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芊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 CRI),簡稱國際臺,是中國唯一專門從事國際傳播的國家級廣電媒體。承載著“向世界介紹中國,向中國介紹世界,向世界報道世界,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的宗旨和使命。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始建于抗日戰爭時期的1941年12月3日,成為當時中國共產黨對外宣傳抗戰、鼓舞士氣的重要輿論陣地。1998年12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互聯網站開始對外發布,這標志著中國對外廣播進入網絡傳播這一新的傳播領域。2000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網站“國際在線”被列入9家中央重點新聞網站名列。
一、羅語網站的誕生和發展
國際在線羅馬尼亞語網站的前身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羅語廣播,開播于1968年8月30日凌晨3時(布加勒斯特時間8月29日21時),是我國唯一使用羅馬尼亞語對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播放的廣播節目。國際在線羅馬尼亞語網站創建于2002年5月,是國際臺網站“國際在線”的一個子網站,也是中國唯一使用羅馬尼亞語的官方網站。
創辦伊始,羅語網站僅是國際臺羅語廣播的網頁版。經歷了3次改版,目前,羅語網站已成為集音視頻于一體的多媒體新聞網站。
2002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及羅馬尼亞語受眾希望通過網絡了解中國需求的增加,國際臺羅語部開始籌備設立羅語網站。當時的網站僅僅作為傳統廣播的有益補充,沒有明確的網站定位,因而網站設立初期很簡單,僅僅是新聞和時事節目的發布,沒有頻道和欄目的設置,從首頁直接進入到內容頁。表現形式以文字居多,少有圖片。
2004年1月16日,李長春、劉云山在視察國際臺時提出“建立現代國際廣播體系”的發展戰略和戰略目標,這為國際臺在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時代發展指明了方向。羅語網站于2003年12月進行改版,最大變化在于增加了頻道頁,分別是經濟、社會、科教衛、友誼橋,同時廣播節目的整體音頻鏈接上網。
從2004年開始,國際臺圍繞中央領導提出的“構建現代國際傳播體系,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打造現代綜合新型國際一流媒體”的發展戰略目標。提出“實現由傳統媒體向現代媒體、由單一媒體向綜合媒體、由對外廣播向國際傳播轉變”的實施策略。而這三個轉變無疑都需要運用好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2007年5月,根據受眾需求,網站重新劃分頻道,開設系統的學漢語課程和網民評論功能,增強了網站的互動性。
2009年,羅語網站開始涉足視頻節目,此次改版突出多媒體應用,在頻道和欄目重新進行整合之后,增加網上的電子雜志,并將視頻節目作為發展的重點。
國際在線羅語網站內容上立足中國,向羅語受眾介紹中國各領域各方面的發展和成績,同時注重報道中羅中摩雙邊交往的新發展。網站內容中大多數稿源都是國際臺新聞中心編發的面向全臺的通稿,羅語網工作人員翻譯上網,而涉及雙邊交往的節目,均是由羅語部門派記者使用羅語直接采訪錄制。近幾年,隨著中羅兩國政治和經貿合作的不斷加深,越類越多的羅馬尼亞高層代表團來華訪問過程中會安排時間接受我部記者采訪,如2006年羅總統伯塞斯庫訪華,2010年羅馬尼亞外交部長訪華,2011年羅馬尼亞總理博克訪華,羅馬尼亞經貿、信息、旅游部長在訪華期間均接受過我臺采訪。伯塞斯庫總統指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是一個對世界開放的窗口,通過它世界可以了解中國。你們向世界推介中國、報道中國,你們的工作是非常了不起的,祝你們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博克總理為國際臺70周年臺慶發來親筆簽名的賀信,高度贊揚國際臺的專業精神以及為加深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了解與友誼所做出的杰出貢獻。而羅馬尼亞駐華大使更是我臺的座上客,每年兩會期間都通過我臺向外界發表對政府工作報告的看法以及回顧總結兩國上年雙邊關系的情況。通過這些采訪活動,羅語網站在羅的政治高層中具備了一定的影響力。
二、網站受眾分析
由于羅語網站依托對羅廣播而建立,最初網站的受眾大多是廣播節目多年的忠實聽眾。后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羅語網站受眾群逐漸擴大。要全面準確的了解受眾情況,就必須提高受眾調查的科學性。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委托獨立調查機構按照網站編輯部的信息需求進行受眾調查。其中涉及幾個重要步驟,如問卷的設計、受訪人的隨機抽取以及數據回收后的系統化、程序化分析。而羅語網的訪問者大都在境外,這給委托調查增加了很大的難度。很可惜的是,時至今日,羅語網站也未進行過專業的科學的受眾調查。目前只能根據筆者在2009年做過一個小型的網絡問卷調查,簡單粗略的分析一下羅語網站受眾情況。調查通過網絡問卷和郵件回收兩種形式進行,共收到有效答卷70份。結果顯示,網民中67.1%來自羅馬尼亞,其次是美國、中國、法國、匈牙利、摩爾多瓦等。網民中男性占88.6%,女性占11.4%。網民的年齡層次分布廣泛,其中35~50歲以上的人占多數,達到61.4%;網民的職業中排在前幾位的分別是:公司雇員、自由職業者、學生、退休人員。羅語網網民受教育程度較高,74.2%為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從獲知網站的途徑來看,54.3%的網民是通過羅語廣播知道國際在線羅語網站的,39.7%則是通過搜索引擎首次鏈接到網站。羅語網站中比較受網民歡迎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學漢語、文化專題和音樂節目。
另外,筆者將2012年2月1日至2012年3月1日作為統計周期,根據締元信數據網站全流量監測系統提供的數據,對網站流量情況和網民訪問行為特征進行了分析。
