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斯民ZHANG Si-min
(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團委,十堰 442000)
(Youth League Committee of Yunyang Teachers'College,Shiyan 442000,China)
當下以微博、微信、微電影、微小說等為代表的,以網絡為基礎,依托各類移動便攜終端的傳播模式,熱鬧非凡,受人追捧,宣告了人類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微時代。它的到來,深刻改變了人們生存、生活和交往的方式。“微時代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術語,而是一個蘊涵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種復雜語義的時代命題。”[1]微時代以其傳播的流動性、信息的迷你性、溝通的互動性、交流的開放性等特征,迅速成為青年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學習、娛樂、交際和價值觀念。作為高校共青團組織,承擔著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基本職能,必須應對微時代對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挑戰,抓住傳播模式變革的全新機遇,探索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新方式。
微時代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信息來源,對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娛樂等方面產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由于青年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征和環境優勢,使青年大學生更容易成為微時代的敏感群體,對掌握全新信息傳播方式有便捷的渠道、標桿的示范效應和巨大的擴散效應。因此,當前高校共青團工作面臨青年生存成長環境的流變,對團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新問題和挑戰。
1.1 思想教育去中心化,權威被解構。微時代的信息傳播是一種“時間無屏障”、“空間無屏障”、“資訊無屏障”狀態。每個人既是信息的發出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由于這種特殊的交互性,消解和改變了青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優勢地位,思想的權威逐步失去,“去中心化”、“去權威化”、“個體多元化”等大行其道。在微時代背景下,青年大學生完全可以繞過傳統的權威性的教育主體,自由接收來自各方面的消息。一些不同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價值觀廣泛流行,對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的青年大學生來說,還不能對大量的網絡信息進行有效辨別,容易受到這些不同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的效應,從而導致青年大學生“因盲目追隨而出現價值偏離及告別崇拜、躲避崇高和拒斥榜樣等失范行為”。[2]
1.2 思想引領的環境更加復雜。對青年大學生開展思想引領是高校共青團的主要責任。在信息渠道不發達的情況下,特別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微時代出現之前,青年學生接受信息主要靠傳統媒介,思想教育的主體可以對信息的內容進行過濾,主動權掌握在思想教育者手中。在微時代背景下,青年學生受教育的空間空間廣泛、自由,各種聲音網上網校到處流傳。微博作為私人空間和公共輿論平臺的界限漸趨模糊。“當信息發布者和信息內容本身具有高社會關注度時,微博成為社會輿論的公共平臺”。[1]其本身具有的快捷性和即時性的傳播特點,極易產生強大的輿論事件和關注焦點,當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對這些信息進行加工、價值植入時,許多青年大學生往往在未確認信息的真實性之前就參與了傳播,這對青年大學生群體造成十分消極的影響,從而消解和抵消主流價值文化。同時,微時代背景下社會心理環境進一步變得復雜,人們的“自我意識進一步凸顯”、“交往的需求進一步強化”、“社會行動潛藏的心理能量進一步釋放”[1],這些都是高校共青團開展青年思想引領面臨的一大挑戰。
1.3 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渠道面臨挑戰。傳統的青年大學生的活動模式是由團組織統一號召、發動和安排,活動的形式主要通過黨團課教育、班團會、典型引路、講座、報告會等,共青團開展工作的權威性強、可控性、強主導性強,效果較好。在微時代背景下,信息的傳播途徑、方式更加便捷,青年大學生自主意識越來越強,自由選擇的余地越來越大,參與社會的方式增多,社會動員的因素也變多,青年大學生會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價值判斷進行選擇,傳統的我說你聽、我叫你做的動員方式大打折扣,出現你說你的,我玩我的,大家各玩各的情況,組織動員和覆蓋青年的效果大大降低。
2.1 思想引領的新載體。過去,團的工作呈現的方式在團的工作主體與青年之間是一種被動的、單一的模式。微時代情景下,團的工作的形態從平面化走向立體化,由靜態變為動態,從現實走向網絡。基于3G網絡以及相應通信技術的移動終端的傳媒載體,以微博為主要形式的網絡載體,以微電影為代表的多媒體載體,以薇公益為主要形式的活動載體,使高校團的工作生動活潑,青年大學生的參與度高,調動了青年大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從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能夠滲透到青年大學生的內心,通過內化的方式實現青年大學生思想質的轉化和飛躍。
