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梅
【內容摘要】語文閱讀主要是考查學生對文本信息的整合與提取,對文章內容和寫作方法的分析與概括,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文章的中心和作者的寫作目的。筆者結合自己近年來的教學實踐,以案例教學,剖析在提取文本信息教學的實施過程中的幾點做法和體會。
【關鍵詞】提取 詞句 關鍵詞 變換 限制
在語文閱讀考查中,提取并整合文本中信息,是考查的重點,也是難點。在閱讀過程中如何準確提取并整合文本中的信息呢?本文從方法和注意點兩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提取信息的方法
1.直接提取文本中的詞句回答
題目的答案有時就是文本中的某一句話、某一個詞語。如說明文中說明對象的特點、功用,議論文中作者的見解、觀點,記敘文中體現文章主旨的語句等。我們只要把它直接提取出來就可以了。比如:
在走向茫茫宇宙的過程中,神通廣大的航天器是人類征服宇宙的最有力的武器。航天器可分為無人和載人兩種。無人航天器包括人造地球衛星、空間探測器和空間平臺等;載人航天器包括載人飛船、空間站、航天飛機、空天飛機等。其中,正在研究的“空天飛機”,有人將其譽為21世紀的“全能超級明星”。空天飛機是美國國家航天委員會正在設計的一種最新型的航天交通工具,它的全稱是“國家航天航空飛機”。在理論上,它結合了航空、航天兩大領域的技術精華,既有水平起飛、水平降落和可重復使用的航空技術的優點,又具有高速、高空等航天技術優點,是集航空、航天一體化的高技術密集的航空交通工具,具有極為誘人的發展前景。
問題:文中說明的“空天飛機”的特點是什么?
很顯然,此題考查的是說明對象 ——空天飛機的特征,而語段中最后一句話則闡明了“空天飛機”的特征。對此我們可以從中直接提取有關詞句回答,即水平起飛、水平降落、可重復使用、高速、高空。
2.提取文本中關鍵詞句進行組合
在答題時,我們會發現,題目的答案有時散落在幾個段落中,這就需要我們一一地找出與題目要求相對應的原文,從中提取關鍵詞句再進行組合。
3.根據文本中的信息變換角度
在答題時,我們還會發現,有時提取到的信息與題目的要求相反或是從另一個角度闡述的,不能直接用來回答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根據題目的要求對提取的信息變換角度地進行回答。比如:
鳥有翼,這是常識。但有一種鳥,卻無翼。她端莊嫵媚,能舞善啼,極討人歡心。新西蘭人愛之尤甚,將其定為國鳥,倍加寵養之。據說,這生靈早先也曾遨游于高空,啾鳴于山林,后來被人類飼養著,無須再遠走高飛了。久之,便消失了雙翼,失去了飛翔的能力。這似乎是喜,因為她終于不必自己去覓食了。但實在是讓人覺得悲憐,因為鳥兒失去了翅膀,畢竟是個不幸。除供人賞玩外,她再也不能展翅云間了。人類寵了她,但又確實是害了她,寵她的人,倒是出于厚愛,誰知適得其反呢?不過,現在并不要緊,反正有人寵著,她盡可以飽享人間的恩惠,無憂無慮地生活。可我想,某日人們的審美觀念變了,不再欣賞這畸形的美了,那時,這鳥兒又依誰而生活呢?
想起山鷹來了。山鷹訓練雛鷹,總銜著雛鷹,狠心地把它扔下山崖,讓它自己從山崖下練著飛上來,飛上來,終于練就了一副健勁的翅膀。
鳥兒是應該要有翅膀的,這是常識。
問題:本文以鳥喻人,作者的觀點蘊含其中,請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論點。
回答這道題,運用1、2兩種方法顯然不可以。但從文本中我們可以提取到這樣一個信息:鳥被人類飼養著,失去了飛翔的能力,再也不能展翅云間了;讓它自己從山崖下練著飛上來,練就了一副健勁的翅膀。而題目中“以鳥喻人”這四個字又暗示我們回答時應從人的角度去談人應該怎樣生存發展。因此回答時,只要把提取的信息變換一下角度就可以概括成:人應該自食其力,通過自己的奮斗去謀長遠的發展、圖長久的生存。
二、提取信息的注意點
1.區分重點信息與非重點信息
文章是信息的載體,相對文章自身來說,其中的信息有重點和非重點之分。確定重點與非重點信息的依據,就是信息與題目關系的密切程度。那些與題目密切相關的詞語或句子即為重點信息。比如:
是的,城市的霓虹美麗明亮,但它照亮的更多是孤單而寂寥的身影。而在原生態雜草叢生中飄蕩的螢火蟲雖很黯淡,卻是照亮生命的最初燈盞。雖然我們常常以為城市是我們的遠方,但每當塵埃落定,我們才最終明了我們身后的故鄉才是需要不斷跋涉才能抵達的遠方啊。于是,當我們帶著在水泥叢林中混跡后的疲憊走進簡樸而溫暖的老家時,幾近懈怠的精神便立刻被故鄉的溫情所復活。
問題:到底是故鄉的什么讓我不停地抵達呢?
