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波?史文娟
《語文課程標準》中的新提法意在倡導的師生“互動”是要徹底變單一、接受的學習方式為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高度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親自研究,動手操作,強調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我們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教學三要素,就是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結合教學實踐,我覺得在課堂中,要加強師生互動,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重視預習,精心備課。傳統的教學強調教師要精心備課,這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學生預習的盲目性,頂多就是讀幾遍課文,解決一些字、詞就算完事。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教師在上課前,可設計預習作業,如:讓學生在學習一篇新課文之前就了解本文的學習內容,從而使他們的預習有意識、有目的。這樣可以幫助教師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有效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二、教學互動,和諧發展。教師和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所以兩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往往不是這樣,并且這種平等絕不會自然產生,它有賴于師生間平等、尊重、理解,要實現師生的交往互動,教師首先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給學生以心理安全感,尊重學生。讓學生在一種和諧、寬和、放松的精神狀態下學習。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變成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這會使我們的語文教學更加生動、實用、有效。
一、鼓勵主體參與,強調過程體驗
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引導者、管理者”,改“一言堂”為“眾言堂”的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鍛煉自己的機會,這樣才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張揚,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培養和鍛煉。初中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個體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必須要激勵學生,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借助語文教學的吸引力,和教師情感的推動力,激發學生的自動力,切實做到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例如教學朱自清的《背影》時,課堂之前播放歌曲《父親》,學生情感受到感染,表情凝重,教師乘機煽情導入:“生活中父親為我們日夜操勞,我們可曾在意過?可曾像朱自清那樣自作聰明,認為父母親說話不大漂亮?可曾被父母的所作所為感動得熱淚盈眶?難道我們也要像作者那樣到20歲才能理解這種情感的可貴嗎?”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緊接著共同探究幾個問題:父親這次北行為兒子做了幾件事。最讓我感動的是哪件事,為什么?賞析你感動的描寫。回憶生活中爸媽讓你感動的東西,拿起你的筆記在你的筆記中。學生在這種情境中的個人體驗是任何人、任何語言都代替不了的。并且這種體驗也會對學生以后的閱讀、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真切的生活,并在課堂教學中營造教材與生活相融合的情境,讓學生用自己的想象、理解、感悟去加深對文本的解讀,注重語文教學中學生的過程體驗。比如在開展各種語文綜合學習活動時,教師可以先介紹有關的背景資料,然后要求學生暫時撇開偉人、英雄、明星的身影,把目光從報刊、熒屏轉向街頭墻角,帶領同學們去看看那些擺小攤的、掃大街的、拾破爛的平常的小人物……看看他們的外表怎樣?說什么話?做什么事?讓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去體驗生活,發現真善美,揭露假惡丑,通過自己的眼光觀察蕓蕓眾生,去挖掘平凡小人物身上的閃光點,這樣就達到教學的理想效果。用自己的眼睛、身體感官、真心去學語文、體驗語文。
二、注重方法多樣,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學科內涵豐富、外延廣闊,我想在開展拓展教學時要注意和其它教學方法有機的結合,從而調動學生潛在的感知能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教學方法的種類有很多,面對如此多的教學方法,在使用的時候,教學方法的運用一定要結合實際。上課時,要求我們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要符合新改革的精神,對傳統教學方式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精神。如填鴨式的教學,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等就應該丟棄。因為這種以應試教育為中心的做法是不符合新課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我們應大力提倡教學方式、方法的多樣化。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面向全體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學習方式,只有我們教師教學方式、方法多樣化了,才可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像啟發式教學方法,我們就應該大力提倡使用。使用多媒體上課,讓學生按課文內容等材料來表演,課堂上熱鬧非凡,學生不亦樂乎,老師空出手來坐在旁邊當半個觀眾。只有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才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才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的提高,才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舉一個例子來說吧,拓展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常用且重要的一種方法,學生對語文的拓展教學活動是很感興趣的,但是在教師這普遍存在不會拓展、不知道怎樣拓展的問題。要想解決好這一問題,在學生基礎不好的地方我們可用教師的拓展教學來彌補這一缺陷。但是每次拓展教學的目的都是不同的,不能簡單地叫學生看課外讀物、查資料,要讓學生懂得這次活動要讀什么書、了解什么內容、怎樣讀。《桃花源記》一文,教師適時補充《桃花源詩》和袁中道的《再游桃花源》,要求學生合作探究,其目的在于補充理解文章內容,了解古人的生活態度和人生見解。學生帶著這個目的去比較探究,認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就一定會大大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教學方法,靈活掌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在改變教學方法的同時,還應根據教學要求,在遵循教學規律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學生的學習狀況,認真分析研究,找出有效的教學方式,以實現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