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合肥市中低產田現狀及培肥改良措施建議

2014-07-28 23:17:45王麗
安徽農學通報 2014年12期
關鍵詞:耕地

王麗

摘 要:該文通過對合肥市主要農業區域耕地地力現狀調查和評價,分析耕地地力及土壤養分狀況,劃分中低產田的類型、面積、分布,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土壤培肥改良措施建議。

關鍵詞:地力現狀;中低產田;改良培肥;合肥市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82-02

合肥市耕地面積337 560hm2,農作物年總播種面積約751 150hm2。自2001年開始,全市開展了以中低產田改造為主要內容的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地力建設工作,特別是2005年以來,開展的測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質量監測點建設為主的耕地質量建設工作以及以土地整理和美好鄉村建設項目的實施,促進了中低產田向高產田的轉化,筆者通過對全市耕地中低產田現狀調查分析,結果表明:目前合肥市中低產田的面積約225 321hm2,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66.75%,并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1 合肥市中低產田的類型、面積、分布

按照土壤主要障礙因素和改良主攻方向不同,依據農業部中低產田劃分標準,將合肥市中低產田劃分為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坡地梯改型、漬澇潛育型、障礙層次型等五大類。

1.1 干旱灌溉型 干旱灌溉型中低產田面積約89 024.3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39.51%。主要分布合肥市中北部崗地丘陵區,跨越江淮分水嶺地區,土壤類型主要包括淹育型水稻土、側漂型水稻土,降雨不足、灌溉條件差是該區域的主要特點,屬于合肥市主要干旱集中的地區,85%以上分布在肥東縣和長豐縣境內。

1.2 瘠薄培肥型 合肥市瘠薄培肥型中低產田面積約99 772.1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44.28%。主要分布于沖田及丘崗坡地帶,離村莊較遠,耕作管理水平較低,有機肥源不足。土壤粘重,耕層較淺,有機質含量少,土壤結構差,養分含量低,旱澇災害相對較多,宜通過長期培肥進行逐步改良,在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和廬江縣均有分布,其中肥西縣分布面積最多,達28 922.39hm2,占全市瘠薄培肥型中低產田的28.9%。

1.3 坡地梯改型 坡地梯改型中低產田,指山地丘陵區地形坡度在5°~25°之間的旱耕地,面積約為11 987.1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5.32%。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具有陡、薄、蝕、旱、瘦的特點,該地區地表徑流強,水土流失嚴重,粉砂成分高,抗旱能力差,耕層土壤由于受到侵蝕,耕作層較薄,土壤養分貧乏。該類型的中低產田在肥東縣、巢湖市、廬江縣和長豐縣均有分布。

1.4 漬澇潛育型 漬澇潛育型中低產田,主要分布在圩區及沖底田,面積約8 291.8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3.68%。由于所處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排水不良,易受漬澇危害,地下水位上升與地表水相連,土壤長期處在持水條件下發生潛育化,土壤質地粘重。一般在1m土體內,30cm以上即出現潛育層,潛育層厚度大于30cm,還原性有毒物質較高,水冷泥溫低,物理性狀差,速效養分及有效微量元素含量不足。肥東縣、肥西縣、巢湖市、包河區和廬江縣內的巢湖沿岸鄉鎮均有分布。

1.5 障礙層次型 障礙層次型中低產田,主要為黃棕壤土體內有粘盤層的一類旱耕地和水稻土,面積約16 245.7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7.21%。土壤質地黏重,耕性差,主要分布在崗地上,地勢較高,地下水位低,由于雨水下滲,粘粒下移,粘粒的淋溶聚集過程較為強烈,形成粘盤層。黏盤層出現在30~50cm,粘盤層致密緊實,影響作物根系下扎,地表有一定的侵蝕作用,旱、僵、瘦、淺是這類低產田的特點,主要分布在肥東縣、肥西縣和長豐縣內的江淮分水嶺區域鄉鎮。

