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亮+閆安
摘要: 中部地區在承接產業的過程中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如產業配套能力欠缺、現代物流業落后、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現象嚴重等,嚴重制約了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健康發展。本文運用SWOT分析理論,從中部地區的優勢、劣勢、機遇和威脅等方面展開,研究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思路,從產業配套完善、物流建設、政府作用、環境保護和區域間合作等多個角度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Abstract: During the process of undertaking industries in Central China, there are some highlighted problems, such as the absence of industrial supporting ability, laggard modern logistics industr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wasting of resources,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Central China i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In this paper, SWOT theory i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in Central China, and the thought of Central China in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Corresponding policy advices are given from various aspects as completion of supporting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government fun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nter-regional cooperation.
關鍵詞: 承接;中部地區;產業轉移;SWOT分析
Key words: undertaking;central china;industrial transfer;SWOT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20-0001-03
1 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現狀分析
中部六省處于我國內陸的中心地區,相互接壤,產業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在我國的發展戰略規劃中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中部六省共有土地面積102.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10.7%;人口總數3.57億,占全國人口的26.7%;2013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萬億,占全國的24.7%[1]。
1.1 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規模
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規模逐年增大。如2013年,河南省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34.5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1.1%。安徽省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46家,比上年增長26.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06.9億美元,增長23.7%。江西省新批外商投資企業789個。山西省2013年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48家;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28.1億美元,增長12.1%。湖南省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87.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6%[2]。
1.2 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行業分布
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主要集中在工業領域,包括制造業、房地產業、電力、生物制藥等。如2011年在河南召開的產業轉移招商會上,汽車、電子信息、食品加工、裝備制造、輕工、建材產業共120個項目,總投資額927.7億元,占總比54.1%,新能源、生物制藥、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共45個項目,總投資額379億元,占總比21.1%[3]。
1.3 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國家和地區
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主要來自于浙江省、江蘇省、福建省和江蘇省等內陸省份和港澳臺地區,然后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產業轉移的國家和地區一直沒有大的變化,外資以中國香港為主,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轉移企業有大幅增長;美國轉移企業有所下降,但投資額卻在增長;內資仍以浙江省為主,福建省和上海市的增幅比較大。
2 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SWOT分析
2.1 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Strength)
2.1.1 自然資源優勢
中部地區是我國能源與礦產資源最為集中的區域,種類齊全,開發成本低,是重要的原材料產地和出口基地。如山西省是我國能源和多種礦產資源最為富集的省份,江西省的銅儲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中部地區有大量的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形成了一批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的采選和冶煉加工制造業、金屬制品業和裝備制造業,這些都為中部地區承接東部地區和國外相關產業的轉移奠定了良好的資源和能源基礎。
2.1.2 區位優勢
中部地區有著十分明顯的區位優勢,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資金流等在這里交匯,對于全國范圍的順暢流動和各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有著獨一無二的作用。中部地區還具有發達的交通網絡,是我國水陸空運輸網絡的中樞。如安徽省在中國交通干線網中具有承東啟西的地位,鐵路密度居華東前列。
2.1.3 科教和勞動力優勢
勞動力是產業轉移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湖北省的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國前列,武漢大學生人數超過118.33萬,占常住人口11.69%,居全國第一。安徽省擁有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著名大學在內的高等院校106所,合肥是中國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現有國家實驗室2個,國家重點(工程)實驗室19個。endprint
中部地區也是勞務大省,占據全國跨省流動人口的一半。東部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一般技術性產業是目前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主要行業,中部地區對吸引這樣的產業轉移具有特別的人力資源優勢。
2.1.4 產業基礎優勢
中部地區聚集了以東風、神龍、奇瑞、江淮為代表的汽車產業,是我國第二大汽車生產基地和最大的中型貨車生產基地。中部地區也是我國最大的中、厚、薄板和特種鋼的生產基地。武漢鋼鐵集團的年產鋼能力達到1000多萬噸,馬鞍山鋼鐵集團生產的特種鋼是我國高鐵行業的重要參與者。安徽省銅陵市有色電解銅產量和水泥產量位居全國第一,海螺水泥是全國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湖南省形成了以中聯重科、三一重工為領頭羊的發達的機械工程產業。這些行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中部地區已形成電力、汽車、冶金、機械、化工、紡織等為主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
