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摘要:通過對2000—2010年天津市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描述了天津市勞動年齡人口的人力資本分布和變化趨勢,總結了天津市常住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規律,以及常住人口規模增長與年齡結構變化對教育資源分配產生的影響,并進一步預測天津各年齡段學齡人口的變化趨勢及未來教育資源在各級教育中的分配。同時,梳理了天津市三大產業的人力資本結構現狀,結合天津市“十二五”規劃中對各產業的發展要求分析了三大產業今后的人力資本需求情況。
關鍵詞:天津市;人力資本結構;教育資源分配;影響
中圖分類號: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7-0005-07
近十年來,天津市的教育事業快速發展,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勞動力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從最近兩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來看,2010年天津市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45年,比2000年的8.95年提高了1.5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反映了天津市人口人力資本水平的增長,不過這只反映了教育發展狀況的一個方面,我們還必須考慮教育資本在整個人口中的分布情況,也就是教育分配的狀況,這樣才能對全市勞動力資源的人力資本結構有更清晰的了解,才能為未來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學依據。在人口結構轉變和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教育資源在天津市人口中的分布將如何變化?勞動力的人力資本結構是否能適應天津市未來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通過回答這些問題,本文旨在全面分析天津市人口的受教育狀況及人力資本分布的變化趨勢,對人口轉變與教育資源分配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并從人力資本結構的視角,分析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背景下的人力資本需求及其對教育資源配置產生的影響。
天津市人口素質現狀分析
(一)天津市人口素質概況與比較分析
2000年以來,天津市的人口規模快速增長,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1 000.88萬人上升到了2010年的1 294萬人。與此同時,天津市的各級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居民受教育程度快速提高,人口素質顯著改善。天津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在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為226萬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為267萬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為494萬人;具有小學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為221萬人;文盲人口為27萬人。與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相比較,全市具有大學專科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由9.01%大幅上升到17.48%;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與2000年的20.84%相比基本持平,為20.65%;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小幅上升,由34.59%上升到38.15%;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大幅下降,由25.03%降至17.05%;文盲率由5.96%下降為2.10%,下降3.86個百分點。
歸納二十年來天津市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變化,我們可以發現,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持續增長,特別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大幅增加;與之相對應,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下降很快,文盲人口比重也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人口受教育程度結構的顯著變化是二十年來天津市人口變化的一個突出特點,可以說二十年來天津市人口的轉變是一個在規模增長的同時人口素質不斷優化的過程。
天津市人口受教育程度雖然在過去二十年保持了快速的增長,但與一些發達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由圖1可知,四大直轄市中,北京市的人口受教育程度遠遠高于其他城市,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超過了30%,高中以上受教育人口的比重超過了50%。而天津市具有大學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僅為17.5%,不僅遠低于北京的31.5%,也低于上海的21.95%;但天津市高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與北京、上海兩市基本相當,差距在1%以內。這說明當前天津市人口受教育程度與北京、上海兩市的差距主要在高等教育層面。因此,如何通過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以及吸納高素質外來人口,將是天津在未來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改善人口素質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天津市勞動力資源的人力資本結構與特征
人力資源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而勞動力資源的人力資本結構是決定地區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關鍵要素。在當前天津市經濟結構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背景下,對天津市勞動力資源的人力資本結構和在各產業中的分布進行梳理,對我們科學引導和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應用價值。