2 合肥市中低產田障礙因素分析

合肥市中低產田的障礙因素可綜合概括為:干旱地區集中,跨越江淮分水嶺,降雨不足,灌溉條件差;土壤黏重結構差,耕層質地主要為重粘、輕壤以及部分中壤;耕作管理水平較低,部分土壤粘盤層出現部位高;有機肥源不足,耕層土壤受到侵蝕,水土流失嚴重,耕層厚度較薄,粉砂成分高,土壤養分含量低。

現階段,合肥市中低產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為:水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勻,干旱和季節性澇害頻繁,水利設施相對薄弱,抗災能力差,易旱易澇;重用輕養、用養失調、化肥使用量大;土壤貧瘠、養分不平衡;土壤質地粘重,耕層淺,平均僅15.8cm,土體中多有障礙粘盤層,嚴重影響作物生長。

3 中低產田培肥改良的措施建議

3.1 完善水利設施 實施以農田水利、道路建設為主的農業綜合開發,提高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水平,改善旱耕地的水利條件,加強排灌工程配套,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的坡面水系和蓄水配套設施,修建當家塘,把水留住,達到能排能灌,協調土壤水氣,提高抗旱能力,減輕季節性干旱對農業的影響。

3.2 實施土地整理 平整土地,改坡地為梯地,使原先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田塊狀況得到改善,做到耕地地面平整連片,減少水土流失,同時適宜規模化土地流轉,有利于增加農業規模投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3.3 實行深耕改土 利用大中型農機具進行農事操作,深耕深翻,逐年加深耕作層厚度,改善土體結構和土壤質地,使耕作層厚度達到20cm以上,擴大作物根系生長空間,增加養分吸收面積,增加土壤蓄水保肥和抗御旱災的能力。

3.4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2005年農業部組織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以來,該項技術已得到普遍應用,它以測試土壤養分為基礎,根據土壤養分狀況,不同作物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肥規律和土壤供肥性能與肥料效應,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有針對性地配施肥料,在增施有機肥的條件下,提出目標產量所需要的氮、磷、鉀和微量元素的適宜用量和比例,推廣應用配方肥、摻混肥、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并提供相應的施肥技術指導。

3.5 實施秸稈還田 應用秸稈還田技術,能有效地減少土壤侵蝕,吸納保蓄降水,增加土壤抗旱保墑能力,有條件的地區,可結合農家肥積造工作,廣泛推廣秸稈田頭窖堆腐還田技術,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團粒結構,調整土壤緊實度,促進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抗寒、保溫及保水性能,從而為微生物活動創造良好環境,促進土壤有機質分解轉化,增加土壤耕作層養分來源和積累,為作物生長發育創造有利條件。

3.6 調整種植業結構 坡度較大的中低產田可以進行退耕還林,把樹栽上,發展經濟林;丘間平畈區域,可種植綠肥,在培肥土壤的前提下,發展食草畜牧業;圩區及沖底田,開溝瀝水,降低地下水位,實行水旱輪作,發展蔬菜等經濟作物;崗地在缺乏水源的情況下,發展豆類、花生等旱雜糧及冬瓜、南瓜等瓜果。因地種植,把結構調優。

3.7 配套農業適用技術 推廣優質高產良種及配套栽培技術,做到良種與良法的配套;推廣應用機械化深耕深松、秸稈還田、深施化肥等技術,在土地耕翻和作物生長過程中,按照農藝的要求進行機械化作業,實現農機與農藝的配套;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協調應用生物、化學防治方法,將病蟲為害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促進農業生產增產增收。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該文通過對合肥市主要農業區域耕地地力現狀調查和評價,分析耕地地力及土壤養分狀況,劃分中低產田的類型、面積、分布,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土壤培肥改良措施建議。

關鍵詞:地力現狀;中低產田;改良培肥;合肥市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82-02

合肥市耕地面積337 560hm2,農作物年總播種面積約751 150hm2。自2001年開始,全市開展了以中低產田改造為主要內容的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地力建設工作,特別是2005年以來,開展的測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質量監測點建設為主的耕地質量建設工作以及以土地整理和美好鄉村建設項目的實施,促進了中低產田向高產田的轉化,筆者通過對全市耕地中低產田現狀調查分析,結果表明:目前合肥市中低產田的面積約225 321hm2,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66.75%,并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1 合肥市中低產田的類型、面積、分布