2.2 思想資源的新渠道。微時代各種信息傳媒層出不窮,爆炸性的信息量,使高校團組織的思想教育內容豐富而全面,具有更多的客觀性和可選擇性。微時代能夠第一時間把信息資源傳到青年大學生群體中。一些青春正能量的信息的青年大學生在瀏覽、評論、轉發、分享的同時,受到了“潤物細無聲”般的教育。青年大學生群體可以自行選擇各種有益的信息,完全不必通過教育者獲得,思想教育可以時時處處,青年大學生可以自我教育、自我提升,這大大提高了團的工作的效率,也擴大了團的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2.3 組織動員的新形式。微時代出現之后,多媒體的融合,“矩陣式信息裂變傳播”模式使信息數量以幾何倍數的方式迅速攀升,既能一對一的溝通,也能一對多的交流,這大大豐富了共青團組織動員的形式和方法,增強了組織動員的效果。碎片化的信息和零散的時間,深刻改變了團組織動員青年的形態。在微博上,當共青團組織發布的信息內容本身具有高社會關注度時,微博就會成為一個聚攏人群的平臺,并以此形成微博圈。在微信上,基于熟人的關系的朋友圈,每一次的轉發、參與、分享都是一次動員的過程。在微電影中,一幅精美的畫面,一句感人的言語,都能起到影響青年、調動青年的作用。
3.1 提高媒介素養。微時代已經成為高校共青團日常工作中須臾不可分離的有機組成部分。良好的媒介素養是團干部利用微時代開展工作的能力要求。“媒介素養是指人們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認知解讀和批評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展所用的能力。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指人們對媒介的認識、批判和利用方面的素養”。[3]目前,團干部和團員青年對微時代的各類媒介有所認識,但是使用的能力不強,媒介意識不強,應用效果不強。提高媒介素養首先要轉變觀念。觀念更新是微時代高校共青團工作創新的先導。高校共青團組織都應該樹立應用微時代的正確理念,提高應用微時代的自覺意識,積極應用微時代改進自身工作。其次,加強對團干部媒介能力的培養,團干部要熟練應用微博、微信等各類常用信息媒介的操作。組織團干部開展媒介理論學習、進行各類媒介素養的研究,提升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成為專門媒介素養培養機構,對團干的媒介素養培訓進行統一規劃;整合社會力量,出臺相關法規政策,引導媒介素養,共同推動團組織和團干部媒介素養的提升。再次,加強對團員青年媒介能力的培養,開展講座、知識培訓、知識分享等活動,提高團員青年分析辨別各類信息的能力,讓青年大學生掌握媒介生存的策略。最后,提高團組織信息加工處理的能力,為青年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優秀產品。微時代是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作為團組織必須熟悉青年大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及時進行有關話題的策劃、引導工作,創新思想引領的內容體系,為青年大學生提供主流價值的議題和素材,增強共青團的吸引力。
3.2 培養意見領袖。“意見領袖是指在信息傳遞和人際互動過程中少數具有影響力、活動力,既非選舉產生又無名號的人。”[4]微時代背景下,傳統思想教育者的信息傳播主動權和話語權被消解,意味著高校共青團組織必須主動適應微時代的變化,牢牢掌握主流文化傳播的輿論場。一方面要在現有的團干隊伍中,通過專門的培訓和專題學習,構建一支具有不同專業背景和生活經歷的網絡團干隊伍,積極發言,成為微時代中具有感召力的領軍人物和意見領袖,通過與青年大學生的良性互動,及時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輿論;一方面重視青年學生意見領袖的培養,并“積極爭取有意見領袖的微用戶,或者‘預埋’一批有號召力、有強大輿論影響力的‘種子用戶’的微博主”[5]用學生的事跡、榜樣、語言引導學生,增強高校共青團工作的有效性。
3.3 構建多個平臺。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微時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團組織應該把握多元化溝通交流需求,認識微時代、接受微時代、學會利用微時代進行團的工作。團中央在2012年出臺了在全團廣泛使用微博的意見,經過二年多的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要在此基礎上,完成班級團支部微博建設,消除空白點,形成微博體系。要加強團屬微博的品牌建設,抓住青年學生開學、五四青年節、畢業季等關鍵時段,設計活動,吸引青年學生。要開通高校團組織的微信平臺,通過微信的推送功能,實現朋友圈的集聚,增強團組織的吸引力和活力。要建設一支熟練運用微博、微信的團干骨干隊伍,隨時與青年學生進行信息互動,做出正確輿論引導,占領好微陣地。要組織拍攝具有重要教育意義、貼切學生的微電影,發掘青年學生小情緒,與青年學生情感共振、價值共鳴。要精心設計微公益活動,網上和網下統籌結合,動員更多青年學生參與到志愿者活動中來,通過志愿活動受教育、長知識。通過以上“四微一體”的平臺建設,增強高校共青團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
3.4 調整組織建構。微時代使高校共青團組織由層級化的組織向扁平化、網狀化、全覆蓋、多聯系的組織轉變,在工作方式上向快節奏、動態化和即時響應轉變。在組織形態上,既要重視班團支部的建設,也要發揮微博圈、朋友圈的粘性、聚合,探索多種建團的模式,強化對青年自組織的影響。在微時代的利用上,要統籌出發,既要抓住微博、微信,也要重視手機報、QQ等工具。在活動方式上,與微時代的活動接軌,注重活動設計的開放性,增加與青年學生面對面的互動。在組織的效率上,注重組織層級間的扁平化,提高組織的反應速度。從而達到全面提升高校團組織活力的目的。
[1]、[3]、[4]楊威.“微時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2]陳燕紅.“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從福建部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談起[J].中國德育,2012(12).
[5]李軍林等.信息時代的媒介素養[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6]王學儉等.新媒體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葛超.微博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調查與應對[J].思想教育研究,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