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盧梭是法國杰出的啟蒙思想家,在所著《愛彌兒》一書中盧梭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其中他的突出主張如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如今進行的課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于此同時,自然主義教育的消極方面如分期以及把體育、智育和德育分開的教育方法是不科學的。
關鍵詞:《愛彌兒》;盧梭;自然主義教育
一、引言
讓·雅克·盧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啟蒙運動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愛彌兒》一書中,他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不在當時來說無疑帶來了新的生機,不僅對當時傳統教育擁有批判作用,而且對后世乃至當今的教育仍有著深遠的影響。
歌德曾經說過:“讀一本好書,就好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談話。”當然解讀《愛彌兒》一書就如同和一位高尚的人交談,此書集中體現了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他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主要內容有:教育當“歸于自然”、“把兒童當作兒童”和“自然后果法”。我們要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雖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對后教育理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但也有它不適宜的地方,要學會結合當下實際情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要了解自然主義教育首先要回答什么是自然?我們理解的一般自然具有三層含義: 從空間角度來看, 自然是指不依賴人的主觀意志而存在的自然界;從時間角度來看, 自然指的是人類步入文明前的野蠻、素樸、本真狀態;從精神角度來看,自然指的是人的天性和稟賦。而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就是以發展兒童的本性天性為目的,以適應人的生理和心理,最終培養自然人的教育。他所指的自然人是善良的、真誠的、自愛的、自由的人, 自然人之間是平等的, 沒有任何的隸屬關系。自然人的特點主要有四點:首先自然人不受等級、階段、職業等外界條件的限制;其次自然人具有獨立的生存和生活能力,不依附于任何人;再次自然人具有社會責任感并能夠承擔社會責任;最后自然人身心健康。
此書產生于十八世紀,啟蒙思想運動處于啟蒙狀態,開始登上歷史舞臺。由于當時的法國學校處于天主教會的嚴格控制之下,學校的課程內容以宗教神學為主,教學方法上采用灌輸式和死記宗教信條,并實以嚴酷的紀律、體罰等教育方式的存在,讓·雅克·盧梭處于對傳統的不滿,自然主義教育思想應運而生,此思想給封建的傳統教育以沉重打擊,在當時來說具有進步意義,但就當今教育而言是不是自然主義教育仍然適用呢?該文就當今教育淺析自然主義教育的不足之處。
三、當今教育視角下的自然主義教育
盧梭所主張的自然主義教育為的是培養平等、自由的“自然人”。其中“自然人”的教育應順應兒童的天性,并在自然中接受教育等觀點至今值得我們當今教育去借鑒,但是并意味著盧梭所提倡的自然主義教育全盤接受,其中一些不適應的地方值得思考。
(一)忽視學校教育
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中完全忽視學校教育的作用,甚至認為學校教育是一種社會的錯誤教育,其過分強調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得教育場所過于單一。比如書中的愛彌兒就從來沒有進過學校,更不用說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僅僅只能是學生受教育場所之一,在現代社會這種教育方式無法造就適應社會發展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而應該應發揮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合力對兒童進行教育。
(二)階段教育死板
雖然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根據兒童年齡特征劃分了階段,兒童分為嬰兒期、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把兒童看作兒童”相比起以往的教育確實是設身處地依照兒童的思想特征劃分的,但其劃分階段的教育過于機械、死板,忽略了兒童發展的“最近發展區”。比如他所認為的智育在12歲以后才開始,德育在15歲以后才開始,就過于死板化,因為依照最近發展區理論,教育應該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無論是智育、德育、美育、體育等都應該從小就開始,在兒童可能達到的水平之前就應該通過教育得以實現。
(三)“自然后果法”實則認為懲罰
書中所倡導的的“自然后果法”是讓兒童通過親身體驗的方式,讓他們親自體驗自然懲罰,嘗到行為過失的后果,讓他們自己牢牢記住教訓。由于盧梭認為體罰只會帶來兒童個性的壓抑,不利于“自然人”的培養,當他們自己犯錯誤時,通過自然的懲罰,兒童可以從具體的生活經驗中理解什么樣的行為是對的什么樣的行為是有害的,進而改正錯誤行為,這樣他們用可接受的辦法接受了相應的教育。但“自然后果法”真的是自然的懲罰嗎?答案是否定的,“自然后果法”實則是人為的體罰,比如書中兒童把碗打碎了,卻讓兒童體驗到沒有碗吃飯的不方便,直到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之后才給他一個新的碗;由于愛彌兒打爛了玻璃, 就讓他在沒有玻璃的窗戶前待上一夜,讓他知道自然對自己的懲罰。與其說是自然的懲罰,不如說是認為強加的懲罰。
(四)教育中男女的不平等性
在男女的教育問題上,盧梭認為男子在體力和智力上都優與女子,因而不提倡女子教育,女子的本職工作就管理家務和相夫教子,雖然女子注重治家理事,不用保姆來看管孩子而依靠婦女來教育子女等方面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總體來說女子僅僅作為男子的附庸出現,這種觀點在現在看來肯定是不正確的,并且與盧梭所提倡的人人平等的理想是自相矛盾的。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 上) 卷,李平漚譯[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盧梭.愛彌兒( 下) 卷,李平漚譯[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陸克寒.盧梭自然思想辨析 [J]. 常州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0, 6(3).
[4]侯耀先.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啟示[J].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6( 3) .
[5]崔帆.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對我國當前家庭教育的啟示[J]. 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0( 4) .
[6]劉偉斌,杜學元.盧梭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 宜賓學院學報,2004( 9) .
[7]滕大春.盧梭教育思想評述[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8]任敏,馮文全.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解讀[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6( 2) .
作者簡介:劉洋,男,河北石家莊,1988年12月09日,研究方向:教育社會學,教育學原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