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勇飛
通過我多年的高中數學教學實踐發現,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而且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指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實際操作時也出現了好多的問題,如:有時學生討論要占去不少時間,結果完不成既定的教學任務;有時討論會“卡殼”,不能得到有用結果等。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有效的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這就要求老師要不斷加強研究,提高指導水平,在學生小組合作過程中要不斷的設計問題,提出討論的要求,指導學生有目的的討論。
一、提前引入,明確預習目標
通過預習,可以使學生在聽講時做到有的放矢,更能加深學生對于要學內容的理解和把握。數學學習的過程是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所以老師可以由上一節課所學的知識引出下一節課所要學的內容。例如:在“兩點之間的距離公式”的教學的最后,我們可以讓學生求點D(2,4)到直線AB:5x+4y-7=0的距離,如果是一般的情況點P(x0,y0)到直線l:Ax+By+C=0 (AB≠0)的距離?各小組之間討論解決這個問題有哪些方法,結論是什么。用已學的知識解決新的知識并推廣到一般的情況。在新授課時,我們不僅可以通過提問檢查預習的效果,還可以提高課堂的效率。教材中各章各節的知識也具有連貫性,我們提前提出問題,就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思考、探究、合作來完成所要學的內容。
二、一題多變,形成知識體系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善變”,通過一道題延伸很多相關的、相似的、相反的新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在數列中我們給出下列一組題:
(1)若an+1=an+2,則{an}的通項公式為?
(2)若an+1=an+n,則{an}的通項公式為?
(3)若an+1=2an+2,則{an}的通項公式為?
(4)若an+1=2an,則{an}的通項公式為?
(5)若an+1=2nan,則{an}的通項公式為?
這幾道題雖然很相似,但用的方法完全不一樣。通過這組題的合作學習,可以使學生歸納出數列中求通項公式的常見方法,形成求通項公式的知識體系。這樣不僅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還培養了學生觀察、比較、總結的能力。一題多變,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善變的能力,而且可以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讓學生準確地掌握完整的、體系化的知識。
三、難易結合,解決共性問題
學生在學習數學時通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無窮無盡的題目要做,雖然做了很多題目但還是考不好。實際上是沒能掌握一些共性的問題,沒能對知識的本質進行理解。比如在一張試卷中有這樣兩道題:
(1)在等差數列{an}中,若a8+a10 =20,求S17。
(2)已知兩個等差數列{an},{bn},它們的前n項和分別為Sn,Tn,若 ,求 。
第(1)題正確率非常高,雖然第二題講過,但是正確率還是不理想。如果我們僅僅只講第二題,效果還是不好。如果我們將兩道題放在一起讓各小組討論出每道題所用的知識,那么我們就會發現其實這兩道題用的都是S2n-1=(2n-1)an:(1)是由求和轉化為通項;(2)是由通項轉化為求和。這樣對于同一個知識點不同方向的考查的比較不僅培養學生的比較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作業合作,尋求共同提高
每個小組的成員在學習成績和認知水平上都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老師在設計作業時也應分層次設計,以基礎題為主,一兩道題適當提高,這樣可以使各類學生都有熱情和能力完成,最后達到共同提高這一目標。做完之后由各小組的小組長組織,交換作業,找到別人作業中的錯誤,分析出錯誤的原因以及不同的思路。再請能力較強的學生針對難題,介紹思考問題的方法和所用到的知識點。最后讓能力較差的學生在學到具體的方法后,再獨立的完成難題。這樣可以使得每一位同學都得到鍛煉,優秀的學生不僅要完成題目的解答,還要更深層次的思考所用到的知識點,后進生也能享受成功的樂趣并提高學習的興趣。
事實表明,高中數學教學中通過組織“課堂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使學生獲得一些必要的數學知識,而且能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競爭意識、集體觀念和創新能力,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促進良好非智力品質的發展。我們老師不僅要引導和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這樣做,不僅使學生能參與到課堂中來,而且還使學生能主動積極的學習,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思想落實到實處。讓我們繼續努力實踐與探索,不斷吸取當代先進的教學理論,不斷充實自己,以期在“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教學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薛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