圖2展示了2010年天津市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人力資本結構。由于一部分15~19歲年齡段的勞動年齡人口尚未進入到勞動力市場,因此,其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較低。概括來說,天津市50歲以上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較低,高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超過了60%(50~65歲人口接受教育的時期恰在文革前后,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造成了該年齡段勞動力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較低);40~50歲年齡段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平均而言略高于50~65歲年齡段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有所增加,但人力資本構成仍以高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為主,總體受教育程度仍然較低;30~40歲年齡段人口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比40~50歲年齡段有了顯著提高,主要表現為大學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有了較大幅度的上升,30~35歲年齡段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已經超過了20%,與之同時,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大幅下降;20~30歲年齡段新生代勞動力的人力資本結構相對于前代的勞動力有了進一步的改善,突出表現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大幅增加(隨著1999年高等院校擴招,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加,造就了擁有大學及以上學歷的新生代勞動力數量快速增長),擁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超過了30%,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勞動者的比例也隨之下降。
但需要注意的一個現象是,20~24歲年齡段人口與25~29歲相比,雖然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有所上升,但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也出現了顯著的下滑,并且仍然有超過40%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這說明最近五年來,雖然高等院校畢業生數量大幅增加,但中等職業教育卻沒有得到同步發展。為了進一步挖掘人力資本,提高勞動者的受教育程度,我們在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應該對中等職業教育給予同樣的關注,因為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勞動者在天津市的勞動力資源中仍然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
人口變化對教育擴展和教育分配產生的影響
(一)天津市常住人口的組成與年齡結構變化
近十年來,天津市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經濟實力大幅提升,吸引了大量的外來人口來到天津工作和生活。伴隨著外來人口的涌入,天津市的常住人口規模也出現了快速增長,人口結構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天津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本市共有外來常住人口299.17萬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了211.87萬人,年平均增長21.20萬人。按百分比計算,外來人口在天津市常住人口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23.3%,較2000年上升了1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天津市戶籍人口的年齡結構也出現了一些變化,持續低生育率造成了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的現象。當前,天津市的經濟發展正處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勞動力需求和供給的結構性矛盾愈加明顯。在天津市人口規模和結構發生快速轉變的背景下,勞動力資源的人力資本能否較好地支撐天津市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宏偉目標的實現,是天津市未來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天津市常住人口的組成和結構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天津市的人口變化對教育發展和教育資源分配產生的影響。
依據天津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們將天津市常住人口劃分為天津本地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口兩個組成部分,并對天津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口的年齡結構進行了計算,詳細的結果見表1。
據計算,到2010年底,天津市1 293.9萬常住人口中天津本地戶籍人口為994.7萬人,外來人口為299.2萬人。按常住人口來計算,天津市60歲以上人口比重為12.7%,已經邁入了老齡化的門檻。如果我們以戶籍人口來進行計算,天津市60歲以上人口比重為16.5%,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劇。
