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艷
印度每年的影片發行量、觀影人數、電影從業人員數等均居全球之冠,除僅次于美國電影業外,無論在電影產量和電影票房收入上都優于其他任何一國的電影產業。印度與我國在地理、文化、經濟上具有許多相似的特征,如兩國同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迅速的發展中國家、人口數量龐大、地處亞洲文化圈、具有悠久傳承的歷史等,但印度所取得的電影國際化成就,是中國無法比擬的。比如在2011年度北美上映的亞洲電影票房榜前10名中,印度電影獨占8部,而華語片只有《雪花秘扇》排在第7位。2012年,中國在這一榜單中的成績表現更差,沒有占到一席之地,印度電影卻仍在前十位中占據8席位置。博鰲亞洲論壇文化產業會上,史坦國際的首席經濟學家汪康懋指出:亞洲各國均重視電影出口,只有中國出口少。中國電影出口表現不佳是不爭的事實,因此研究印度的電影國際化經驗對我國尤具借鑒意義。
一、印度電影國際化崛起的發展趨勢
(一)電影產量世界第一
印度的寶萊塢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影生產基地之一,常與美國的好萊塢影業相提并論,國際上對印度寶萊塢這個名字耳熟能詳。印度共有三大影視基地,另外兩個是凱萊塢和托萊塢。這三大影視基地所生產的影片各有側重,如寶萊塢生產的大量歌舞片受中下層民眾的喜愛;托萊塢的影片偏重文藝、新潮,目標觀眾是知識分子;凱萊塢崇尚創新意識和商業意識,俘獲了大量年輕觀眾。據統計,數十年來印度每年的故事片產量都保持在世界第一位。圖1中的數據顯示,印度從2005年開始,其年電影產量就一直保持在1000部以上,2008年受到世界經濟危機影響,電影年產量有小幅下降,但在2012年又達到一個新的產量高峰值1602部。單從產量上看,印度各年的產量均遠超位居第二和第三的中、美兩國。
(二)電影出口勢頭強勁
全球化為電影業帶來了更大的銷量、更高的利潤以及更廣泛的知名度。在過去10年中,越來越多的寶萊塢電影,特別是高投入、制作精良的影片都投放到西方市場。如2009年的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3 Idiots),獲得7.1億盧比的全球票房收入,其中海外票房占到總票房的一半,成為印度影片海外發行的最高紀錄,成功引起全球電影市場注目;2013年的《金奈快遞》更是打破多項記錄,在海外獲得11.9億盧比的票房收入。據印度電影協會(FFI)統計,印地語電影的出口自1996年開始大幅增長,到2001年,印度電影的出口已經是世界第二位了。來自UNCTAD數據庫的數據表明,印度在2003至2011年的9年間,電影出口額在2010年達到2900萬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4.6%,與世界第一大電影出口國(美國)的出口差距也越來越小,反映了印度在世界電影出口市場上的強勁表現。
(三)國際電影公司青睞的外包基地
印度在承接電影制作外包業務上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包括勞動力成本低、熟練運用英語語言和相對成熟的技術等,因而成為歐美特別是好萊塢電影的后期制作外包生產基地,具體可提供的外包服務包括影片的掃描、編輯、音響和畫面特效以及包裝等,其成本是英國的1/8,美國的1/4。2007年以來,印度孟買的Prime Focus公司為好萊塢電影《驚變28周》和英國獨立電影公司的電影《河岸故事》等進行了后期制作。印度積極嵌入全球價值鏈,將外包作為其全球價值鏈的最佳鑲嵌點,一方面發揮了自身優勢,增加了電影貿易額;另一面,在提供外包服務的過程中,提高了電影工作室的技術水平,擴大了國際影響力。
(四)吸引了大量國際影視公司的投資
在2002年第55屆戛納電影節上大出風頭的《德夫達斯》(即《寶萊塢生死戀》),在美國33家大型電影院上映,其宏大華麗的制作,頂級明星的出演,感人泣下的愛情故事以及濃郁的印度風格,就像一道奢華的盛宴,讓無數觀眾大飽口福,為之深深迷醉。有西方媒體說:“寶萊塢擁有全世界一半的忠實觀眾。如今,西方的影迷也發現了寶萊塢,并逐漸成為寶萊塢的另一半觀眾。”電影《德夫達斯》的成功,讓一向對金錢和機會嗅覺靈敏的好萊塢傳媒大亨們從中聞到了財富和商機的味道。美國八大電影公司正在密切關注新概念印度電影,一些有影響力的好萊塢電影制片機構相繼進軍印度電影市場,包括迪斯尼公司投資印度,并啟用孟買當地的制作人負責原創印度電影的制作和購買;以及索尼影業娛樂公司也投資拍攝印地語電影并負責它的發行。