回答此題時,有些學生不加思考地用文中“在原生態雜草叢生中飄蕩的螢火蟲雖很黯淡,卻是照亮生命的最初燈盞”一句來回答,顯然這是不對的。這是因為答題時沒有弄清題目的要求,沒有找準重點信息。事實上,與題目密切相關的信息是最后一句話。據此我們可以這樣作答:是故鄉的簡樸、溫情讓我不停地抵達故鄉。
2.把與題目相關的重點信息提取全面
我們在答題中常會出現漏答一兩點的情況,這是因為我們在提取信息時沒有把與題目相關的重點信息提取全面。我們在檢索相關的信息區域時,要按照考題要求從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內容,務求檢索全面。比如:
新視頻時代來臨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互聯網上的流媒體(Streaming Media)技術開始起步,經過10多年的發展,網絡視頻(Webcasting)已成為一個獨立的概念和分支。
網絡視頻發展帶來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計算機正成為家庭中的第二臺電視機。數字技術的發展,已經可以做到通過轉換器,實現計算機和電視內容彼此間的無線傳輸,屆時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辦公室,都可以把計算機中的視頻內容傳送到電視機,也可以把電視機播放的內容傳送到計算機,從而使計算機和電視機的界線越來越模糊。2007年1月,美國蘋果電腦公司推出“蘋果電視”,為使用者在電腦和電視機間架起橋梁。
從今后發展看,手機屏幕將很快是收看視頻的重要的第三塊屏幕。手機電視的實現主要通過無線移動通信的方式,通過地面無線廣播方式,通過衛星和地面補點相結合的方式。后兩種方式均是數字多媒體廣播(DMB)方式。中國廣電系統著眼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向移動終端提供視頻服務,正緊鑼密鼓地推進地面DMB。2006年,北京、上海、廣東三地,已先后開通地面DMB,開始大力打造中國手機電視市場的形成和新的產業的形成。
在新視頻時代,視頻內容的制作和傳播不再是電視媒體的“專利”,尤其是互聯網進入Web2.0階段之后,播客和視頻分享網站的興起,造就了一道令人目眩的視頻傳播新景觀。正是千千萬萬個網民瀏覽網站,創造博客、播客、視頻分享網站和交友網站,才使網絡信息爆炸性增長,推動網絡傳媒進入大眾唱主角的時代。
問題:文章是從哪兩方面說明新視頻時代的來臨的?請結合文章說明。
要準確回答本題,就要立足全文進行重要信息的提取,然后進行整合,分條作答。題目要求指向性非常明確,一是“兩方面說明”,二是“結合文章說明”。不少學生在答題時由于沒有把與題目相關的重點信息檢索全面,故而寫成這樣的兩個方面:計算機成為家庭中的第二臺電視機;手機屏幕是收看視頻的重要的第三塊屏幕。其實這兩點屬于一個方面:收看系統方面。與題目有關的重點信息還有第四段所說的“視頻內容的制作和傳播”方面。綜合這三點信息就能回答全面:一是從視頻收看系統的變化進行說明,計算機、手機屏幕將成為收看視頻的重要媒介;二是從視頻內容的制作和傳播者的變化進行說明,廣大網民已經成為視頻傳播與制作的重要力量,網絡傳媒已經進入大眾唱主角的時代。
3.看清題目中的限制性條件
在答題時,我們會發現有時題目中有一些限制。比如:用文中的詞、短語或句子回答;用自己的語言回答;另外還有字數的限定等等。答題時,只有看清這些要求,才能準確作答。
總之,語文閱讀考查中,能提取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語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個能力。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進行歸納、綜合、概括、提煉,形成簡潔而正確的答案。是這一能力點的基本要求,我們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滲透,讓教和學得到進一步統一與升華。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城南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