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軍
摘 要: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語文難教”是不少語文教師發出的感慨,“語義難學”又是許多中學生共有的感覺, 葉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標在于造就善于處理生活的公民”。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初中生的情感易于被激發,且他們的認識活動一旦有情感參與,他們認識世界更生動,更豐富,更深刻,更有激情,本文將探討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情感。
關鍵詞:初中語文;情感;教學;激發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如何能使學生身臨其境,受到感染,撥動情感之弦,使抽象語言文字的學習變得情趣盎然呢?在語文教學中師生間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同時也伴隨著心靈的接觸、情感的交流。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幾點建議》)。教師的情感是教學藝術范疇的很重要內容。情感調動適度的高低,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是語文學習活動中重要的因素成功教育的基礎在于用真情感染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情感是導向師生之間心靈和諧境界的橋梁。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種精神活動,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化驗。“情感的投入目的在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引自《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由此可見,情感因素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學生學習語文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客體與主體的關系。尤其是學生,他們的內心世界是一片洶涌的海洋,渴望能夠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強烈的情感共鳴與適時的情感宣泄。教師和學生都是有情感的人,語文教材大多是情文并茂,語文教師只有在整個課堂教學中釋放出最大的情感能量,才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從而引起他們內心世界的共鳴,激發他們對知識的不斷追求。與此同時,學生與作者的創作情感也產生共鳴,為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埋下伏筆。如:在學習魯彥的《聽潮》一文時,為了使學生能領略海潮雄渾、澎湃之美,首先播放一段有關大海潮聲的錄音,然后讓學生在氣勢澎湃的海潮聲中反復朗讀課文。這樣既能調動、激發學生的情感,又能增強文章的藝術感染力。
二、中學生情感活動的特點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好別人的情感。”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情感活動過程,教師只有激發學生情感使之與作者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欣賞作品的涵蓋之美。同時,作文教學也離不開情感。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基本要素,是構成教學活動中豐富而復雜的情感現象的又一個源點。與教師一樣,學生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他(她)也具有一定的情感,也要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對周圍的同學乃至教師施予情感上的影響。但學生又與教師有所不同,他們是教學的對象,又是處于身心發展過程中未成熟的個體,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接受外界的情感刺激,并進而促使其內部情感的形成和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學生情感活動特點有以下個方面:
1.情感體驗的深刻性
整個中學時期,青少年情感內容的社會性不斷地深刻化。在初中階段,其情感內容已日漸豐富,他們有著強烈的集體生活需要和結伙愿望,喜歡交朋友、重視友誼并講“義氣”,友誼感迅速發展。
2.情感的兩極性
有的心理學家稱青少年時期為“心煩意亂期”,這主要是對少年情緒特點的形象概括。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他們的情感易動蕩,容易從一個極端向另一個極端激烈地變動著。高興時歡喜雀躍,不滿時義憤填膺;振奮時手舞足蹈,泄氣時無精打采。青少年的情緒來得快,平息得也快,帶有明顯的兩極性。
3.情感的內穩性和曲折性
青少年由于鉆研我調節能力和自制力的增強,以及思維獨立性的自尊心的發展,其情感往往不立即外露,而總是根據一定的條件來加以表達,有些情感的外部表情與內心的體驗互不一致,他們的情感往往具有文飾的、內穩的和曲折的特點。三、反復誦讀,喚起情感
人們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盧梭也指出:“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讓學生去意會文章不可言傳的入微之處,喚起激情,進入意境,就是憑借朗讀來加強情感體驗的。其中,教師的范讀至關重要。教師的范讀要融之以情,讀出感情,才能激起學生的感情。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內容優美、語言生動的美文佳作,教學這樣的文章,不宜把知識過于割裂,而可通過有感情朗讀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時可讓學生從正確的語音、語調、節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內容,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美讀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在師生雙方共同努力下,達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經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白的羊群,這些明麗的色彩深刻體會“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同時也認識了“那么……那么……”、“既……又……”的句式。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三、小結
古代教育家朱熹說過:“教人不見情趣,必不樂學”,這說明情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語文的教學中更是舉足輕重。所以初中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傳為人之道,授處世之業,解人生之惑,于有意無形中點盞前行的明燈”。心動、情動,才能行動,才能讓學生從心里真正喜歡上我們的小學語文。
參考文獻:
[1] Ahn S, Tanksley S D. Comparative linkage maps of the maize genom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3b, 90:7980-7984
[2] 何更生:《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傳情藝術》選自《語文教學》(1997.8)
[3] 于漪:《于漪教育藝術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