從常住人口的角度來考察,天津市常住人口的年齡結構有以下特點。首先,20~30歲年齡段的人口所占比重最高,為23.4%,特別是20~24歲年齡組的人口,在各年齡組中是最高的,達到了13%。這說明在天津市的勞動年齡人口中,新生代勞動力所占的比重較高,但需要注意的是,該年齡段人口比重較高,一方面與歷史上的人口出生波峰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大量該年齡段的外來人口涌入所造成的。我們可以看到,外來人口在20~30歲年齡段的人口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其次,30~40歲、40~50歲和50~60歲年齡段的人口所占比重較為均衡,其中,40~50歲人口所占比重相對較高,而50~60歲年齡段的人口所占比重相對較低。最后,15歲以下人口所占比重大幅下降,按常住人口計算,0~14歲人口所占比重為9.7%,其中 0~4歲、5~9歲和10~14歲三個年齡組人口所占的比重分別僅為3.6%、3.1%和3.2%。這說明,在天津市老齡化程度不斷加重的同時,也出現了嚴重的人口少子化的問題。
(二)常住人口變化對教育資源分配的影響
《天津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未來十年各級教育的發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常住人口的變化將會造成各級教育的學齡人口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到對各級教育的需求和各類教育教育資源的分配。因此,我們只有對天津市的人口年齡結構進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更為科學和合理地對各級教育資源進行分配。
為了對2011—2015年各年齡段的學齡人口進行預測,我們需要設定人口基數并做出一些假設。首先,我們選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的各年齡段的學齡人口數據作為基礎,以此為人口基數對2011—2015年的各年齡段學齡人口進行預測。其次,外來人口的快速增長給天津市的常住人口帶來了很大的變化,為了更為準確地對天津未來的學齡人口進行預測,我們將外來人口中的學齡人口納入到分析框架中來。《天津市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到2015年天津市常住人口不超過1 600萬。考慮到近年來天津市外來人口快速增長的趨勢,我們在此假設在2011—2015年期間,天津市戶籍人口規模保持基本穩定,而外來人口將會保持均速增長,到2015年天津市的常住人口將達到1 600萬。同時,假設外來人口的年齡結構保持與2010年相同,各年齡組所占的比重保持不變。最后,我們依據《天津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來對2011—2015年天津市各級教育的入學率進行設定(詳見表2)。
根據上面的假設,2010—2015年天津市外來人口的數量將保持勻速增長,因此,我們可以依據方程(1)來對2011—2015年期間每年的外來人口數量進行預測。
It=I2010×(■)■t=2011,2012…2015(1)
進而,在外來人口年齡結構保持不變的假設下,我們可以得出從2011年至2015年每個年份中各年齡段外來人口的數量,具體的計算公式見方程(2)。
Iy,t=It×r2010,yt=2011,2012…2015;y=0,1…22(2)
我們以2010年天津市0~22歲戶籍人口中每個年齡段的人口數量為基礎,計算了2011—2015年每個年份中各年齡段戶籍人口的數量(2010年每個年齡段的人口順延到下一年成為下一個年齡段的人口,以此類推。由于2014的三歲人口和2015年的兩歲和三歲人口在2010年尚未出生,我們在計算時假設2011年和2012年這兩個年份新出生人口數與上一年保持不變)。最后,如方程(3)所示,我們把每個年份中各年齡段的常住人口和外來人口數量進行加總,就可以得到2011至2015年每個年份中各年齡段常住人口的數量。
Py,t=Iy,t+Hy,t t=2011,2012…2015;y=0,1…22(3)
以2010年天津市0~22歲人口的數據為人口基數,按照上文中所示的計算方法,我們對2011—2015年天津市分年齡段的常住人口進行了預測,詳見下頁表4。
在得到2011—2015年各年齡段常住人口的基礎上,我們可以依據表3中的《天津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所設定的各級教育入學率的指標來計算從2011年至2015年每年的各級教育在學學齡人數。
按照天津市的教育規劃,學齡前兒童的毛入園率將由2010年的93%上升到2015年的96%。根據我們的測算,從2010—2015年,天津市學前教育的在學學齡人數將出現較為溫和的逐年增長。從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口來看,天津市本地戶籍學前教育在學學齡人數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但此后開始逐年下降;而外來人口在學學齡人數所占的比例則逐年上升,外來人口在學學齡人數的增長是推動2011—2015年天津市學前教育在學學齡人數上升的主要因素。學前教育在學學齡人數的增長要求我們要逐漸擴大天津市學前教育的規模,由于學齡前教育尚未納入義務教育的范疇,我們在加大公辦幼兒園建設的同時,可以通過鼓勵和支持民辦幼兒園的發展來擴充天津市學前教育的力量。
天津市已經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并且已經全面落實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政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同樣可享受天津市的義務教育。因此,在我們將外來人口納入到天津市未來小學和初中學齡人口的分析當中。根據我們的測算,2011—2015年天津市小學學齡人口將會出現顯著的上升。雖然外來人口在天津市小學生在學人數中所占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但通過分析我們發現,天津本地戶籍6~11歲兒童數量的回升才是造成2011—2015年天津市小學在學學齡人數上升的主要原因。而與小學在校生數量顯著增長的趨勢不同,2011—2015年天津市初中教育在學學齡人數將保持基本穩定,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其中所占比重的不斷上升將是一個明顯的趨勢。
由于天津市的高中階段教育尚未把外來人口納入進來,我們在對天津高中階段教育在學人數的分析中不考慮外來人口的因素,僅對2011—2015年天津本地戶籍高中在學學齡人數進行了預測。從趨勢上來看,雖然“十二五”期間天津市將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但由于高中學齡人口數量的急劇下滑,天津市本地戶籍高中在學人數將逐年下降。本地戶籍高中在校生數量的下降為天津市高中教育資源留出了一定的空間。雖然目前天津市高中階段的教育體系還沒有將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全面納入進來,但隨著天津市外來人口的逐漸增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天津本地就學的需求將會越來越高。我們可以利用本地生源下降騰挪出的空間,吸納部分非本地戶籍的生源在天津當地的高中入學。這樣,不僅可以解決一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入學問題,也可以有效地利用本地生源下降所造成的閑置教育資源。
不同產業從業人員人力資本結構的差異及分析
