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瀟瀟
(蘇州科技學院基建處,江蘇蘇州215009)
在一定區域內,以多個大中城市為核心,城市之間聯系密切,城市化水平較高且連續分布的地區稱為城鎮密集區[1]。城市作為這一區域的節點,承擔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主要功能。而城市之間的農業地區除了生產和景觀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作為城鎮密集區的“基質”來保證生態系統和生態功能的良性運行,維護整個區域系統的健康。農業景觀布局合理性的評價是為了在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三化”發展中和城鄉空間特質的保育中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存在地域的差異性、發展程度的不同,指標集成中各項衡量指標、標準不盡相同,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會存在不相同的子目標,但實現構建健康城鄉空間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2]。評價體系研究從城鄉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入手并確定景觀的格局結構,以優化農業景觀的功能為出發點和歸宿點,提出基于培育健康城鄉空間的農業景觀重要評價指標及其指數,為下位規劃建設的合理有序進行提供指導意見;同時評價結果反饋于上位規劃,為新一輪城鄉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制定提供研究基礎和借鑒依據。
“白色”的理念來自于控制論中的白色系統理論。按國際慣例,信息多少以顏色深淺來表示,白色即代表信息充足與確定,因此白色系統指研究者不僅知道該系統的輸入-輸出關系,且知道實現這種關系的結構與過程。因此,這里所講的農業“白色景觀”是指在景觀性質上確定的、至少在未來一定時間內不會變動的農業景觀,主要受農業、農村現代化以及生態服務一體化的影響,是城鄉發展一體化中的隱性影響因子[3]。一般由城鄉總體規劃、村鎮體系規劃等確定,包括受嚴格保護的基本農田、重要的江河湖泊等水域濕地、自然半自然山體、旅游風景區、歷史文化名村等,這類景觀基本不會在景觀類別之間進行變動,而在景觀亞類之間會有小的更改,如農業生產景觀中的水田景觀變成旱地景觀、農業生產服務設施的聚居景觀變成鄉村工業景觀等等,諸如此類在景觀類內部、景觀亞類間的改變[4]。
在農業景觀內部,除已經確定的“白色景觀”以外,還存在著大量處于變動狀態的景觀用地,我們稱之為農業“灰色景觀”,是受城鎮化、工業化等影響最為直接的地帶,對于這類景觀處理的好壞關系著城鄉健康空間營造的成敗。
1.2.1 處于景觀嬗變前沿陣地的灰色景觀
灰色景觀是指在城鄉發展一體化,尤其是城鎮化、工業化等城鎮向農業景觀地區主導推進的過程中產生的農業景觀退一進二進三地帶,即城鄉景觀之間的嬗變,或農業景觀類別之間的變動,農業灰色景觀的確定主要依據城鄉總體規劃等法定規劃。
1.2.2 城鄉景觀之間的“灰色景觀”
城鎮景觀與農業景觀之間的灰色景觀主要位于城鄉結合部,即城鄉景觀邊界地帶,是因城鄉建設的需求而發生景觀屬性改變的區域。考慮到當前城鎮化、工業化、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農業景觀向城鎮景觀嬗變是單向性的運作,因此,該灰色景觀的選取首要考慮因素就是景觀所處區位條件,城鎮發展方向等符合城鎮發展的條件,其次是從農業景觀自身屬性出發,選擇較合適的主動性“灰色景觀”進行屬性更替,以實現更高土地利用價值,而盡量避免生態景觀等的被動性景觀轉變。
1.2.3 農業景觀內部的“灰色景觀”
在農業景觀內部,根據人類對農業影響程度由強到弱的等級劃分,依次是農業服務設施景觀>農業旅游休閑景觀>農業生產景觀>其他農業景觀>農業生態景觀。因此,景觀變動最大的驅動力是人為因素,而驅動景觀嬗變的影響因素有以下幾類:首先,是政策性的推動,如在“三集中”的帶動下,傳統的聚居景觀開始逐步瓦解,這些變動所留下的建設用地向農業旅游休閑設施景觀、農業生產景觀、其他農業景觀等轉變[5]。其次是市場經濟的引導,一方面,糧食種植比重下降,漁業等經濟附加值較高的農業景觀增加明顯;另一方面,以城鄉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觀日益壯大并趨向成熟,并成為都市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6]。
都市圈農業景觀健康合理度評價是在城鄉發展一體化背景下,基于農業景觀的生產功能、宜居宜業功能、美學價值、生態服務等功能,以國內國際相關標準為參照,指出農業景觀在一體化發展影響下所存在的問題,并對城鎮化推進、農業景觀布局、農業景觀再開發等適應性調整做出相應的指導[7]。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都市圈農業景觀的合理度評價體系涉及農業的生產景觀、生態景觀、服務設施景觀、旅游休閑景觀等內容、涵蓋多種性質的建設與非建設用地,因而構建農業景觀的合理度評價覆蓋面廣,能夠綜合反映城鄉發展一體化下農業景觀的主要功能價值和發展水平。
我國地域遼闊,農業景觀復雜多樣,農業景觀合理度評價體系是實現普適性與針對性的結合。同時隨著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推進,城鄉差距也日趨消失,新的問題會呈現出來,因此農業景觀合理度的評價需要適應時代的需求,根據現實情況適時剔除與補充,使其能夠準確反映農業景觀的客觀實際。
農業景觀的合理度評價其目的在于應用,實現對非建設用地規劃的指導,因此對農業景觀合理度的評價指標選取,需要從景觀地域的實際情況出發才能做到評價的針對性與應用性。
在城鄉發展一體化過程中都市圈農業景觀的特征、城鄉健康空間構建等目標指引下,以農業景觀對農業景觀生產功能、生態服務功能、安居樂業功能和文化美學價值4方面為系統分析的基礎,根據城鎮化發展程度評價指標、生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城鄉發展一體化評價指標等10多種指標進行頻度統計,選擇使用頻率較高的指標,并根據農業景觀健康合理度進行刪選整理,分別選取了農作物生產能力、生態系統生產等13大因子,46個評價指標[8](表1)。
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評價者將決策問題按總目標、各層子目標、評價準則直至具體的方案按順序分解為不同的層次結構,然后構建求解判斷矩陣,將各要素列入判斷矩陣,并將同一層次中的各個要素進行簡單的兩兩比較,利用某種能對事物做出優越程度區別的相對度量作為評價事物度指標,這個相對度量就稱之為權重[9]。相對度量越高,則表示權重越大;相對度量越低,則權重越小。這樣就可以為選擇最優方案提供依據。
為了增加調查結果的客觀性與科學性,分別對從事城鄉規劃學及其相關專業的專家、學者,以及村鎮管理和建設領域的政府官員和村民代表進行調查。借助參與人員的知識、職業構成差異的特點,增強評判結果的真實性。因此判斷矩陣的構建是基于上述人員的打分后,利用相關軟件計算出各因素相對重要性程度,取其平均值,并根據各指標平均值的相對大小兩兩比較得出矩陣。