二、印度電影業國際化崛起的原因分析
(一)印度文化推動電影業的國際化進程
印度河流域文明開始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在哲學、宗教、音樂、舞蹈、小說、繪畫、神話等方面留下了豐富的電影素材,特別是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為電影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靈感和題材。同時,在這片宗教熱土上,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信仰體系和實踐體系,民眾崇尚精神生活,在電影中能體驗到和宗教相似的精神感受,使得民眾樂于走進影院。而這種觀影愛好使印度電影業需求旺盛,主要表現在印度的影院從城市深入鄉鎮,分布廣泛,如印度在2010年的總屏幕數達到10020塊,相比之下,中國的總屏幕數只有6256塊,相差了3764塊。而且,電影在印度人民的生活中意義重大,印度電影導演Sehdev Kumar Gupta曾說過:“印度電影既是夜總會又是神廟,既是馬戲團又是音樂廳、比薩餅和詩歌研討會。”因此,印度形成了“全家總動員”式的觀影習慣。據統計,印度電影院每天有超過兩千萬的觀眾,平均每人每月觀影不少于兩場,如此之多的觀影人數應是印度所獨具的一個特色。
與此同時,印度文化的全球化傳播擴大了印度電影的國際影響力。像東南亞文化從古代起就廣為接受印度文化的滋養,印度文化幾乎是它們根源性的“母體”。這種文化上的親緣性使印度電影在東南亞地區具有天然且眾多的接受群體。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形成了一個印度文化圈,例如印度的紗麗、瑜伽和其他傳統形式的民族文化,在美國和歐洲特別受歡迎,加上許多新潮的娛樂明星的引領,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印度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電影就是其中一種滿足他們對印度文化好奇心的方法,這些文化的追隨者也就成了印度電影的潛在觀眾。如印度電影《乍喜乍悲》在南非上映6周,便超越了當年《泰坦尼克號》的票房記錄。特別是曾經殖民統治過印度的英國是印度最大的海外電影市場,在2005年,有74部印度電影在英國發行,創下了新紀錄,英國發行的本土電影則只有61部。endprint
(二)政府支持促進電影業國際化
印度政府非常重視電影產業的發展,因而對電影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市場經濟政策,形成了較為靈活的電影產業運作機制,促進了電影業的發展。一方面,在稅收等政策措施上給予優惠。印度政府取消娛樂稅,使得電影票價大大降低。根據UNESCO的統計數據,印度在2010年的平均票價僅為0.5美元,相比2006年的票價增長47%,但中國2010年的平均票價達到5.18美元,是印度平均票價的10.36倍,相比2006年的票價增長了178倍。同時,在UNESCO現有的數據統計中,印度也是平均電影票價最低的國家。另一方面,政府暢通了電影融資渠道。1999年之前,由于電影制作需要大額資本投入,使得許多電影公司通過黑社會借貸進行電影拍攝。印度政府在1999年把電影納入官方認可的產業范圍,不再看作是傳播和弘揚印度文化傳統的重要工具,從而電影產業可以申請到合法的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并獲得安全保障,印度工業發展銀行也由此成為第一家為電影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銀行。同時,政府針對外商投資,頒布法規批準可以直接投資于印度電影業,并在2001年補充規定外資投資比例可以高達100%。而由外商投資帶來的先進電影技術和理念,使得印度制作了許多如《機器人之戀》這樣的高水準影片。
(三)海外推廣深化電影業國際化
