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雯
全面預算管理作為一種集系統化、戰略化、人本化理念為一體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采用。國外關于全面預算管理研究的歷史比較長,理論趨于成熟;作為“舶來品”的預算在我國企業中逐漸得到普及的同時,也受到了我國學術界廣泛的關注。
一、國外研究現狀
全面預算是現代企業不可或缺的一種管理方法。19世紀末,預算管理在英國產生,最開始在政府及非營利組織機構中發揮作用,被逐步發展應用到企業管理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工業發展迅速,企業規模擴大,開始了分權管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管理問題。美國的通用汽車和杜邦等公司率先將預算引入企業管理中,以此來計劃、協調、控制企業的經濟活動。1922年,由麥金西著作的《預算控制》一書的出版,標志著預算管理理論開始形成。該書從控制角度系統闡述了預算管理理論與方法。
20世紀30—70年代是企業預算管理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時期。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能力的提高,以及企業之間日趨激烈的競爭,使得企業不斷面臨新的管理問題。另一方面,西方各種新的管理思想不斷涌現與發展,企業預算管理受到了這些管理思想積極的影響,在管理理論與方法上得到了的進步。20世紀40年代后,預算管理與組織行為學相結合,融入了行為引導概念。Argyris(1952)建議企業在預算程序上應當采取預算參與的方式,即讓工人能夠參加預算目標的制定過程,提出他們的意見,從而更好地實現預算目標。參與式預算強調全體員工的自我控制與自我管理的能力。但是隨著公司規模擴大,參與人數增多,預算編制程序復雜化,預算松弛問題產生了。Cyert和March(1963)在對企業實際調查研究中發現,公司不同層級管理者對預算目標的協商討論,易造成預算松弛現象。20世紀70年代,Lewis(1952)主張預算的編制應采取一種新型的方法,最早提出了零基預算的理論。起初這種方法并沒有得到廣泛的應用,直到1970年Pyhrr將其在得克薩斯儀器公司應用零基預算并取得成功的經驗發表后,零基預算才被大眾所接受。零基預算產生使預算管理理論和方法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自20世紀80年代,企業預算管理不斷完善,已逐漸趨于成熟。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以及競爭程度的加劇,傳統預算的缺陷日益突現。針對預算面臨的嚴峻挑戰,出現了突破傳統預算困境的兩種不同觀點:改進預算和超越預算。在對傳統預算進行改進方面,涌現了作業預算、戰略預算和價值預算等方法。Kaplan和Norton(2001)創造了基于戰略的平衡計分卡,并在保持原有預算基礎上,通過平衡計分卡將預算與戰略、與非財務指標連接起來,使預算適應新的環境,形成了Kaplan預算模式。戰略預算與作業預算是現代管理會計在預算方面的具體體現,實則都是戰略性預算。20世紀90年代以來,企業預算管理的研究主要圍繞著“戰略”與“長期發展”等。Abernethy和Brownell(1999)利用澳大利亞63家公立醫院CEO的調查資料來檢驗戰略變化、預算使用模式與業績之間的關系,說明交互式預算模式有可能減輕戰略變化對業績的影響。WimA.VanderStede(2002)通過對153個經營單位主要管理者調查問卷的研究,檢驗它們的預算控制類型,以及可能受到比如競爭性戰略和經營單位以往的業績等環境因素的影響。
在此期間,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革命使企業的生存環境和管理思想受到了巨大的沖擊。Mednick(1988)曾指出會計行業如果不與IT技術相融合的話,就有可能走向沒落,甚至會被社會所淘汰掉。在信息技術的進步使得會計理論與實務感到危機四伏時,Hammer(1990)通過充分了解信息技術對會計的影響,開始關注會計實時控制問題,這種實時控制觀得到更多人的重視,促進了會計理論的發展。Bruggeman和Slag- mulder(1995)指出可以依靠信息技術,通過特定的預算軟件或者以網絡為依托的預算方法來增強傳統預算的成本效益。總之,信息技術是把雙刃劍,給預算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二、國內文獻綜述
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企業從西方引入了現代意義上的預算工具,此后全面預算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得到越來越多企業的認可。我國的學者也紛紛對其展開研究,推動了我國預算管理理論和實務上的發展。
1.理論方面。主要是圍繞預算模式、目標、職能和預算編制的起點等方面展開研究。王斌(1999)以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為依據,可以將預算管理分為以資本預算、銷售預算、成本控制,現金流量為起點的四大模式。王斌、李蘋莉(2001)認為企業預算管理目標的確定是一個討價還價過程,并探討了單一法人與企業集團利潤預算目標的確定及分解。余景選(2003)進一步指出,我們應該重視財務預算目標與非財務預算目標,良好的預算控制體系會同時對兩者做確定與報告。
目前很多學者認為預算的功能之間存在著沖突,并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曹林鳳(2010)探討了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知識時代,預算管理的控制職能有作出變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企業所處的環境不確定性越大,它對預算的資源配置作用的需求性就越強,從而就越有放松預算控制功能的可能性。然而佟成生、潘飛和吳?。?011)運用權變理論指出企業應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外部經營環境與組織內部情況,來選擇發揮最合適的預算職能,這樣才有利于使預算管理效用最大化。
預算編制起點的選擇會影響預算實施效果。于增彪、粱文濤(2002)論述了以生產和銷售為起點的預算編制方法所適用的條件,并闡述了兩權分離的公司預算編制的起點應該是每股收益或利潤。王鵬、宋侃、干勝道(2013)認為企業在制定預算時,應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確定不同的預算目標,從而依據不同的目標確定預算編制的起點。
2.實務方面。隨著預算管理在我國企業實踐中被廣泛地應用,實務中的困惑越來越多,韋德洪(2004)對廣西境內的企業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反映了企業全面預算管理應用情況。馮巧根(2005)在對傳統預算管理分析基礎上,探討了超越預算對企業預算管理實務的影響。大型集團公司隨著規模的擴大,更重視組織結構建設和內部管理,馬燕(2012)闡述了針對集團公司內部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實施,以提高集團公司精細化管理水平及資源使用效率。
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影響了企業的生存環境、經營理念和管理方式。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在企業中被廣泛地應用。許本強(2009)在分析了ERP能改善傳統全面預算管理的不足基礎上,對二者的結合做了可行性研究,并進一步介紹了ERP系統下實施全面預算管理的優勢。劉暢(2011)從企業缺乏全面預算管理系統導致的困擾入手,對ERP和全面預算管理系統融合的基礎及帶來的優勢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當前我國有建立基于ERP系統的全面預算管理系統的必要性。艾文國,李紅光,楊永莉(2012)基于內部會計控制的原理,以核心制造業的內部會計控制為研究對象,提出了基于ERP和全面預算管理內部會計控制的三個層面方法。
三、總結
目前國外關于全面預算管理理論的研究比較成熟和完善,而預算管理引入我國后,需與我國企業的實際情況相適應,我國很多學者在這方面研究付出了大量的辛勤汗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關于我國全面預算管理在不同規模企業之間的具體實踐,特別是結合ERP系統方面,還需要學者們做更加深入科學的研究。
(作者單位:河南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