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青
在科學技術訊速發展的今天,教育改革日新月異,這就要求我必須轉變思想觀念,以學生為主體主動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審美能力。且多數美術老師也不清楚大綱上的精神要求,容易對教材形成片面理解,在這種情況下,往往一遇到欣賞課就一跳而過,而很少與學生一起欣賞,討論中外美術名作,即使上課也只是簡單的介紹,對于作品的背景創作的思想,不與學生進行分析和探討。在這種學習觀念下,不僅很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而且會泯滅學生學習興趣,最終影響學生對美術的發展。
美術教育主要是通過美術欣賞課實現審美教育,在平時的教學中,不但要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技能,還要在有限的課時內通過對學生不斷的啟發和熏陶,培養他們感覺美,認識美的能力,在美術課中就必須以審美教育為重點,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美和審美是聯系在一起的,審美活動就是審美過程要感受美,就是要發現美,進而調動起自己的情感,即美感,美感一方面指審美能力,另一方面指審美情感。這二者之間的區別是明顯的,但聯系也同樣。可以看出有審美能力的問題更為根本,因為解決了他,有關審美情感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但不管用那種觀點來看待美感,也不管會那種理論來解釋美感,審判能力起作用的效果都伴隨情感反映。
1.創設學習情景激發審美情感,美術老師應加強自身的美術修養,重視對學生審美情操的培養,并精心準備教案積極為學生的學習創建一個美好的環境。教師積極運用自身的語言、知識和各種形象的手段,如范畫、投影、故事、音樂,通過有聲有色的環境,使學生處在濃厚和強烈的求知欲中,從而潛移默化的感受美的熏陶。利用課件展示《父親》這幅作品的寫實功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自覺而積極地參與到欣賞和評述活動中,才會產生藝術形式上分析,探討美術作品的積極性,從自的欣賞進行到自覺的欣賞,從而有意識地按照一定的欣賞程序,使欣賞從視覺的直觀層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層面。
教師引導學生從作中的美術語言角度,側重于觀察和分析作品的線條、色彩、構圖、明暗、肌理等是怎樣圍繞著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說作品的主題進行組織的,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欣賞意識。對一幅美術作品,從美術語言的角度,從歷史背景的角度,從文化背景的角度,從美術家背景的生平或創作心理的角度行進欣賞。
2.從實踐中培養審美能力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學生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作為教育者應給學生提供這種 探究機會,并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將激勵他們不斷的去探索,從而走上成功之路。
實踐性是美術學科教學的重要特點,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審美能力的源泉,學生對一幅作品新奇的感受,更取決于學生頭腦中接觸過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
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手法創作的同一題材的美術作品放在一起欣賞,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發現藝術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點。如“父親”、油畫“粒粒皆辛苦”中國畫同樣是繪畫老形象,兩幅作品可以從題材、工具材料,技法等方面對中國畫、油畫進行比較分析,大膽的說出學生的感受,使他們開闊視野,使美術欣賞達到理想的效果,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啟發和教育。
3.創造是美的源泉,是升華美的原動力
創造是美的源泉:美,要體現生命運動的本質。其次,審美,就是要去發現美,感受美。可以說,美就是心靈創造的產物。因此,創新是美學永恒的主題。審美教育的目的和職責之一,就是把人的創新力誘導出來,將體內的生命感和價值感喚醒。創新品質不是外部植入的東西,而是個體經過外界誘導而生成,是不斷成長和變動的。教育所要做和能做的是:為創新品質的培養與生長提供價值引導和有利的環境支持;誘導和激發、培植和保護學生的創新欲,使之轉化為創新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容忽視,他是學生知識、技藝的傳授者,是學生思維方向的誘導者,更是人格形象的塑造者。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所以說,研究個性、挖掘個性、張揚個性是教師挖掘創造才能的重要途徑。
4.教師自身素質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在教學中處于主導作用,是因為教師擔負著在知識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坐橋梁,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盡可能少遇困難,少走彎路,好的教師應通過儀表、語言、板書、范畫、演示、輔導、評定成績等一系列活動得到學生的信任與尊重。同時。教師要通過對學生情感上的交流影響感染學生進行審美思維的活動,試想:面對一個面目冷冰冰的教師,一個不負責任的教師,學生怎么敢各抒己見呢?
教師要培養學生審美思維活動,首先要使自己成為一名創造者,他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不斷探求新的教學方法,創造出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新穎的教學方式,力爭使更多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現代社會、發展很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獲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有觀念,才能使自己保持藝術創造,教學中的青春活力。
除此,課堂上老師領畫、帶畫、示范都因直觀強易于學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們的教師具備濃厚的業務功底,有瀟灑的畫風,有獨特的創作精神,不僅能博得學生深深敬佩,還將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