印度從上至下都非常重視電影的國際推廣。首先,印度電影發行公司在海外發行力度非常大。如影片發行商Reliance BIG Pictures公司在進行電影推廣時,不僅要在各地媒體投放電影廣告,而且還對潛在觀眾進行詳盡的調查和分布定位,然后通過全方位的宣傳(包括電子郵件、海報、宣傳頁等)覆蓋所有目標人群。除此之外,會多次舉辦以該影片為主題的推廣活動,每次活動全體主創人員都參加。其次,為了提高影片的國際親和度,印度電影大量使用英語,以及調整片長適應海外需求。據統計,2009年較受關注的81部印地語影片中,有49部使用了英文片名。而印度的歌舞片一般片長為180分鐘左右甚至更長,為符合海外觀眾的習慣,縮短了電影中的歌舞片段。如2010年上映《風箏》,針對本土和海外發行了124分鐘和90分鐘兩個版本。最后,利用國際電影節宣傳印度電影。印度是世界上電影節最多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印度每年舉辦各類國際電影節10余次,國內電影節不計其數。中央政府舉辦的比較有影響的國際電影節有三個:一是印度國際電影節,是印度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國際故事片電影節,1952年舉行第一屆,是亞洲最早的電影節;二是始于1997年的孟買國際電影節,該電影節為紀錄片、短片和動畫片電影節,是印度唯一由專業電影機構主辦的國際電影節;三是印度國際兒童電影節,每兩年一屆。除此之外,印度熱衷在海外舉辦電影頒獎典禮,爭取國際電影界和媒體的關注。例如自2000年起已在英國、南非、荷蘭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的素有“印度奧斯卡獎”之稱的“國際印度電影學院獎”,該頒獎典禮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海外推廣印度電影,典禮上寶萊塢大腕云集,吸引了全球目光的觀注,達到了電影營銷的目的。而對于國際上知名的電影節,印度也積極參加,最為重視的是戛納、柏林和威尼斯三大電影節,每屆都選送許多影片、著名影星參加。
三、 中國借鑒印度電影業國際化的成功經驗
(一)解決電影業融資問題,理順融資渠道
中國目前年生產600多部電影,排名世界第三。一批大制作商業電影如《英雄》、《赤壁》、《滿城盡帶黃金甲》、《十面埋伏》、《功夫》、《霍元甲》、《投名狀》等在海外收獲了不錯的票房,擴大了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近5年來中國的電影在海外市場中影響力較小,國際市場對中國電影的印象僅停留在功夫片的層面,中國的電影貿易仍處于逆差狀態,是全球文化貿易中的弱勢方。不可否認,印度電影國際化走在中國的前面,印度電影在融資、審查、海外推廣、引進海外電影等方面給中國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印度電影業在1999年把電影納入官方認可的產業范圍后,理順了電影的融資渠道,電影業獲得了大量的投資,使得電影生產的數量、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國的電影業發展受到資金制約,由于自身資金規模有限,因此在行業外尋求資本合作,由此初步形成了國有投資、民營投資、其他社會投資和境外投資共同構成的多元化投資主體現狀,這有利于電影產業的市場化、規模化發展,但是電影產業的融資方式仍處于初級階段,遠未達到擁有順暢的投資渠道的程度,也沒有多樣化的融資方式,目前的電影項目還是以股權融資為主,在國外比較成熟的債權融資、版權預售方式仍在摸索經驗。因此,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改善融資問題:(1)在政策導向上,以政府提供信息咨詢和窗口指導的方式,支持電影企業之間的適度合理兼并,促使好萊塢式的大電影制作公司引領電影產業。(2)政府以減免稅、低利率貸款、獎勵等方式吸引資本進入電影產業,并暢通電影融資渠道,建立資本退出制度,讓投資資本合理進出電影產業。(3)改革融資制度,推動電影企業上市。形成規模性的電影企業需要大量的融資,但國內電影企業上市較難,如中影集團的上市仍進行中,除華誼兄弟傳媒股份公司、光線傳媒和華策影視在A股上市外,其它的一些公司如博納影業、星美國際集團等則選擇了境外上市。
(二)改革電影審查制度,引入民間審查機制
