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蘭
教改之路一路艱辛,但作為教育者,我們一定要時刻保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熱情。
為期兩年的“讀議講練”四字法教改探索也已經告一段落,我把“讀議講練”四字教學法總結為如下幾句話:“有的而讀,目中有人;為疑而議,學思結合;有難則講,提升拓展;溫故知新,求實則練。”下面我結合我的教學實踐活動來談談“讀”“議”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索情況。
首先我來談一下“讀”,40分鐘內,我們如何讓學生更有效的讀呢?我的《勸學》教學在這方面做了大膽的嘗試。我一反傳統的教師范讀、學生齊讀的文言文教學模式,而是讓學生做到有的而讀,教師做到目中有人。在學生讀前,我出示給學生明確的誦讀指導。包括字音指導,如生子的讀音,通假字的讀音,異讀字的讀音。還有節奏指導和感情指導。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 有的放矢,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從而達到‘我實踐,我體驗,我快樂的教學 效果。我在文言文教學中讀的環節中的嘗試,在我的公開課《張衡傳》中也獲得師生的一致肯定。在“讀”的教學環節中,我還注重讀的方法。在課堂上我大膽嘗試了分組誦讀、評優學優的方法。在我的課堂上,我把全班分成10個小組,在每堂課上,我都充分給每個小組、每位同學誦讀的機會。讓學生真正感覺到他們每個人都是課堂主人,都有機會參與課堂。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學中,為了讓同學對孔子的思想有更直觀的感受,我輪流讓全班10個小組同學站起來,手拿課本抬頭挺胸,放聲誦讀。在誦讀結束后,評選出全班最優誦讀組,讓優秀組的同學上臺集體誦讀,讓所有同學在抑揚頓挫的誦讀中再次體會孔子“仁”的思想!感悟“仁”的美好,感受“仁”的魅力!這樣的方法,不僅讓學生喜歡上了誦讀,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同學們的協作精神,體會到了“眾聲一聲”的團結精神所綻放的藝術魅力!除了注重方法,在誦讀中我還提倡物質獎勵。雖然是高中學生,但他們也是孩子,小小的物質欲望的滿足也會讓他們幸福很長時間。在我的公開課《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教學中,我鼓勵同學們大膽上臺誦讀,感受李白浪漫的詩風,領略天姥山奇幻的景象。至今我還記我們班的一位非常自卑的同學在誦讀完后,收到掌聲,收到獎勵的鮮花時開心的微笑。我想這個獎勵或許可以改變她的性格甚至未來。人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不斷用各種方法來激勵同學誦讀的欲望,只有強化誦讀的效果,課堂理解才會水到渠成。在我的公開課《春江花月夜》的講授中,我還嘗試了“美讀”法,在同學優美的彈奏中,我讓一名誦讀很好的同學聲情并茂的誦讀了全詩,在藝術的氛圍中,讓所有的同學展開想像的翅膀,飛進詩歌的殿堂。因此,課堂讀的環節,我認為更應該讓學生有的而讀,讓學生主動體驗、實踐。讓他們在課堂上有種鮮活的生命感,而不是成為直接去接受別人信息的機器。恰到好處的指導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我來談一下“議”,如何議,怎么議,是老師上課時最糾結的問題。問題簡單使學生認識留于膚淺,過于深奧,則使課堂氣氛抑郁沉悶。老師上課最容易出現“無效議”的情況。讓老師易放難收,使學生漫無邊際。最終課堂效率低下。課堂教學要通過教學內容來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以往的語文教學中,一般都由老師來歸納小結,通過本課我們了解了哪些知識?我們能夠感悟作品中的什么形象,我們要明白什么樣的人生道理。此類小結往往都是老師將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收獲和盤托出,學生坐享其成。而四字法指導下的語文教學,更注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用心靈去感悟形象的能力。為此 語文教學過程中完成“議”時,我們注重給學生更多的機會,使他們的理解深度由膚淺轉向深刻。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即要學他們的經驗和成果,更要有自己的判斷和認識。我在《張衡傳》的文言文教學中在這一環節做了大膽嘗試。我一反傳統老師直接翻譯,學生只需悶頭記筆記的傳統做法。大膽讓學生翻譯,使學生暴漏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問題成為議的重要內容。我的《考場作文評講》課,在作文課教學中對議的環節也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我避開傳統作文教學中教師讀幾篇優秀作文,學生被動聽一聽的做法。而是認真的摘錄學生自己的作文,以這些作文為實例,讓學生自己判斷好與壞,并讓他們闡明好壞的原因。以此使學生在自主的質疑解疑中有所提升。從而達到課堂高效的目標。在我的現代文教學中,我也應用了這樣的方法。散文《熱愛生命》的 教學中,我在議的環節中 大膽讓學生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把學生不能理解的句子整理在一起,讓學生相互間充分的討論。從而使學生在自由的討論中獲得對生命全新的認識。我的”學習寫得充實“的作文課上,我大膽的圍繞親情,讓學生展開討論。因為是自己說自己,所以學生情緒非常激動,討論十分熱烈。有些同學甚至說到流淚。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課堂。通過以上的探索,我總結出在議的環節,只有以學生的疑問為主體,我們才能急學生之所急,想學生之所想,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走過一個個更為充實的課堂。在議的環節上,我面對詩歌文體的特點。還探索了講議結合的方法。在詩歌中如果把講議分離,則會失去詩歌渾然一體的美感,讓學生無法享受完整的審美體驗。所以我在四字法教學示范課《念奴嬌赤壁懷古》教學中在這方面做了大膽嘗試,。在詩歌鑒賞教學中嘗試講議結合,打破了傳統詩歌教學中老師從頭講到尾的模式。而是在學生議的環節中,針對學生閱歷淺,幾乎沒有登山觀海的經歷的特點,采用精講的方式,用優美的語言再現當時場面,引導學生去想象蘇軾登赤壁懷念英雄的情景,優美的語言,激情的朗誦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通過蘇軾面對滾滾大江,想起歷史上無數的英雄,看到赤壁形勝,想起瀟灑多謀的周瑜,感嘆自己壯志難酬的心情,并以此引出珍惜生命,生有所為的獨特見解。讓在場的聽眾通過我的講獲得心靈的啟示,感悟到生命的意義。因此從實踐中我們得出課堂上的議應以學生為主體,講議結合,拉偏糾錯提升拓展。讓學生在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增強能力,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給予他們心靈上的啟示。
四字法教改之路一路走來,諸多艱辛。以上心得體會包含了我兩年的教學探索成果。面對改革總有挫折和陣痛。只有給學生一雙自由的翅膀,讓學生在課堂上能自由舒展自己的思想,我們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們的教育才是有望的,我們的民族才能真正的走向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