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惠聯
語文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它包括古今中外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識。由于語文學科的綜合性、工具性、社會性,使得語文教學的內容幾乎涵蓋所有的知識領域。所以把音樂引進語文課堂,不僅能使學生從美妙的音樂中陶冶情操,吸取知識的靈感,更能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極大地提升了語文教學的效果。可謂一舉二得,妙取橫生。下面就語文課堂怎樣引進音樂談談本人的做法和體會。
一、開篇音樂,導入新課如順水推舟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課的第一錘要在學生的心靈上,激起學生的浪花,或者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而用音樂導入課文,可以起到課堂氣氛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課文學習中。如在教學茅盾的《白楊禮贊》時,先播放閻維文演唱的視頻《小白楊》,由此啟發學生:“歌曲中歌頌了小白楊這種樹,它象征了什么?”學生根據歌詞的提示,很容易就可以回答:“小白楊象征了守衛邊疆的戰士。”教師可以順水推舟:“那是在和平年代小白楊的象征意義。那么在抗日戰爭年代,白楊樹又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義呢?我們將帶著這個問題一起來學習《白楊禮贊》。”又如教學陶淵明的《歸田園居》可讓學生聽劉天華的二胡曲《閑居吟》。這首曲子與陶淵明所表現的安祥寧靜、悠然自得的心境一致,很容易把學生帶入詩歌要展現的意境中去。
再如教學《阿炳在1950》時,寫的是民間藝人阿炳創造《二泉映月》這樂曲的過程。教師一邊播放阿炳的名曲《二泉映月》,一邊朗讀課文。這時,學生感受到這不是在簡單地描繪月下泉水,而是從一顆異常孤寂的心靈中流淌出來的聲音,飽含了悲涼心酸,心隨之顫抖,無法平靜。靜靜地聽著那支曲子,眼前盡是阿炳那瘦弱孤獨的影子,他看不到一絲月光,更是沒能捕捉到一滴泉水,但他向世間敞開的音樂家的情懷,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那種訴說世間蒼涼的美妙語言。他眼中似有兩滴“泉水”映著初升的明月。大家知道《二泉映月》這首膾炙人口的樂曲是怎樣誕生的嗎?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謎。”這樣巧用音樂,導入新課就水到渠成了。
二、朗讀巧用音樂,課堂教學如錦上添花
配樂朗讀是現今語文課上一種常見的形式。選一首與課文情感一致的樂曲與朗讀同步播放,音樂的節奏,旋律就會將朗讀者帶進樂曲的意境和情感中,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如教學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春》,配用一首舒緩輕快的輕音樂名曲《春江花月夜》,讓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去感受春天的生機和活力,在誦讀中讓學生仿佛看到了如音樂旋律般美麗的春花、春雨和迎春圖,那是別有一番情趣的。又如教學徐志摩的現代詩《再別康橋》,這首詩本身具有音樂美的特點,配用《神秘園》的樂曲來朗誦,在優美的樂曲中勾畫出了金柳、青荇、星輝、清潭的美麗畫面,寧靜和諧,一起感受到了作者再游康橋時的依戀、沉醉、歡欣以及再別康橋時的無奈、凄婉,使詩歌的意境更美,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美妙的音樂中輕松學習課文。再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這是一篇歌頌父子深情的名篇,感情非常真摯,可以直接配用《父愛》的鋼琴演奏曲來朗誦,讓學生去深刻體會作者對父親的一片深情厚意,從而更深層次地去理解自己的父親。對于配樂朗誦的課文,學生都很喜歡參與,它既能調動學生朗誦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學到知識,音樂就是這么神奇,它竟能和語文如此的高度融合,使語文的課堂教學到處是動聽的音符!
三、用音符演繹古詩文,學生背誦如魚得水
古詩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課文中的古詩詞大部分要求學生背誦。背誦是學生們最頭痛的事情。那么如何調動學生背誦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背誦效率呢?我認為,可以把已經譜成曲的課文作品引入教學中,使學生在欣賞樂曲過程中體驗作品的意境,提高背誦效果。徐小風演唱的李商隱的《無題》,詩經中的《關鳩》、《兼葭》,李煜的《相見歡》,還有一些民歌《朝天子·詠喇叭》、《十五從軍征》等等。如我在教學李清照的詞《醉花陰》時,學生用《菊花臺》的曲來演唱。贏得了全班同學的喝彩,這樣更能加深印象,聽起來別有一番情趣。
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教學,我進行了多年的探討,受益匪淺。但教學中必須注意的有兩點:①研讀課文,要有針對性,找準契入點;②教師把握要分寸有度,不濫用音樂,否則適得其反。如教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詩詞時,學生默讀全詩,然后教師范讀,分析,為了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最后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幾時有》這首歌。纏綿的歌聲把學生的心境帶入遙遠的星空,學生似乎看到皎潔的月亮,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同學們欣賞完作品后,靜靜地回味,好像立刻感覺到相思之苦離別之情。此時學生對詩詞感悟極深,瑯瑯上口,那么背誦這首詩就水到渠成了。
乘著歌聲的翅膀,用音樂伴隨我們開始如蜜采花般的語文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