電影作為大眾娛樂與藝術的載體,承擔著維護社會公共道德利益的責任,因此有必要依據本國國情制定出適合的電影審查制度,但這有時會對電影產生不必要的限制,影響電影產業的發展。印度電影的審查制度遵從市場商業原則,正是這種相對不嚴格的審查制度促進了印度電影業的發展。例如獲得多項大獎,創下票房奇跡的《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對印度貧民生活的赤裸裸呈現,在印度公映時,抵制該片的人向法院呈交了請愿書抗議該片內容,當地最高法院院長在觀看這部電影后,認為這部電影顯示了“印度貧民區居民的潛力和觀察力”,認為它“提供了我們應對眾多重大社會問題的工具和靈感”,所以駁回了這項抗議。我國電影審查的主要依據包括1997年頒布的《電影審查規定》,及自2002年開始實施,并在2008年3月重申的《電影管理條例》和2006年實施的《電影劇本(梗概)備案、電影片管理規定》,電影審查程序嚴格,導致許多影片成為為了通過審查而拍攝的影片。因此,現行的電影審查制度正越來越成為桎梏電影創作的重要因素,無法滿足多元的、商業化的電影市場需求。為了激發、創新電影創作,我國應放寬電影審查制度,實行電影分級制,與此同時,可設立民間審查機構作為電影審查制度的補充,民間審查機構可以代表民意,反映民眾對電影的態度信息,促進電影審查制度的完善。endprint
(三)積極完善進口影片措施
印度對進口電影采取非常自由的態度,每年進口300-400部電影,對進口影片數量沒有限制,這種自由開放政策反而使得寶萊塢電影迅速發展。對比而言,我國對待進口電影的態度非常保守,包括禁止外資電影企業在境內獨立攝制電影,嚴格控制每年進口電影的數量,以及規定外國資本在國內電影的制片、發行和院線建設改造中的比例不能超過49%。實際上,我國自1994年開始采取進口分賬形式進口國外最新的電影“大片”,引進的大片不僅刺激了國內電影市場的需求,而且有利于電影產業的市場體制、競爭格局、推廣營銷和生產方式的改進與變革。但是這種影響較為有限,更為重要的事實是,我國承諾在2016年放開中國電影市場,因此中國電影市場最終會失去保護傘。現階段我國不能像印度一樣完全放開電影市場,但可采取積極措施應對進口電影:(1)建設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具體的操作可按我國加入WTO所達成的協議框架進行影片進口,為開放電影市場奠定基礎,也倒逼國內電影提升質量、增強內功。(2)堅持多樣化進口國外大片,選擇一些優秀的非好萊塢電影進行宣傳推廣。(3)學習海外先進的電影技術,例如好萊塢的數字片和特種片的引進激發了中國數字影院和IMAX影院的建設及中國數字電影和特種電影的制作。
(四)加大海外推廣力度,多樣化營銷策略
印度的大量影片通過合拍渠道進入國際市場,印度已與德國、意大利、巴西、英國等國簽訂了《電影合拍協議》,一方面使得與這些國家合拍電影變得容易,而且可以在當地享受優惠待遇;另一方面,合拍電影在當地更具市場吸引力,獲得較好的票房成績。而且印度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電影節的宣傳作用,使得國際市場對印度電影的接受程度高于中國。相對而言,中國電影的營銷推廣水平遠遠落后于寶萊塢,我國具體可采取以下海外推廣和營銷手段提升電影的國際化水平:(1)采取合拍片的方式,按照國際上流行的商業運作模式進入海外國家主流院線。這種方式更易為國際市場接受,而且可以規避貿易壁壘,享受與當地影片同樣的補貼及稅收優惠。例如派拉蒙等公司投資德國的UFA公司,通過建立合資發行公司,爭取到電影的發行和制作權,成功進入德國電影市場。(2)電影節營銷策略,不僅增加中國電影的知名度,而且帶動電影貿易。世界上共有700個左右的電影節,由國際電影制片人協會批準認可、并有著較高質量的國際性電影節大約有50個左右。通過參加歐洲和北美洲的主要國際電影節,增加中國電影的影響力,使之更容易進入國際市場。而且,電影節本身就是一個良好的市場交易平臺,可以促進電影貿易。比如,每年5月的戛納電影節是全球最大的電影交易平臺,迄今已舉辦17屆的“北京放映”成為境外電影采購商和國際電影節選片人來我國選擇電影的重要窗口。
參考文獻:
[1]吉莉莉.印度電影:“三板斧”掙外匯[N].中國文化報,2012-4-2(003).
[2]趙晴.今日印度電影[J].世界博覽,2000(11).
[3]佚名.西邊好萊塢,東邊寶萊塢,不一樣的精彩[N].信息時報,2003-10-19,(C10).
[4]王國強.我們可有拍攝《貧民富翁》的勇氣[N].中國青年報,2009-0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