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長珍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在我國古代,道傳得深刻,業授得扎實,惑解得透徹,因而在施政范圍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贏得了良好的聲譽,便成了“名師”。到了近代,我國傳統教育的精髓與從歐美、日本等國家引進的新的教育學說相互溝通、交融,對于“教師”角色的定位又有了新的更科學的認識,對于“名師”的要求有了新的內容和標準。這里我不妨以教育專家余映潮為例來說說名師成長應該具備的素養。關于余映潮老師,我想從事教育行業的人,尤其是語文老師,都應該熟悉吧。余老師,是湖北荊州市教科院中學語文教研員,特級教師,中語語文“板塊式教學思路”的創造者,“活動充分,積累豐富”教學流派的代表人。出版有《中學語文教例品評100篇》、《怎樣學語文》、《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聽余映潮老師講課》等專著。余老師的品牌——課堂教學創新設計。如今,余老師上課的模式已遍地開花,“粉絲”成群結隊,數以萬計。那么,余老師到底帶給我們什么?我們應該從他身上學些什么?我想,這才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尤其是立志成為名師的青年教師,更應該三思,現就個人的看法談幾點意見。
一、學會在“詩意的教師”生活中沉靜下來
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也許我們無法平靜,以致牢騷滿腹,怨聲載道。是的,做一名教師很清貧,也很辛苦,難免有這樣那樣的想法。但是,畢竟我們是社會的中流砥柱,我們是受過正規教育的知識分子,我們面對的是祖國的未來,是一個個活潑歡快的青少年。只要我們的學生能有大的出息,比我們好,即使我們做出一些犧牲,那也是值得的。再說了,人生的價值,并非只有金錢是唯一的衡量標準。看看余映潮老師吧,他50歲以后才選擇登講臺上課。他告訴我們“站”著教書是快樂的,因為不用挖空心思去揣摩領導,不用阿諛逢迎去謀取官職;他告訴我們“醒”著教書是幸福的,因為在喧鬧中能聆聽職業的天籟,在燈紅酒綠中能欣賞窗外的云嵐。天高云淡,月白風清。這樣的日子,只有我們教師才能享受,難道不好嗎?余老師集風范、魅力、人氣于一身,他用樂觀的態度和豁達的胸襟向我們詮釋了什么是“教師的詩意”。不必羨慕達官顯貴,不必嫉妒百萬富翁,不必垂涎名車豪宅,就專心致志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吧。“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看看清貧的余老師多富有多快樂!作為教師,應學會淡泊名利,學會在喧鬧中沉靜下來,求得平和的心境,只有如此,才能認認真真干工作。
二、將學習進行到底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教師,這個職業決定了你必須不斷學習。因為,知識在不斷更新,社會在變化發展,教育教學規律也在變化,教育對象也在更新。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適應新的教育形式,才能與社會同步,才不致于誤導學生。當然,教師的學習首先應該大量閱讀專業書籍,國內國外古代現代的書籍盡在閱讀中,并在比校閱讀中獲得新知。其次,還要閱讀非專業方面的書籍,做到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才能在教育教學中得心應手、右左逢源。看看60多歲的余映潮老師擬定的“2001年—2017年讀書暢想”:精細研讀100篇課文并積累大量的助讀資料;研讀與中學語文教師業務進修有關的論著100部;閱讀中學語文專業雜志1000本并積累有關專題的索引目錄。這是60多歲的老教師的學習計劃,作為青年教師的我們能不汗顏嗎?
三、堅持研究是提升自己的真正坦途
《走進新課程》中說:“不進行教育研究的教師,也不可能真正嘗到教師的樂趣,并成為真正出色的教師。”特別是新課程的推進,對教師提出轉型要求,要求教師角色要由“教書匠”轉變為“研究者”,教師必須學會反思、創新,成為實踐與研究者。作為班主任要研究學生,作為教師應研究教材,研究教學。老師們往往被“研究”一詞怔住了,談“研究”色變。其實,研究也不是什么大事。《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解釋的:①鉆研和探求;②對意見、問題進行考慮或商討。課文中的一個標點符號、一個詞語、一句話,對某觀點表示懷疑等等都可以作為研究的對象。然后把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寫出來,就是研究論文。當然,要使你的研究有意義,就應選好角度和切入點,不能步人后塵,應“發人之所未發”,“于無聲處聽驚雷。”在教育方面的研究,余映潮老師是當之無愧的楷模。他有句勉勵自己的話:“堅持研究是提升自己的真正坦途。”余老師工作40余載,從未停止過研究的步伐,他的“板塊式教學思路”,他的1200余篇論文,他的“教例品評”,他的“教學藝術”無不是研究的結晶。余老師的研究精神令人敬佩,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教語文的老師都很清楚,詩歌和文言文的教學很困難,因為不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然而余老師卻能上出特別的趣味來。如上《秋天》這首詩,余老師是這樣處理的:
《秋天》朗讀訓練
朗讀基調設計:輕聲,女聲清脆,男生厚實。
情感基調設計:第一、二節喜悅,第三節留戀。
配樂主體樂聲:短笛聲。
特別處理:最后一句三步輕讀,聲音漸慢漸小。
后面的詩歌便是以女合、男合、女領、男領、眾合的形式來設計的。
余老師以朗讀訓練為突破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形式高雅,氣氛熱烈,有聲有色,能激動心靈,讓學生充分享受審美的愉悅。
四、樂于寫作是成名的最佳方法
“讀書是走別人的思想路線,而寫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線,只有經過自己的思想路線,把讀書得來的知識消融掉,才會變為自己的東西”。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這句話很有道理。作為教師,應養成寫作習慣,多寫教育隨筆、教學反思、教學問題、讀書筆記、教研日記、教研論文,動筆寫下來,有助于分析研究,有助于成果的展示。余映潮老師這方面做得很棒。他的成名更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教學設計及研究論文,因為他先有研究理論然后50歲以后才登上三尺講臺。
那么,作為初學論文寫作的老師,應該寫什么最好。這里余老師有經驗之談。余老師說:“我覺得語文教師,特別是初學論文寫作的教師,可以多寫教材分析短文,多寫微型教學設計,多為學生寫讀寫指導短文。這幾類文章,面對課文,面對教學,在取材上有優勢,不愁找不到寫作的素材。寫出來的內容,不可以直接為自己的教學服務,這也是一種優勢”。
當然,寫作目的不只是為了展示自己,更重要的是將好的方法好的研究拿出來讓大家分享。所以,應大膽地將自己的研究文章向各大報刊推薦發表。只有這樣,才會增強“一直向前走”的信心,才會不斷完善自我。
總之,卓越教師成長伴隨著艱辛的付出,但收獲的季節也是美好的。
“每一個人的道路上,命運都有可能安排你像纖夫一樣背負著重力在無路可走的地方走一段路,你只能咬著牙,艱難出色跨出帶著伸吟的步子,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