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陽
前一段時間,在朋友圈里,一位臺灣朋友很羨慕地轉發了圈內一則大陸某媒體招聘副主編的消息。這則消息稱,給這位副主編的年薪將達到30萬人民幣。這讓許多臺灣媒體人十分羨慕,臉書上各種吐槽隨之而來。
這已經不是我第一次聽到臺灣人羨慕大陸同行工資高的吐槽了。我每次都會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們,其實大陸媒體人之間的待遇差距很大,一線互聯網門戶和優秀靠譜的媒體也許會很高,大部分媒體人其實很苦,我們常自嘲新聞民工。
的確,對許多臺灣人來說,他們對大陸的優越感正在消失。大學生畢業起薪已經從陳水扁時期的26000新臺幣變成了22000新臺幣(約4600元人民幣,臺灣民間稱“22k”),從2008年至2012年,臺灣GDP平均增長率只有1.7%,而根據臺灣官方的數字,2013年臺灣人均月收入是人民幣一萬元,這個數字已經和1997年持平。
但即便這個數字,依然比大陸高出許多,根據4月份大陸一家招聘網站出臺的報告,全國白領平均月薪上海最高,為7214元,排名第二十的合肥只有4698元,與臺灣大學生起薪差不多。白領的平均數都只有如此,整個大陸的平均水平會遠低于這個數。
大陸盛產土豪,而臺灣的收入差距并沒有那么大,城鄉差距也極小,土豪會少許多。
與一些臺灣人羨慕大陸部分行業高薪相比,許多在大陸一線城市奮斗的年輕人,則更加羨慕臺灣人的生活方式。
“這可能會使一些臺灣人變得很惆悵,甚至將焦慮的敵意拓展到對大陸游客和普通民眾的仇恨之上。”
比如,雖然普通臺灣白領收入不算高,但是他們的賦稅卻很低,而且臺灣福利極好,每個人只要月繳200多元人民幣的健保費用,就可以幾乎享受全免費的醫療,甚至包括每年兩次的免費洗牙。2014年臺灣“政府”預算中,社會福利支出成為全部預算中最多的一項,超過刺激經濟的支出和防務支出。
在臺灣,每個農民每個月可以拿到將近一萬新臺幣(約2100人民幣)的補貼,這幾乎是大學生起薪的一半。
我曾有段時間覺得臺灣年輕人特別矯情,如果允許,我特別想和他們交換環境生活。一個看起來貧富差距不大、基尼系數較低的地區,為何還有那么多年輕人不滿并羨慕大陸人的工作環境?
我想來想去,覺得是福利過剩造成了嚴重的政府債務問題,比如臺灣全民健康保險由于享受醫療的大部分是老年人,“去醫院像去廚房一樣頻繁”,政府債務累加,健康保險基金面臨破產壓力,由年輕人變相買單,導致年輕人被剝奪感增加,“太陽花學運”中,有不少臺灣年輕人喊出了世代不公的口號,有一部分是因為這種被剝奪感的驅使。
同樣,臺灣年輕人也面臨著一些全球性的難題,比如房價同樣高得離譜,連CCTV都操心過這件事。根據CCTV的報道,臺北年輕人的租房費用占薪資大約是62%,比例比大陸要高出不少。
當然這種焦慮還只是未雨綢繆。一位臺灣朋友告訴我,他最擔心的是,因為兩岸關系走向中未來的一些現在看起來不錯的現象——越來越多的臺灣人考入大陸政府機構當公務員,進事業單位;許多游走于兩岸的臺灣人被大陸體制內群體視為“座上賓”;退休政客們頻繁在大陸高校、電視臺出現,出席各種論壇,“這可能會使一些臺灣人變得很惆悵,甚至將焦慮的敵意拓展到對大陸游客和普通民眾的仇恨之上。”
(趙西薦自《壹讀》)
責編:天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