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軍
新聞語言是新聞寫作的細胞,離開了這個細胞,再生動的素材,再豐富的感情,也無從流露。高深的思想和精辟的語言是互為表里、相得益彰、互相烘托的。沒有簡潔明快的優美的語言表達,縱然有高深的思想也往往難以寫出精彩的新聞報道來。要把新聞寫好,固然有思想內容、新聞時效等各種因素,而運用好語言也是重要的條件之一。所以,要錘煉新聞語言,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準確
著名語言學家王力說過,文章有三性:準確性、鮮明性、生動性。準確是基礎,準確就是在新聞寫作中用恰當的語言確切地表現新聞事實,如對新聞事實的狀況、性質、程度、時間、空間的表達要具體,確實與本來面目相符,不能模棱兩可。在1988年12月12日發表的題為《全國藥品銷售額突破百億元》中,導語這樣寫道:“到今年10月,全國藥品銷售額已達102億元,估計全年可達115億元。”在這里面就用了“估計”一詞,在程度的表達上是不確定的。新聞語言要準確,做到無懈可擊,特別是表述方針、政策或比較敏感的問題,用語更要準確,避免產生副作用。
二、簡潔明快
簡潔明快,是新聞語言的一大特色,也是對一切新聞報道的共同要求。高爾基說過:“要寫得簡練,緊湊,寫最主要的東西,而且要寫得像釘子釘進木頭那樣,一切都鉆入讀者心中。”簡潔明快的風格在國內新聞報道中范例也有許多,如《美國對伊拉克開戰》新華社巴格達3月20日電新華社獲悉,美軍開始空襲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遭到若干枚火箭的襲擊。這是21世紀初最重大的國際事件之一。新華社最先向全世界播發了戰爭爆發的消息,第一條快訊時效超過了美聯社、路透社、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和世界所有媒體,為新華社贏得了榮譽,引起國際新聞界轟動。
語言簡潔不是簡陋,它不僅指用字少,而且要做到不干巴,含義多,容量大,言簡而意賅。那么怎么做到新聞語言簡煉的要求呢?
(1)高度概括。新聞要簡潔,需要用簡潔的語言來表達,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善于高度概括。概括是新聞寫作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概括要簡潔閃確,恰如其分,就必須選擇精當的新聞用語加以表述。1963年11月23日,美國發生了總統肯尼迪遇刺身亡的重大事件,路透社在6分鐘之內只用96個字便發出了消息:急電:肯尼迪總統今天在這里遭到刺客槍擊身死。總統夫人同乘一輛車子,刺客發三彈,命中總統頭部。總統被緊急送入醫院,并經輸血,但不久身死,官方消息說,總統下午一時逝世,副總統約翰遜將繼任總統。這一既快又短的新聞,之所以能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是與記者快速而又認真地分析當時的各種各樣情況并作出精辟的高度概括密不可分的。(2)剔除枝蔓,保留主干。有人說寫新聞要抓主題,要牛黃,而不是全牛。“刪繁就簡三秋樹。”這是鄭板橋關于寫文章的一句詩。意思是作文不能主次不分,枝蔓蕪雜,而應刪繁就簡,像“三秋樹”那樣主干突出,洗煉精當。新聞寫作也是一樣,要突出表達新聞主題,就必須表達好那些最典型、最重要的新聞事實。將那些可有可無的,與主題無關的材料剔除,刪去那些可有可無的詞、句、段。(3)學習名家、古人,字斟名酌。魯迅先生文風是值得學習的。他在小說《離婚》中描寫兩個“老女人”坐在船艙里評論愛姑時,只用“互視、努嘴、點頭”6個字,便活靈活現地把兩個“老女人”觀察、議論愛姑時的動作、心理表達出來。
三、通俗明了
因為新聞的受眾很廣泛,受眾的文化程度高低不一,所以新聞語言要通俗化。新聞語言通俗化,是吸引受眾的基礎。我國目前新聞語言存在不少毛病,歸根結底就是不太通俗。只有注意做到以下幾點就可確保新聞作品的語言通俗。(1)不用生僻字詞;(2)不用公文語言;(3)慎用古漢語;(4)選用熟語;(5)多用修辭。新聞語言的“通俗”是新聞傳播媒介本身所要求的,新聞要傳播出去,就必須讓人看得懂,聽得懂,否則就是無效傳播。
四、新鮮活潑生動
新聞語言是新聞報道的物質外殼,它是“通過新聞媒介,向人們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傳播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時所使用的語言”。俗話說,三月茵沉,四月蒿,五月割來當柴燒。就是說新聞事件越鮮越好,越新越有價值,新鮮是新聞的生命。人們認為新聞是新聞報道的一個基本要素,而活潑語言應歸屬于散文、小說、戲劇,寫新聞報道、寫文章不需要活潑語言。筆者以為新聞報道或文章都是以現實為基礎的,而現實本身就是千姿百態,豐富生動的,新聞語言當然也應該新鮮活潑。只有新鮮活潑的語言才能使新聞生動、形象,受眾才能歡迎。新聞報道的事實是豐富多彩的、新鮮的,除了要求它的語言要新,還要生動感人。新聞的報道的成敗取決于語言。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總之只有準確具體、簡潔、通俗、新鮮、活潑的新聞語言才能適應新聞寫作中游刃有余,寫出新聞佳品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