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一、情境再現
毫不夸張地說,《第二次工業革命》是令人發憷的一課。內容多,又有“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壟斷”等諸多難點,壓力與挑戰可想而知。頭回上課,筆者選擇以講授法為主,學生們主動性差。背景、內容、影響、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等全部教學目標在一節課內完成。從教學內容的安排來看,可謂重點、難點一個不落。但筆者明顯感覺課堂效果一般,學生的表情幾乎在冷漠的邊緣。
課后,筆者深刻反思,覺得走入了這樣的誤區:讓教材、考綱拴住了手腳。一言堂的灌輸模式誰會喜歡?
有鑒于此,第二次授課時,筆者決定采取師生互動教學模式探索本課教學,摒棄單向灌輸的傳統教學模式。
二、問題解決
本單元學習的內容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筆者就此導入,打出首張幻燈片并提問:此材料反映出當今世界經濟的什么特點?
韓國彭蒂亞克-萊曼牌汽車由德國設計,加速器產自美國、加拿大,輪胎、金屬油漆產自荷蘭,燈管、汽缸頭產自意大利,車身薄板產自日本,無線電設備產自新加坡,發動機產自澳大利亞,電氣設備產自韓國,由韓國組裝。
學生由材料不難看出當今世界經濟已然形成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那么全球經濟一體化是從哪一歷史時期開始的呢?有哪些事件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這些問題遠不如哥倫布、黑奴貿易、珍妮機乃至西門子等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于是,筆者就拿直觀感性的人和事來勾連其背后的歷史意義。比如:“你們只知道西門子洗衣機,你們知道西門子先生嗎?”事實上,筆者先引《房龍地理》發問,然后以對“殖民”的不同詮釋來引發思考。“殖民”以房龍的視角來看,似乎不單具有貶義:白種人給巴拿馬帶來了枷鎖,但是也帶來了傷寒疫苗。18歲就死于猩紅熱,與50歲時被殖民者剝削,哪一種的幸福感更強呢?
……
這種討論既有利于增加趣味,又能讓思考走向深入,并且可以類比使用。譬如講授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可以延伸至列強侵華史,然后倒過來層層剝出主題。重視反面立意的價值 ——列強侵略的進步意義是什么?這種表述當然欠妥,不過小噱頭也很有用,可立即自我修正為“在客觀上有什么積極意義?”期待答案是傳播文明、促進科技發展乃至政治制度變革等。
接下來筆者希望學生了解:與工業革命相比,哪些條件促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對比兩次工業革命的政治前提、市場、資金、勞動力、科技……很顯然,這些關鍵詞依然是枯燥的!而枯燥肯定會影響課堂效果。要知道,現在的學生是傳播學上的“受眾”,不再是過去作為宣傳對象的“群眾”,不講求傳播的藝術和技巧,不給傳播內容裹上喜聞樂見的“糖衣”,傳播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上,必須顧及類似報紙的“可讀性”和“可聽性”。因此筆者援例把每一條都改造成一個個具象的案例,這樣就把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變為探究思考的過程。
筆者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兩次工業革命的直接推動力分別是“市場”和“科技”。“科技”本身已具有趣味性,但還是要用類似“益智游戲”的辦法強化印象:“假設讓你籌辦一屆世博會來展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你會設置哪幾個展廳?展示什么產品?”用這種方法處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內容,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筆者期望學生從書本上找出電力、交通、電訊、化工、傳統等部門,并分別把相應的發明擺進不同的主題展廳——這不難做到。為了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筆者虛擬了一個場景并提問: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下面的敘述哪些是可以做到的?哪些是當時無法實現的?
1911年某天,英國曼徹斯特商人查爾斯,要取道法國赴美國洽談生意。他打電話給美國的朋友預約好到達的時間,然后穿上時髦的滌綸面料做的衣服,坐電車到碼頭乘汽船渡過英吉利海峽到達法國。當他達到法國時已近日暮,看到大街上燈火通明。第二天,他便搭乘飛機匆匆趕往美國華盛頓,到達機場時,他多年的朋友威廉熱情地從一輛汽車中迎了出來,把他接到家中,吃過晚餐后,威廉熱情地邀請查爾斯去看電影。閑聊中,查爾斯告訴威廉,他這次洽談的是一筆塑料制品、化肥及電腦配件生意。如果談成就馬上給自己的合伙人發短信報喜,并準備用遠洋輪船將貨物運回曼徹斯特。
請相信,沒有學生會較真兒,反駁說這個資料不是“歷史事實”。他們會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心情愉快地跟老師一起玩“歷史游戲”。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背景、內容愉快解決。
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也是歷史教學的使命。“發明”是本節的關鍵詞,引用愛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會導致學生的審美疲勞,但變換一種表達,甚至變換一下表達的口氣,就會收到特殊的效果。筆者引導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偉大發明的誕生,需要哪些因素?引領學生從三個路徑進入:當時的社會環境、人類文化的積累、發明家的不懈努力。
截至目前,學生已經進入了互動情境。主動思考,主動歸納,乃至主動檢測,熱情被完全調動起來。在這種氛圍中“啃骨頭”(難點),顯然就不會影響“學習快感”,而且能提高效率。
由于時間較緊,兩次工業革命的異同點,以及兩次工業革命的啟示,只能留給學生課后思考了——假如我們能在課堂抓住學生,就應對他們的課后學習抱有信心。換句話說,學生如果沒有課后的主動努力,那只能說明課堂教學的失敗。
三、結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永久動機。聰明的老師,應該改變自己的角色,引導、激勵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質疑和創新。
互動,并不是指老師將陳述句變成設問句,而是讓學生從單純的信息接受者,變為既是接受者又是傳播者,取消講臺的絕對權威,讓師生形成真正的意見交流。
教師必須了解自己的學生,知道他們的興趣愛好、價值取向、審美特征乃至視聽習慣。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懂得用什么樣的形式包裝內容,才能有效地擊中他們的心理“麻筋”。同樣道理,用學究味的語言去介紹歷史事件的背景、內容、影響,只能讓學生昏昏欲睡。
陶行知先生早在其《教學合一》里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就是說,只有學生“學”起來,教師的“教”才更有價值。師生關系中,“引導者”的角色,有時候甚至不如“推動者”。換句話說,只有當學生“需要”老師的時候,后者才能將自己的作用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方明編.《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