表1 農業景觀合理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AHP方法是在對指標的相對重要程度確定時,引入九分位的相對重要性比例標度,是以橫向指標aj與縱向各列指標ai進行相對重要程度的兩兩比較,橫向分為極重要、很重要、重要、略重要、相等、略不重要、不重要、很不重要、極不重要等九項,豎向為aj與ai相比aj的評價值來構成判斷矩陣。以因子項a為例,若a12=3,則說明指標a1比a2略重要,且有a21=1/3,即a12=1/a21(表2)。

表2 判斷矩陣a表達方式
3.4.1 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
將有關各因素按不同屬性自上而下分解成若干層次,同一層的多個因素從屬于上一層的因素集,其中某個因素同時又支配著下一層次的多個因素。最上層為目標層,最下層通常為具體指標層,中間可有一個或幾個層次,通常為結構層或系統層(表3)。為各層次各因子編碼,整個體系分成總目標層、系統層A、因子層B和指標層C等4個層次,可根據需要增加層級數。
3.4.2 層次單排序權重計算及其一致性檢驗
根據所獲得的判斷矩陣,用層次單排序方法進行計算,即計算上一層中某要素與本層中有從屬關系的所有因子權重的過程,計算步驟為:
①將判斷矩陣按列正規化,求aij平均值:

②將每列經正規化后按行相加,計算如下:


表3 農業景觀合理度評價體系的指標編碼

④最后得到特征向量即權重值:

層次分析法是將決策者定性的思維過程以量化,但考慮到評價體系的復雜性以及決策人員的片面性與多樣性,需要對每一個矩陣進行一致性的檢驗以體現評價的準確性。主要方法是通過一致性指標、隨機一致性指標和一致性比率進行檢驗,并得出其與一致性矩陣之間的差異程度。若檢驗通過,特征向量即為該指標權重,若不通過,則需重新構造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的步驟為:
①計算判斷矩陣對應于最大特征值λmax的特征向量,即權重值:

式中:λmax為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根;n為層次子系統的指標個數;A為判斷矩陣;W為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AW為判斷矩陣A與特征向量W相乘得到向量的第i個元素。
其中RI為平均隨即一致性指標,當CR≤0.10時,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否則應予以進行一定的等差數列調整。
3.4.3 計算層次總排序權重及其一致性檢驗
利用同一層次中所有層次單排序的結果以及上層次所有元素的權重,來計算針對總目標而言本層次所有因素權重值的過程,稱為層次總排序。
由于評價指標體系中評價指標過多,以及不同知識結構的參評人員對指標的評價結果并不唯一,需對評價指標體系的總排序也進行一致性檢驗。方法與層次單排序一致性檢驗類似。層次總排序的一致性檢驗過程是從最高到最低逐層進行的,計算層次總排序隨機一致性比率的公式為:

式中:W為上一層次總排序權重,CI為下一層次對上一層次某因素單排序的一致性指標,RI為下一層次對上一層次某因素單排序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
層次總排序一致性檢驗分兩個主要步驟:先將總目標層與中間層進行一致性檢驗,再將總目標層與指標層進行一致性檢驗。當隨機一致性比率CR≤0.10時,可判定層次總排序具滿意一致性,否則需重新調查來構建判斷矩陣(表4)。

表4 都市圈農業景觀四大功能綜合評價
農業景觀評價標準體系包括灰色農業景觀的綜合指標體系和白色農業景觀的單項指標集合。前者是從城鄉發展一體化高度、都市圈地區的廣度等綜合考慮灰色農業景觀的評價,通過評判進行農業灰色景觀主動型與被動型的鑒別,并為農業景觀的重新構建提出針對性指導意見;后者主要針對確定的白色景觀、景觀類之間不變動,景觀類內部改變,進行評價并做出相應的提升措施,保障農業景觀資源的合理利用、景觀功能效益的最大發揮。
4.1.1 灰色農業景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在綜合評判農業景觀生產、生態服務、安居樂業和美學價值的功能基礎上,根據都市圈的地域特點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時代要求,綜合確定各個系統層的權重,因子層和指標層的權重與單項評價指標集合中的權重一致,考慮到農業景觀系統的龐大性,指標也相應地具備一定的綜合性,因此可選擇多個參照指標值進行綜合確定所選擇的農業景觀評價指標,并最終由專家學者綜合平衡確定(表5)。
該指標體系的構建目的在于判斷農業灰色景觀的主動型與被動型[10],當最終的評價值處于不合理狀態時,這類灰色景觀屬于主動型,亟需做出相應的改變,反之則為被動型灰色景觀,處于較為合理的狀態,只需適當改善即能發揮更大作用。
4.1.2 白色農業景觀單項評價指標集合
景觀評價的單項指標集合是從各個農業景觀類的主體功能出發,分別確定生產功能、生態服務功能、安居樂業功能、美學價值的權重。合理度評價單項指標集合只在系統層與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有差異,其他如因子層和單項指標層均與上述評價體系

