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滟珺
志愿服務是一種向善文化,是群眾性道德實踐活動,是一種社會公益行為。志愿者以精神追求為服務的動力,通過志愿服務,將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變成實際行動。
本文認為,普及高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文化是時代的要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教育當代價值的體現。
一、“志愿服務”的概述
志愿服務是一種出于自愿、非營利性的社會公益行為。從全球范圍看,志愿服務具有三個共同特征:首先是自愿,這種行為是個人自愿的、非強迫性的。具體表現在志愿者自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和精力,自愿貢獻個人的知識和技能等;第二是非營利性,這種行為不追求物質報酬,不受金錢或者利益的驅動,不是以“掙錢”為目的的行為;第三是社會公益性,這種行為以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為目的。
我國的志愿服務活動開始于1978年,是隨著改革開放而發(fā)展的。1993年底,共青團中央開始組織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從此,中國志愿服務進入了有組織、有秩序的階段。目前,我國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志愿者管理中心、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大學生志愿者協會等機構,全面負責志愿者工作。志愿服務日益廣泛發(fā)展,全社會對志愿服務的認知程度大大提高。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08年累計有超過506萬名志愿者參加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170多萬志愿者直接服務北京奧運會。 2010年上海世博會,我國的志愿者在服務社會,服務他人中表現出的真誠和熱情,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志愿者們的精神風貌。
二、“志愿服務文化”的新時代內涵
“志愿者”、“志愿服務”、“志愿文化”在不同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與社會變遷下,理解都不一樣。但人們在對“志愿精神”、“志愿者文化”的總體認上是達成共識的。“自愿”、“無償”、“奉獻”、“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總是其核心內涵。也正是這些核心觀念,成就了“志愿者文化”對于全人類的意義。
——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委員鄧亞萍。
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體系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于生命個體最根本的思考與關懷。志愿者精神是一個國家文化價值的表達。自古以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一直弘揚儒家“與人為善”、“助人為樂”、“家國融通”、“善濟天下”的仁愛倫理精神,講究“中庸之道”,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融。這些理念,影響了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青年人。
如今,社會日趨公共化,人們之間相互理解、共同承擔責任的意識不斷加深,我想這就是新時代賦予“志愿服務文化”的新的內涵。新的時代,新媒體讓志愿服務變得不再那么難以實現。廣東深圳通過開通“志愿深圳”公共微信號,志愿者只要登錄微信,動動手指點擊“掌上服務”中的“最新項目”就可隨時隨地參加志愿服務,讓志愿服務進入了“拇指”時代,“宅男”也可以做公益。廣東志愿者平臺——“粵志愿粵幸福”提供一站式服務,讓做志愿如網購般簡單,求助、助人一起搞定,感動、溫馨一起分享,還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志愿服務項目,讓志愿服務也能“私人定制”。新時代的志愿服務,不僅形式各樣,方便快捷,還可以讓全民都參與到志愿服務的行列中來。
三、新時代高校的志愿服務文化
1. “志愿服務”呼喚高校學生“友愛”的道德情感
高校“學雷鋒、做好事”等各種形式的服務活動深入人心。人與人之間的友愛是大學生交往中的重要情感訴求和交際原則,這種情感源自人我同類、相惜相憐的心理,它可以表現為仁愛、同情、惻隱等。個體具備友愛的道德情感是激發(fā)志愿者精神形成的重要動力。友愛的道德情感在志愿服務中主要體現在:一是在重大災難事件中(類似2008年的汶川地震),“骨肉分離、生命岌岌可危”的場景勢必會激發(fā)人們的同情心和助人意愿,志愿者會主動奉獻自我,參與救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當了解他人身處困境時產生不忍之心,進而希望盡微薄之力來幫助他人。大學生發(fā)揚志愿服務精神,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可以呼喚學生心底“友愛”的道德情感。
2.“志愿服務”有利于高校學生“誠信”的重建
現代社會是一個陌生人和功利性交往主導的社會,這種交往的內容和方式造就了誠信的不易。近期引發(fā)輿論熱議的“老人倒地該不該扶”的話題,個人在回答“救助會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之前,已經先回答了“他人是否可信”的問題。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同社會缺乏誠信,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兩者的存在都同今人功利心太盛有關。“志愿”的本意就是超越一切功利目的,而靠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來驅動。 當今,我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公民的立身之本,志愿者的精神重心。
3.“志愿服務”成為高校學生的“時尚”行動
每年的12.5國際志愿者服務日、3.5雷鋒日。志愿服務活動在我國家得到了大力的宣傳和推廣,志愿者、志愿文化越來越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公眾也來信仰志愿文化、志愿精神。
2011年底,上海市志愿者協會推出了“快樂志愿,隨手公益”的口號,使志愿服務日益生活化、時尚化。如,在上海地區(qū)小有名氣的志愿組織“熱愛家園”,其志愿者主體為白領人士,他們自覺利用閑暇時間開展志愿活動,為社區(qū)普通居民,尤其是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社區(qū)環(huán)保、教育助學等志愿服務。在“隨手公益”理念的指引下,高校學生也主動加入了志愿服務的行列,自覺將志愿服務作為生活方式,推動了城市社區(qū)的和諧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對志愿文化的信仰,激發(fā)了公眾對社會的責任感,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 。“志愿服務人人可為,時時可為,處處可為”,“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做志愿者”,這樣的良好社會氛圍促使更多人將利他助人作為一種自覺行動和生活方式。
四、結論
新時代的志愿服務文化以“自愿”、“無償”、“奉獻”、“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為核心,是我國文化價值的一種表達。公眾對志愿者精神的信仰,激發(fā)其對社會的責任感,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
新時代的志愿服務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是大學生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新途徑。它對培養(yǎng)大學生的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高校志愿者們以精神追求為服務動力,通過參與志愿服務的行動,充分感受友愛的道德情感,增強對社會的信任感,同時激發(fā)青年學生朝氣蓬勃,積極主動自覺服務社會、幫助他人的思想意識。
參考文獻:
[1] 《中美志愿者激勵的差異性比較》中國青年研究 08/2008 張慶武
[2] 《志愿者與志愿服務》 童鞋論文網 [引用日期2012-12-18]
[3]《志愿精神的層次機構》 光明日報(作者:上海大學、中國浦東干部學院陶倩、肖炳南)2014-03-18
[4]《志愿精神與一座城市價值取向》 文匯報 顧駿(上海大學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組織研究中心教授)2014-3-24
[5]《紹興:打造志愿服務工作品牌,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紹興文明網 傅勇鋒 2014-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