2.2 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劣勢(Weakness)
2.2.1 產業配套能力欠缺
目前中部地區的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中小企業較少,沒有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集群鏈,這些是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制約因素,增加了企業成本和風險。比如,沿海地區的很多開發區有著完整的配套產業,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而中部地區很多企業的配套產品仍然需要沿海發達地區的供給,極大地影響地生產要素的流動。
2.2.2 區域間產業同構現象嚴重
中部地區多數省都將有色金屬、煙草、紡織、汽車和鋼鐵等行業作為重點產業。中部地區各省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缺乏統一的指導和個性化的戰略選擇,導致各省在承接產業轉移時,出現了資源和成本的同質化競爭,產業雷同,甚至惡性發展的問題。
2.2.3 現代物流產業的落后
大規模的商品輸出,商品的零庫存管理等對物流服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沿海地區的家電物流、鋼鐵物流、糧食物流、汽車物流等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不但為貿易往來提供了配套服務,還降低了產品的成本,信息流的分享得以加快。而中部地區的物流業發展滯后,難以滿足大規模的全球采購和分銷對物流服務的要求,影響了資本和產業的進駐。
2.2.4 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很多落后的、資源消耗大的產業轉移到中部地區,重復建設多,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工業排污、排廢帶來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和大氣的污染問題十分嚴重,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給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挑戰。礦產資源盲目開采,產量無法控制,市場也無法得到穩定。缺乏嚴格的環境建設規劃和政策措施,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控制。
2.3 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面臨的機遇(Opportunity)
2.3.1 國家政策的扶持
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打造“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支撐點,明確了中原經濟區的具體范圍,鮮明地提出“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進一步明確了中原經濟區的戰略定位。這樣的指導方針和政策措施還有很多,為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創造了有利的政策保障。
2.3.2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快速推進
西部大開發各項政策的出臺也會改善中部地區的投資和政策環境。我國正在實行的鐵路干線及寬帶高速信息化通道建設,長江黃河源生態治理工程等大規模的固定投資都要跨越或輻射到中部地區,這些基建項目不僅能迅速推動中部地區的基礎建設,改善水利、鐵路、航運條件,還可以拉動中部地區的消費需求和產業投資的動力。
2.3.3 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
中部地區的市場不斷開放,環境更加優化,制度漸漸完善協調,知識、服務、產品以及其他的一些重要的生產要素會向中部地區大規模轉移,產生的效應也會更大,中部地區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產業基礎,優化產業結構,培植優勢產業,為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承接轉移奠定良好的產業基礎。
2.4 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威脅(Threat)
2.4.1 國家和地區間的競爭壓力
一些東南亞國家,勞動力成本異常低廉,這是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必須面對的問題。東部地區許多省份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之后,積累了巨大的資本,加大了對本省市落后地區的投入。西部地區也是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競爭對手。我國一直重視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政策和優惠不斷向西部傾斜,同時西部地區也抓住優勢努力發展經濟,如2009年富士康的轉移就引起了中西部地區之間的激烈競爭,最終花落河南和重慶兩地。
2.4.2 資源環境壓力
很多落后的、資源消耗大的產業轉移到中部地區,重復建設多,資源浪費現象嚴重。工業排污、排廢帶來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和大氣的污染問題十分嚴重,生態環境逐漸惡化,給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的挑戰。礦產資源盲目開采,資源破壞嚴重,產量無法控制,市場也無法得到穩定。缺乏嚴格的環境和建設規劃和政策實施,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控制。
2.4.3 產業選擇能力不足
中部各省區域政府都在加強招商引資力度,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引導作用。如果在產業選擇過程中不加以區分對待,一味尋求產業轉移,就會形成盲目承接產業轉移現象。有些承接的產業轉移項目具有高污染、高能耗的特點,承接地本身缺乏足夠的環境治理和維護能力,就容易形成環境污染、資源浪費的情況。
3 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對策
3.1 建立完善的產業配套保障
努力消除中部地區各省間的行政壁壘、市場壁壘和體制壁壘,制定實施包括金融、交通、市場融合、信息共建平臺、人才自由流動的區域一體化政策,進一步拓展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政策空間,形成新的研討、決策、合作機制。加快產業的合理分工,形成東中部優勢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3.2 建設現代化的物流網絡體系
推進現代物流體系的建立,逐步形成全國重要的物流基地,形成以武漢為中心,長沙、合肥、南昌、太原、鄭州為基礎的中部地區物流網絡,整合中部地區物流資源,共同分享信息流資源,提高物流整體的運營能力。構筑物流信息平臺,實現聯網互通,提高物流效率,將中部地區建成具有系統化和全球化的礦產物流、旅游物流、農產品物流等的倉儲和運輸基地,推進地區間的經濟聯動。
3.3 改進和發揮政府在調整產業中的作用
面對區域之間承接產業轉移的激烈競爭,政府要及時搶抓機遇,針對本地的產業優勢制定相應的經濟發展戰略,引導資金、人才、資源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聚集,提高資源優化配置的效率,提升產業競爭力。針對產業承接中的結構性風險,政府要通過適當的產業誘導、產業保護和產業規制政策,引導和支持本地主導產業發展,積極培育新型產業和戰略性產業,推動本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4 加大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力度
嚴格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防止資源浪費,實施天然林保護和水土保持等生態治理工程,遏制無序開發和破壞生態的行為,切實保護生態環境,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4],建立健全環境監管體系,加強政府的環境監測;構建產業技術承接機制,加大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為產業承接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9-2013年全國和中部六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3]經濟視點報.河南承接產業轉移再現大手筆[EB/OL].http://finance.ifeng.com/news/region/20110825/4464945.shtml.
[4]胡錦濤.十八大政府工作報告全文[R].2012-1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