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雷
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也是最早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俗節日。雖然,端午習俗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呈現形式,卻無外乎懷念先祖、愛護晚輩和親近自然。
在豫北,每年的端午前后,正是小麥成熟的時節,因此,在我的記憶里,端午節也是“小麥”的節日。我出生在“豫北糧倉”——滑縣。該地小麥質量好、產量高,其單產多年蟬聯全國冠軍,被譽為“中國小麥第一縣”。回顧兒時記憶,雖沒有賽龍舟的熱鬧場面,但插艾枝、包粽子、掛香包、系五線、煮大蒜、滾雞蛋等大量的習俗卻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據老輩人講,滑縣(古滑州)境內的大運河(現稱衛河)在最輝煌的時候每天經過的船只有3000多艘,短短幾公里的縣城內就有十多個碼頭,鼎盛時期的端午運河上會有沿岸的商家出資舉行賽龍舟大會,后來隨著水運的衰落,賽龍舟的習俗便漸漸失傳了。至少在我的記憶中,大運河從沒有賽龍舟大會的盛況。
滑縣地域廣闊,城鄉有較大差異。老縣城城關鎮有很多風俗被承襲下來,而有的地方則沒有太多的遺存。我的家族在當地也算是小有名望,對于很多老規矩都很在乎。我們家的端午節是從五月初一開始的,在五月初一的當天家人要進行系五線,系五線就是將紅、黃、白、黑、綠五種顏色的彩線系在孩子的脖子上、手腕上和腳腕上。系線的時候孩子不能說話,據說說話容易惹禍上身,而且美好的祝福就不會靈驗。只能在彩線見水掉色之后棄之河中,才能達到祛病免災的效果。五線也象征著對五毒的敬畏,蛇(當地人稱長蟲)、蝎子、蜈蚣、蛤蟆、壁虎(當地人叫蝎虎),五種彩線象征著五毒的守護神,五色線身上戴,五毒不能近身。應劭的《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我們這里也流傳有類似的民謠:“五色線,戴脖上,一年到頭保安康。五色線,樣樣全,五福臨門保平安。白銀條,黃金條,紅線穿,綠線繞,五福臨門人逍遙。”
系五線是一種簡單的裝飾方式,接下來就要制作并懸掛香包,都是體現對孩子的愛護,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也是一種對服裝的美飾。香包也稱香囊,一般是將朱砂、雄黃、香草等用絲綢包裹,再用紅色或者黃色的線繩穿連,做成不同的形狀,十分好看。講究的家庭還會在香包的裹布上繡上吉祥圖案,再綴上玉石點綴,作為衣服的配飾增色不少。河南當地就有關于端午的民謠,“五月端午日頭紅,做個香布袋巧玲瓏。五月端午日頭紅,戴上香布袋來驅蟲。拴個扳腳娃,毒蟲都害怕。戴個扳不倒,毒蟲都嚇跑。”
打發好孩子,就要進行全家的清潔打掃,結束后將新鮮采摘的艾枝,去根、整齊,插在大門的兩側,利用艾草的植物特性預防瘟疫、驅趕蚊蟲。幾個月之后,待艾葉風干便可入藥,能散寒除濕,溫經止血。艾葉預防瘟疫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現代醫學的藥理研究也表明艾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它對好多病毒和細菌都有抑制和殺傷作用。記得小時候曾經調侃門頭插上艾草的家庭稱為“有愛人家”。
整理好家庭之后就開始制作美食——包粽子,我家隔壁的鄰居就有一個包粽子的高手,把竹筒從中間劈開,制作竹筒粽,竹子的清香和大米的香氣混合,蘸著白糖非常好吃。還有一種叫棗棕,味甜,是糯米加紅棗用粽葉包制而成,多呈三角形或者四角形,棗粽諧音為“早中”,家長會鼓勵上學的孩子多吃,意求“早日高中”的彩頭。多是在前一天晚上煮好,第二天一早食用,我還記得晚上跟著奶奶一起包粽子的情景,一般都是我邊包邊偷吃紅棗,真正能包進粽子的紅棗也只有一半而已,還有因此被發現遭責罵的記憶,但這種記憶也是甜蜜的。
在五月初五的當天,每家每戶都會挑選獨瓣蒜和雞蛋一起煮熟,煮大蒜、滾雞蛋,給孩子們食用。吃蒜的時候,不能分開,要整頭食用,孩子邊吃著煮熟的蒜頭,家長則會把熱雞蛋在孩子肚臍附近滾動,之后去皮給孩子沾著紅糖吃,據老輩人講這種吃法可以避免痢疾,驅除肚子里的寄生蟲。具體的藥用價值無從考證,但是有類似熱敷和按摩的功效,而且大蒜本身就是很好的食補藥材。
把所有的家小安排妥當,才是大人們的休息之時,全家人坐在桌前喝雄黃酒。我家相對來說很民主,女性也都可以喝酒,我父母就有每頓無酒不歡的習慣,這在當地也很少見。記憶中我的奶奶、我的姥姥都能喝酒,而且酒量還不錯,從沒喝醉過,這也一時傳為美談。
端午節,在豫北地區更多的是對孩子的關照,端午節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是孩子的端午節,幾乎所有的民俗活動都跟孩子有關,圍繞著孩子的吃、喝、玩、樂展開,關注孩子的健康和孩子的成長,似乎少了幾分懷念先賢的滋味,這也不足為怪。因為滑縣是小麥生產大縣,端午前后正是大家開始著手忙于農事的時節,而且夏天來臨,各種蚊蟲肆虐,安頓好家小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備戰來年的溫飽,對孩子的特殊關懷預兆著人丁興旺、人壽年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