按照土壤主要障礙因素和改良主攻方向不同,依據農業部中低產田劃分標準,將合肥市中低產田劃分為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坡地梯改型、漬澇潛育型、障礙層次型等五大類。

1.1 干旱灌溉型 干旱灌溉型中低產田面積約89 024.3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39.51%。主要分布合肥市中北部崗地丘陵區,跨越江淮分水嶺地區,土壤類型主要包括淹育型水稻土、側漂型水稻土,降雨不足、灌溉條件差是該區域的主要特點,屬于合肥市主要干旱集中的地區,85%以上分布在肥東縣和長豐縣境內。

1.2 瘠薄培肥型 合肥市瘠薄培肥型中低產田面積約99 772.1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44.28%。主要分布于沖田及丘崗坡地帶,離村莊較遠,耕作管理水平較低,有機肥源不足。土壤粘重,耕層較淺,有機質含量少,土壤結構差,養分含量低,旱澇災害相對較多,宜通過長期培肥進行逐步改良,在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和廬江縣均有分布,其中肥西縣分布面積最多,達28 922.39hm2,占全市瘠薄培肥型中低產田的28.9%。

1.3 坡地梯改型 坡地梯改型中低產田,指山地丘陵區地形坡度在5°~25°之間的旱耕地,面積約為11 987.1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5.32%。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具有陡、薄、蝕、旱、瘦的特點,該地區地表徑流強,水土流失嚴重,粉砂成分高,抗旱能力差,耕層土壤由于受到侵蝕,耕作層較薄,土壤養分貧乏。該類型的中低產田在肥東縣、巢湖市、廬江縣和長豐縣均有分布。

1.4 漬澇潛育型 漬澇潛育型中低產田,主要分布在圩區及沖底田,面積約8 291.8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3.68%。由于所處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排水不良,易受漬澇危害,地下水位上升與地表水相連,土壤長期處在持水條件下發生潛育化,土壤質地粘重。一般在1m土體內,30cm以上即出現潛育層,潛育層厚度大于30cm,還原性有毒物質較高,水冷泥溫低,物理性狀差,速效養分及有效微量元素含量不足。肥東縣、肥西縣、巢湖市、包河區和廬江縣內的巢湖沿岸鄉鎮均有分布。

1.5 障礙層次型 障礙層次型中低產田,主要為黃棕壤土體內有粘盤層的一類旱耕地和水稻土,面積約16 245.7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7.21%。土壤質地黏重,耕性差,主要分布在崗地上,地勢較高,地下水位低,由于雨水下滲,粘粒下移,粘粒的淋溶聚集過程較為強烈,形成粘盤層。黏盤層出現在30~50cm,粘盤層致密緊實,影響作物根系下扎,地表有一定的侵蝕作用,旱、僵、瘦、淺是這類低產田的特點,主要分布在肥東縣、肥西縣和長豐縣內的江淮分水嶺區域鄉鎮。

2 合肥市中低產田障礙因素分析

合肥市中低產田的障礙因素可綜合概括為:干旱地區集中,跨越江淮分水嶺,降雨不足,灌溉條件差;土壤黏重結構差,耕層質地主要為重粘、輕壤以及部分中壤;耕作管理水平較低,部分土壤粘盤層出現部位高;有機肥源不足,耕層土壤受到侵蝕,水土流失嚴重,耕層厚度較薄,粉砂成分高,土壤養分含量低。

現階段,合肥市中低產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為:水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勻,干旱和季節性澇害頻繁,水利設施相對薄弱,抗災能力差,易旱易澇;重用輕養、用養失調、化肥使用量大;土壤貧瘠、養分不平衡;土壤質地粘重,耕層淺,平均僅15.8cm,土體中多有障礙粘盤層,嚴重影響作物生長。

