兒童
大多數中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他們認為這樣的孩子好帶,能省去許多麻煩。有些父母對孩子表現出的反抗行為很反感,而對那些惟命是從、聽話的孩子更喜歡。其實,有些父母心目中的聽話的定義不盡相同。
當然,孩子有時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聽從父母的指令,這正是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某些心理學家認為,三歲的孩子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兒童。即使五六歲的孩子,他們的反抗行為也是很明顯的。何況現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許多信息,對人對事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過早地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發展規律的,而且容易扼殺兒童的天性,使孩子從小失去兒童最珍貴的創造性人格,這會給父母留下難以彌補的悔恨。
“不聽話”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著名的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做過如下實驗:他對2至5歲時有強烈反抗傾向的100名兒童與沒有這種傾向的100名兒童追蹤觀察到青年期。結果發現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后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這一研究說明,反抗行為強的孩子,長大后易有堅強的獨立意志,而這一點正是21世紀的人才應具備的素質。
綜合來看,“乖孩子”真正成為社會精英、業界尖子的不多,他們大多在一般勞動崗位上工作。當然,并不是說“不聽話”的孩子就一定聰明,出尖子。孩子的“聽話”應更多體現在生活規矩、行為道德上,而孩子天性好動,鬼主意多,父母應做出正確的引導,用于在學習和對待事情上。這些就有賴于父母以身作則。當孩子出鬼主意時,父母可以與孩子一起挖掘更多的樂趣,引導他們應用在實際生活中。
糾正不如激發
有一位幼兒教育專家到國外看到一個幼兒用藍色的筆畫了一個“大蘋果”,老師走過來說:“嗯,畫得好!”而且愛撫地摸了摸孩子的頭,孩子高興極了。這時中國專家問教師:“他用藍色畫蘋果,你怎么不糾正?”那個教師說:“我為什么要糾正呢?也許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藍色的蘋果呢!”
外國教師或家長這樣容忍孩子“不聽話”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護孩子的想象力,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允許孩子“不聽話”主要指的是思維上的“不聽話”,孩子們看到的世界是獨特的,他們的想象力是很豐富的。如果我們用成人的思維方式對他們粗暴地干涉,就會扼殺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聰明的父母適時適當地給孩子一點兒“不聽話度”,就是對他們創造思維、創造欲望的保護。
父母一定要了解這樣一個事實:孩子并不是存心反抗,因為這樣小的孩子還不懂得忍讓和克制。孩子這時的“反抗”,并不意味著不依戀父母、疏遠父母,也不能僅用淘氣來解釋。這是孩子自發性、獨立性萌芽的表現,是一種“積極的反抗行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處處約束、管制孩子,不要講不能如何如何,而要給孩子講清應該如何如何。如果在這一時期父母過分壓制孩子的反抗行為,會使他們的判斷力無法發展。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出現的反抗現象,成人應給予支持和理解,讓孩子感到“我的獨立是被承認的。”并創造條件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生活能力。愛護和培養孩子“自己來做”的熱情,應該成為家長育兒的基本方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