“十一五”以來,天津市經濟持續高速增長,GDP年均增長率超過16%,經濟增長速度位于全國前列,總體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同時,當前天津市的經濟發展也正進入一個關鍵階段。首先,隨著天津市人均GDP突破10 000美元,天津市開始進入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特別是天津市“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推動產業集成、集約、集群發展,并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和主要經濟增長點。其次,隨著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外來勞動力已成為天津市勞動力資源的重要構成部分。這些變化必然會對天津市人力資本的需求和供給的規模、結構產生影響,只有勞動力資源的人力資本結構較好地適應這些變化,才有可能順利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宏偉目標。因此,在天津市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背景下,如何合理配置不同層次的人力資本,使之適應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需要,化解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過程中的就業問題,是天津市未來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重要課題。
不同的行業和產業對從業人員受教育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同時,勞動力市場會通過工資等調節手段來對人力資本在各個產業中的分配進行調整,這就造成了不同產業的從業人員不僅在數量上有所差距,在人力資本構成上也會有一些差異。但另一方面,三次產業中從業人員的人力資本水平也會對產業的發展水平產生影響,從業人員較高的人力資本水平會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而較低的人力資本水平將會約束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結構調整。我們運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資料對天津市一、二、三產業的勞動力規模和人力資本結構進行了分析,詳見表6。
第一產業對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要求較低,勞動生產率和收入也處于較低的水平。在天津市第一產業的從業人員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占了絕大多數,達到了91%,而高中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僅占8%,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從業人員僅占1.1%。超過90%從業人員的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從側面反映了天津市的農業仍然在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當中,現階段的農業發展中科技含量仍然較低,規模化、產業化程度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近十年來,天津市第二產業發展十分迅速,推動了天津市經濟的快速增長,2010年天津市實現第二產業增加值4 837.57億元,對GDP的貢獻超過53%。由于工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較強,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就業功能,因此第二產業在天津市的經濟結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天津市“十二五”規劃中對于未來第二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從行業的人力資本構成可以看出,目前天津市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的人均受教育程度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從業人員主要是以初中文化程度的勞動者為主,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勞動者占到了從業人員總量的50%。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勞動者所占比重近41%,其中,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僅有18%。從天津市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的人力資本結構可以看出,天津市工業提供的主要工作崗位對勞動者的素質要求并不高,絕大部分的崗位僅要求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這從側面反映了雖然天津市的工業總產值增長很快,但目前天津市工業的發展水平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發展服務業是天津市未來發展規劃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點和主要經濟增長點。在天津市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占到了60%,這一比例在三個產業從業人員中是最高的。但我們也注意到,在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從業人員所占的比重仍然較低,僅為34.7%。這反映了天津市的第三產業主要以傳統服務業為主,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就業比重偏低。天津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天津市第三產業中就業比重較大的行業主要有批發和零售、貿易、餐飲業、社會服務業,而金融保險、房地產業、交通通信、衛生、教育、科研、機關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就業比重并不算高,高素質服務業人才的缺乏正是天津市高端服務業發展不足的重要原因。因此,雖然天津市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整體文化程度相對其他產業較高,但仍然無法適應天津市現代服務業內部行業結構快速升級的要求,有待進一步提升。
主要結論