表5 灰色農業景觀合理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
單項農業評價指標集合主要針對白色景觀的合理度評價,其最終目的是通過景觀的評價,指出在景觀類別不改動的前提下,景觀的哪些功能需要進一步增強以適應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要求,為農業景觀的調整提供指導意見。
我國農業景觀長期處于緩慢演變階段,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引發景觀格局變化的提速,生物棲息地多樣性降低,景觀美學價值破壞,生態服務功能下降等,而城鎮化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速,農業現代化需求激化又促使農業景觀尤其是都市圈地區景觀功能強化,不僅要求其強化傳統農業景觀的物質、美學、生態等功能,且增加了為城鎮提供建設用地和都市休閑場所的服務功能。因此針對農業景觀變動極為頻繁的階段,提出一種基于合理度的評價體系,對景觀的變動進行合理評判,為地區都市圈農業景觀的整合與重構提供指導意見[11]。
4.2.1 兩規合一,景觀格局確立
選擇確定需要進行評價的都市圈農業景觀地區,并綜合考慮執行中的城鄉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整理得出地區的發展空間格局,包括城鎮拓展方向、城鄉發展結構、土地利用布局等內容,以確定農業的灰色景觀與白色景觀空間分布、以及“兩規”對這些景觀的功能定位,為下一步農業景觀合理度的評價鋪平道路。
4.2.2 功能評價,景觀價值發揮
從選定區域的農業景觀各類型特質屬性出發,并結合城鄉發展一體化對新時期農業景觀的要求,分析景觀功能要素,實行農業景觀合理度的評價,包括灰色農業景觀合理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白色農業景觀合理度單項評價指標集合。
對于灰色農業景觀合理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步驟為:確定農業灰色景觀的區域;根據評價指標收集相關數據;進行景觀評價指標集合的評判,得出合理度評價值;根據評價值得出主動灰色景觀和被動灰色景觀。
對于白色農業景觀合理度單項評價指標集合,步驟為:確定農業白色景觀的景觀類型;根據評價指標收集相關數據;進行景觀評價指標集合的評判,得出合理度的評價結果。
對于灰色農業景觀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主要以應用于因發展建設的需要而處于嬗變地帶的灰色景觀,通過相應的評價流程得出最終評價值,再參照農業景觀合理度評價標準的5個等級(很合理、合理、基本合理、不合理、很不合理)進行比較評判,并以基本合理為界,即評價值低于70分,定位為主動型灰色景觀,反之為被動型灰色景觀[12]。這2種景觀尤其是對于被動型灰色景觀,對于評價體系中出現的評價值較高的系統層/因子層/單項指標層為予以重點考慮,提出總體規劃下位規劃建設—城鎮詳細規劃、農業專項規劃等—的合理化建設途徑,應總體規劃的修編或新一輪總體規劃編制提供研究基礎和實施依據。
對于白色農業景觀單項評價指標集合,主要用于規劃所確定的基本不變的農業景觀地帶,通過相應的評價流程得出最終評價值,參照農業景觀合理度評價標準進行比較評判,并以基本合理(70分)為界,低于該標準的景觀需要采取一定的改進,尤其要從評價體系中不理想的短板指標入手,通過下位規劃建設的調整與彌補,以期實現資源優勢最大化的發揮。
面對城鎮密集區農業景觀龐大的體系,嘗試提出一個涵蓋面廣、有實際應用價值的評價體系及其相應的指標,本身具備一定的難度。因此,在評價體系的構建和指標的選取上還需要后續研究的補充和深化。此外,指標的判斷主要根據專家意見來決定,目前還沒有確切參照的標準和數據,這既是研究的不足之處,也是下一步深化和細化評價指標,建立更詳細、合理、全面的指標評價體系的開端。
[1]黃耀志.蘇州市土地承載力分析及提升對策[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11(4):14-17.
[2]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0-2001年世界資源報告:2000-2001人與生態系統-正在破碎的生命之網》[M].王青,譯.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2.
[3]武智勇,王愛玲,文化.北京市發展低碳農業的思考[J].吉林農業,2010(6):1-3.
[4]蔡邦成,溫林泉,陸根法.生態補償機制建立的理論思考[J].生態經濟,2005(1):47-50.
[5]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都市農業經濟研究中心.中國都市農業發展報告[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174-176.
[6]張孝衛.退耕還林對農業產業化的影響及對策[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161-164.
[7]仇保興.緊湊度和多樣性: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J].城市規劃,2006(11):18-24.
[8]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景觀生態學(第2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60-61.
[9]霍斯特·西伯特.環境經濟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10]Spooner PG,Lunt ID,Okabe A,et al.Spatial analysis of roadside Acacia populations on a road network using the network K-function[J].Landscape Ecology,2004,19:491-499.
[11]董克科.蘇州工業園區清理閑置土地[DB/OL].http://news.xinmin.cn/domestic/shizheng/2008/09/11/1342929.html.
[12]Yahner R H.Smallmammals in farmstead shelterbelt:habitat correlates of seasonal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structure[J].Journal ofWildlife Management,1983,47: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