3 中低產田培肥改良的措施建議

3.1 完善水利設施 實施以農田水利、道路建設為主的農業綜合開發,提高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水平,改善旱耕地的水利條件,加強排灌工程配套,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的坡面水系和蓄水配套設施,修建當家塘,把水留住,達到能排能灌,協調土壤水氣,提高抗旱能力,減輕季節性干旱對農業的影響。

3.2 實施土地整理 平整土地,改坡地為梯地,使原先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田塊狀況得到改善,做到耕地地面平整連片,減少水土流失,同時適宜規模化土地流轉,有利于增加農業規模投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3.3 實行深耕改土 利用大中型農機具進行農事操作,深耕深翻,逐年加深耕作層厚度,改善土體結構和土壤質地,使耕作層厚度達到20cm以上,擴大作物根系生長空間,增加養分吸收面積,增加土壤蓄水保肥和抗御旱災的能力。

3.4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2005年農業部組織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以來,該項技術已得到普遍應用,它以測試土壤養分為基礎,根據土壤養分狀況,不同作物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肥規律和土壤供肥性能與肥料效應,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有針對性地配施肥料,在增施有機肥的條件下,提出目標產量所需要的氮、磷、鉀和微量元素的適宜用量和比例,推廣應用配方肥、摻混肥、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并提供相應的施肥技術指導。

3.5 實施秸稈還田 應用秸稈還田技術,能有效地減少土壤侵蝕,吸納保蓄降水,增加土壤抗旱保墑能力,有條件的地區,可結合農家肥積造工作,廣泛推廣秸稈田頭窖堆腐還田技術,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團粒結構,調整土壤緊實度,促進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抗寒、保溫及保水性能,從而為微生物活動創造良好環境,促進土壤有機質分解轉化,增加土壤耕作層養分來源和積累,為作物生長發育創造有利條件。

3.6 調整種植業結構 坡度較大的中低產田可以進行退耕還林,把樹栽上,發展經濟林;丘間平畈區域,可種植綠肥,在培肥土壤的前提下,發展食草畜牧業;圩區及沖底田,開溝瀝水,降低地下水位,實行水旱輪作,發展蔬菜等經濟作物;崗地在缺乏水源的情況下,發展豆類、花生等旱雜糧及冬瓜、南瓜等瓜果。因地種植,把結構調優。

3.7 配套農業適用技術 推廣優質高產良種及配套栽培技術,做到良種與良法的配套;推廣應用機械化深耕深松、秸稈還田、深施化肥等技術,在土地耕翻和作物生長過程中,按照農藝的要求進行機械化作業,實現農機與農藝的配套;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協調應用生物、化學防治方法,將病蟲為害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促進農業生產增產增收。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摘 要:該文通過對合肥市主要農業區域耕地地力現狀調查和評價,分析耕地地力及土壤養分狀況,劃分中低產田的類型、面積、分布,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土壤培肥改良措施建議。

關鍵詞:地力現狀;中低產田;改良培肥;合肥市

中圖分類號 S1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82-02

合肥市耕地面積337 560hm2,農作物年總播種面積約751 150hm2。自2001年開始,全市開展了以中低產田改造為主要內容的農田基礎設施和耕地地力建設工作,特別是2005年以來,開展的測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質量監測點建設為主的耕地質量建設工作以及以土地整理和美好鄉村建設項目的實施,促進了中低產田向高產田的轉化,筆者通過對全市耕地中低產田現狀調查分析,結果表明:目前合肥市中低產田的面積約225 321hm2,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66.75%,并有逐年下降的趨勢。

1 合肥市中低產田的類型、面積、分布

按照土壤主要障礙因素和改良主攻方向不同,依據農業部中低產田劃分標準,將合肥市中低產田劃分為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坡地梯改型、漬澇潛育型、障礙層次型等五大類。