基于天津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和其他統計數據,我們對當前天津市人口的受教育狀況以及勞動年齡人口的人力資本分布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對人口轉變可能對教育資源配置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并從人力資本結構的視角,對天津市三個產業的人力資本分布以及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背景下的人力資本需求進行了分析。概括來說,本研究得出以下幾點主要結論:
第一,1990年以來,天津市人口受教育程度得到快速提高,初中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持續增長,特別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大幅增加;與之相對應,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下降很快,文盲人口比重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人口受教育程度結構的顯著改善是天津市人口變化的一個突出特點,但天津市人口受教育程度與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這種差距主要表現為大學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的比重偏低。
第二,不同年齡段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差距十分明顯。總體來說,隨著年齡結構的年輕化,人口受教育程度在不斷優化。天津市50歲以上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較低,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超過了65%;40~50歲年齡段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有所增加,但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仍然超過了60%,總體受教育程度仍然較低;30~40歲年齡段人口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有了顯著提高,主要表現為大學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有了較大幅度的上升;20~30歲年齡段新生代勞動力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大幅增加,擁有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超過了30%,但仍然有超過40%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需要注意的是,近年來,天津市高中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有逐漸下降的趨勢,但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卻沒有顯著降低,這提醒我們在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的同時,同樣要關注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努力提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勞動者的人力資本水平。
第三,考慮到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和外來人口的因素,我們對2011—2015年天津市各級教育在學學齡人口或在學人口進行了預測。根據我們的測算,2010—2015年,天津市學前教育在學學齡人數將呈現較為溫和的逐年增長的趨勢;由于本地戶籍和外來人口的小學在學學齡人口將顯著增加,天津市小學在校生的數量將走出低谷,出現一波較快的增長;天津市初中教育在學學齡人數在2011—2015年期間將保持基本的穩定,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其中所占比重將不斷上升;由于本地戶籍高中學齡人口數量的急劇下滑,天津市本地戶籍高中在校生數量在未來幾年將逐年下降,這為我們逐步解決外來人口子女高中階段的就學問題創造了條件。
第四,天津市勞動力資源的人力資本狀況與天津市產業結構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從產業來看,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的總體受教育程度在三個產業中是最低的,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占到了91%;第二產業從業人員的人均受教育程度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從業人員主要以初中文化程度的勞動者為主,初中受教育程度的勞動者占到了從業人員總量的50%;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者所占比例最高,達到了60%。天津市“十二五”規劃對產業發展和升級提出了很高的目標,但從天津市當前三個產業從業人員的人力資本構成來看,天津市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水平和結構與完成天津市產業升級發展目標的要求仍有較大的差距。
參考文獻:
[1]馬衍軍.我國教育投資配置問題[J].財經問題研究,2003(11).
[2]傅崇輝.流動人口管理模式的回顧與發展———以深圳市為例[J].中國人口科學,2008(5).
[3]羅若愚,周立群.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就業結構優化問題研究[J].理論與現代化,2005(1).
[4]李建民.人力資本與經濟持續增長[J].南開經濟研究,1999(4).
[5]黃匡時.改革開放以來北京市流動人口研究回顧與展望[J].北京社會科學,2008(5).
[6]蔣正華.人口與可持續發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5(2).
[7]丁媛媛.義務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現狀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05(7).
[8]房朝君.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特點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4).
[9]趙立華.金融風暴中的天津產業結構調整[J].天津經濟,2009(1).
[10]向志強,孔令峰.數量經濟理論到人口質量經濟理論的演進[J].人口學刊,2003(1).
[11]俞德鵬.現行城市外來人口管理方式的弊端[J].城市問題,2001(1).
[12]蔣鳴和.中國農村義務教育投資:基本格局和政策討論[J].教育科學研究,2001(2).
(責任編輯:張維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