頁面瀏覽量:在當前計算周期內,統計對象的頁面被訪總和。當帶有締元信數據代碼的頁面每次在瀏覽器里完全顯示的時候,會被記為一次頁面瀏覽。
2012年2月期間,羅語網站頁面瀏覽量總計27218,每日瀏覽量在550到1400頁之間。
獨立用戶數:在當前計算周期內,訪問統計對象的重復用戶數。締元信數據系統通過對用戶所使用的瀏覽器賦予唯一標識來識別用戶的身份。同一瀏覽器在當前計算周期內多次訪問同一統計對象時,該瀏覽器被計算為一個獨立用戶。2012年2月期間,羅語網站獨立用戶數總計11510,每日獨立用戶數在230到700人之間。
平均訪問停留時長:在當前的統計設定時間范圍內(最低統計單位為小時),用戶停留時長的平均值。
瀏覽量來源:在當前計算周期內,從搜索引擎、網站和標記鏈接推介來的訪問者數與該網站的”平均”訪問者數的比例。
瀏覽量全球地區分布:按國內、國外地區劃分統計對象在統計周期內瀏覽量的構成。
由圖可見,來自羅馬尼亞和中國的瀏覽量占網站瀏覽量的大部分,來自中國的瀏覽量主要是在華羅馬尼亞人和懂羅馬尼亞語的中國官員學者和學習羅語的在校大學生。
三、網站作用
1.樹立和維護我國的良好形象
傳播學話語下的國家形象主要是媒體通過相關的新聞報道所塑造的國家形象。國家形象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在國際上地位的高低。
近年來,外國媒體對我國的報道不斷增多,這意味著我國的國家形象備受外國的關注。一方面,這對于現代化建設中的中國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也在這一時期妖魔化中國,鼓吹“中國威脅論”,對中國的人權、軍事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帶有敵對性的報道。如果西方媒體在中國的和平崛起和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大量報道中國的負面新聞,中國在外國受眾心目中的國家形象也就很差。事實上,羅馬尼亞媒體上關于中國的報道大都是從法新社、美聯社、路透社等西方通訊社轉載,羅馬尼亞受眾通過媒體了解中國的途徑非常有限,而以往國際臺的羅語廣播受到發射功率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在羅當地收聽效果一般,網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對于中國不利的一面。所以,國際在線羅語網站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在信息時代中采取主動權,改變西方媒體塑造的歪曲了的中國形象,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境。
2. 為我國媒體提升在國際上的公信力打好基礎
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中,公信力成為媒體的無形資產和競爭資源。媒體公信力是指媒體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在社會和受眾心目中的權威性、信譽度和影響力。一直以來,西方媒體,特別是歐美一些國家的媒體壟斷和主導著國際輿論,這種狀況在一段時間內很難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同時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但漢語在國際傳播中仍然面臨困境,畢竟漢語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之一。這樣,我國的中文媒體由于語言障礙在國際傳播中處于劣勢,它們要想在國際上贏得信譽,站穩腳跟在一段時期內有一定難度。而針對羅馬尼亞摩爾多瓦這樣的非通用語言所在國,羅語網站在信息傳遞的廣度和深度方面都進行了拓展,這種跨語言的國際傳播給我國媒體進軍國際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有利于我國媒體的公信力能夠在國際上不斷提升。
3. 解決境外很難接觸我國媒體的問題
傳統媒體要想做好對外報道工作必須走出國門,新華社的稿件的稿件只有被當地通訊社轉載才能使用;《中國日報》只可能在中國使館和當地國家圖書館能查到,也幾乎不可能及時看到當天的報紙;中央電視臺英語國際頻道也僅在羅馬尼亞有限落地。這一系列的困境使得外國受眾很少有機會接觸到我國進行對外報道的英語媒體。即使能接觸到,英語畢竟不是當地的官方語言,對大多數老百姓來說用一門外語讀懂第三國的事情更是困難重重,這些門檻使得以往的傳播效果十分有限。國際在線羅語網站利用網絡無國界的虛擬空間,超越時空,跨越國界,方便快捷地開展一系列即時的傳播活動,外國受眾用一臺能上網的電腦,在不受其他限制的情況下,就能使用自己的語言瀏覽網站上關于中國的各種信息,這種信息接收的便捷性是其他傳統媒體所難以達到的。另外,由于依托于羅語廣播,網站上大多節目都有音頻鏈接,這使得中國人說羅語也成為一個興奮點,對此有很多羅馬尼亞網民都表示:他們喜歡中國人說羅語的語音語調,很標準,也很有趣;對他們而言,中國這樣一個泱泱大國的國民能夠學會說羅語—一個小國家的語言,意味著一種重視和尊重。
語言在對外交流與傳播中的作用極其重要。學者舒德森(Michael Schudson)認為,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方面,其重要性絕對不能被低估,語言是人類基本的大眾媒體。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表達、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本國文化特征的一個重要體現。 從傳播學角度看,在信息傳播流程的第一個階段,信息被傳者以符號的形式編碼后進入傳播過程,受者基于自身的理解對信息符號進行解碼,若傳受雙方在符號的編碼與解碼過程中使用同一符號系統,那么信息流便可在傳受雙方間自由流動。相反,若傳受雙方使用的符號系統完全不同,語言承載著的信息就不可能在傳受雙方流動。一般來講,使用同一種語言的人彼此有很強的認識能力,即便不符合語法的話也能讓彼此理解。但是如果在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之間,語言隔閡產生的文化、意識等方面的差異,往往會造成誤會。要消除語境隔閡帶來的消極影響,到達理想的傳播宣傳效果,就必須重視海外受眾的“母語”,用準確合乎海外讀者思維習慣的本國語言傳遞所要傳播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