1.1 干旱灌溉型 干旱灌溉型中低產田面積約89 024.3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39.51%。主要分布合肥市中北部崗地丘陵區,跨越江淮分水嶺地區,土壤類型主要包括淹育型水稻土、側漂型水稻土,降雨不足、灌溉條件差是該區域的主要特點,屬于合肥市主要干旱集中的地區,85%以上分布在肥東縣和長豐縣境內。

1.2 瘠薄培肥型 合肥市瘠薄培肥型中低產田面積約99 772.1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44.28%。主要分布于沖田及丘崗坡地帶,離村莊較遠,耕作管理水平較低,有機肥源不足。土壤粘重,耕層較淺,有機質含量少,土壤結構差,養分含量低,旱澇災害相對較多,宜通過長期培肥進行逐步改良,在肥東縣、肥西縣、長豐縣和廬江縣均有分布,其中肥西縣分布面積最多,達28 922.39hm2,占全市瘠薄培肥型中低產田的28.9%。

1.3 坡地梯改型 坡地梯改型中低產田,指山地丘陵區地形坡度在5°~25°之間的旱耕地,面積約為11 987.1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5.32%。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區,具有陡、薄、蝕、旱、瘦的特點,該地區地表徑流強,水土流失嚴重,粉砂成分高,抗旱能力差,耕層土壤由于受到侵蝕,耕作層較薄,土壤養分貧乏。該類型的中低產田在肥東縣、巢湖市、廬江縣和長豐縣均有分布。

1.4 漬澇潛育型 漬澇潛育型中低產田,主要分布在圩區及沖底田,面積約8 291.8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3.68%。由于所處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土壤排水不良,易受漬澇危害,地下水位上升與地表水相連,土壤長期處在持水條件下發生潛育化,土壤質地粘重。一般在1m土體內,30cm以上即出現潛育層,潛育層厚度大于30cm,還原性有毒物質較高,水冷泥溫低,物理性狀差,速效養分及有效微量元素含量不足。肥東縣、肥西縣、巢湖市、包河區和廬江縣內的巢湖沿岸鄉鎮均有分布。

1.5 障礙層次型 障礙層次型中低產田,主要為黃棕壤土體內有粘盤層的一類旱耕地和水稻土,面積約16 245.7hm2,占中低產田面積的7.21%。土壤質地黏重,耕性差,主要分布在崗地上,地勢較高,地下水位低,由于雨水下滲,粘粒下移,粘粒的淋溶聚集過程較為強烈,形成粘盤層。黏盤層出現在30~50cm,粘盤層致密緊實,影響作物根系下扎,地表有一定的侵蝕作用,旱、僵、瘦、淺是這類低產田的特點,主要分布在肥東縣、肥西縣和長豐縣內的江淮分水嶺區域鄉鎮。

2 合肥市中低產田障礙因素分析

合肥市中低產田的障礙因素可綜合概括為:干旱地區集中,跨越江淮分水嶺,降雨不足,灌溉條件差;土壤黏重結構差,耕層質地主要為重粘、輕壤以及部分中壤;耕作管理水平較低,部分土壤粘盤層出現部位高;有機肥源不足,耕層土壤受到侵蝕,水土流失嚴重,耕層厚度較薄,粉砂成分高,土壤養分含量低。

現階段,合肥市中低產田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影響,主要表現為:水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勻,干旱和季節性澇害頻繁,水利設施相對薄弱,抗災能力差,易旱易澇;重用輕養、用養失調、化肥使用量大;土壤貧瘠、養分不平衡;土壤質地粘重,耕層淺,平均僅15.8cm,土體中多有障礙粘盤層,嚴重影響作物生長。

3 中低產田培肥改良的措施建議

3.1 完善水利設施 實施以農田水利、道路建設為主的農業綜合開發,提高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水平,改善旱耕地的水利條件,加強排灌工程配套,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的坡面水系和蓄水配套設施,修建當家塘,把水留住,達到能排能灌,協調土壤水氣,提高抗旱能力,減輕季節性干旱對農業的影響。

3.2 實施土地整理 平整土地,改坡地為梯地,使原先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田塊狀況得到改善,做到耕地地面平整連片,減少水土流失,同時適宜規模化土地流轉,有利于增加農業規模投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3.3 實行深耕改土 利用大中型農機具進行農事操作,深耕深翻,逐年加深耕作層厚度,改善土體結構和土壤質地,使耕作層厚度達到20cm以上,擴大作物根系生長空間,增加養分吸收面積,增加土壤蓄水保肥和抗御旱災的能力。

3.4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2005年農業部組織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以來,該項技術已得到普遍應用,它以測試土壤養分為基礎,根據土壤養分狀況,不同作物對各種營養元素的需肥規律和土壤供肥性能與肥料效應,運用現代農業科技成果,有針對性地配施肥料,在增施有機肥的條件下,提出目標產量所需要的氮、磷、鉀和微量元素的適宜用量和比例,推廣應用配方肥、摻混肥、有機無機復混肥料,并提供相應的施肥技術指導。

3.5 實施秸稈還田 應用秸稈還田技術,能有效地減少土壤侵蝕,吸納保蓄降水,增加土壤抗旱保墑能力,有條件的地區,可結合農家肥積造工作,廣泛推廣秸稈田頭窖堆腐還田技術,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團粒結構,調整土壤緊實度,促進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抗寒、保溫及保水性能,從而為微生物活動創造良好環境,促進土壤有機質分解轉化,增加土壤耕作層養分來源和積累,為作物生長發育創造有利條件。

3.6 調整種植業結構 坡度較大的中低產田可以進行退耕還林,把樹栽上,發展經濟林;丘間平畈區域,可種植綠肥,在培肥土壤的前提下,發展食草畜牧業;圩區及沖底田,開溝瀝水,降低地下水位,實行水旱輪作,發展蔬菜等經濟作物;崗地在缺乏水源的情況下,發展豆類、花生等旱雜糧及冬瓜、南瓜等瓜果。因地種植,把結構調優。

3.7 配套農業適用技術 推廣優質高產良種及配套栽培技術,做到良種與良法的配套;推廣應用機械化深耕深松、秸稈還田、深施化肥等技術,在土地耕翻和作物生長過程中,按照農藝的要求進行機械化作業,實現農機與農藝的配套;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協調應用生物、化學防治方法,將病蟲為害損失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促進農業生產增產增收。

(責編:吳祚云)endprint

猜你喜歡
耕地
自然資源部:加強黑土耕地保護
我國將加快制定耕地保護法
今日農業(2022年13期)2022-11-10 01:05:49
堅決落實耕地保護“軍令狀” 牢牢掌握糧食安全主動權
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 21:37:09
保護耕地
北京測繪(2021年12期)2022-01-22 03:33:36
新增200億元列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支出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耕地保護需要強化系統觀念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16
耕地種田也能成為風景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12
耕地時節
扎緊四個“口袋” 打造耕地保護新常態
耕地質量
中國農資(2014年13期)2014-02-06 16:06: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福利在线不卡| 九九香蕉视频| 日韩天堂网| 亚洲无限乱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5566|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亚洲美女一区|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国产18页| 国产日韩丝袜一二三区| 98超碰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久久不卡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高清无码久久|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制服丝袜亚洲| 日韩 欧美 小说 综合网 另类| 国产精品第5页| 波多野结衣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爱草草视频在线| 欧美日本在线|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大陆国产精品视频| 99成人在线观看| 天堂亚洲网|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午夜福利视频一区|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P尤物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 欧美97欧美综合色伦图|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97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呦|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纯品| 欧美h在线观看| 蜜芽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看| 精品国产自|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欧美一区日韩一区中文字幕页| 国产理论一区|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久久久久久尹人网香蕉| 亚洲综合18p|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40岁成熟女人牲交片免费|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福利视频一区| 亚洲福利片无码最新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日本中文在线|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欧美激情第一区| 国产精品.com| 亚洲视频四区|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天堂网在线播放|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美女无遮挡被啪啪到高潮免费|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天天摸夜夜操|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无码| 亚洲无码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无码高潮喷水在线观看|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