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俊美


接到《文化月刊》的稿約,我開始尋找民俗圈、人類學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圈的朋友們,想分別請不同的人寫一寫自己家鄉的端午,以共享節日的意義。可是找了十幾個人,他們分別來自山東濟南、聊城、壽光;河南濮陽、安陽、柘城;河北保定、定州;天津市區;貴州貴陽;江蘇沭陽、新沂;江西吉安;安徽碭山、靈璧;新疆烏魯木齊;內蒙古巴彥淖尓市;陜西西安;山西運城等地,得到的竟然是清一色的回答——從小就沒有這方面的記憶,除了課本里所了解的與屈原有關、買些粽子吃吃外,我們當地沒有什么習俗。
這多少有些出我意料,甚至有些震驚。我們都知道,從2008年開始端午節被列入法定假日是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在關注傳統文化的人們那里,這是一件振奮人心的事情,也是文化自覺時代中國人更加理性認知自我與他者關系的一種體現。然而,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在缺少既有土壤的環境中,它怎樣可以被培育、怎樣可以讓生命的基因茁壯成長,卻是一個值得深入和持續關注的話題。本來想展示節日的盛況,得到的竟然是令人反思的節日問題。這既是當下的節日現實,也是所有生活在當下的我們所面臨的節日語境。傳統節日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是生活中的文化,也是文化中的生活。當一種現象被普遍反映時,這其間便折射著一個問題。
我家鄉的端午之日,既無龍舟競渡,也無自制香粽,缺少節日必備的習俗特征。為了確證兒時的記憶,我專門打電話回家咨詢我的母親,想看看她小時候有沒有這方面的記憶,得到的答復也是否定的。失落之感涌上心頭的同時,我更想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在我曾經的探究中,端午是那樣豐富多彩,我調研的一些地方,比如甘肅慶陽、湖南汨羅、湖北秭歸等地,有的保留著香包的古老傳統,有的延續著龍舟競渡的激烈場面。然而當下在大中國的多數土地上,端午的活態傳承漸趨消失,唯一被留住的是商家不斷經營的“粽子世界”。
當然,對固守于土地的中國人而言,吃是很重要的文化,卻不代表全部。一個民族的興盛,文化是基礎。除了吃,我們還有很多,比如安撫心靈的精神信仰、口傳心授的手工技藝、代代相沿的民族智慧以及堪與世界各地文化相媲美的文化經典等。每一個層面都是一個博大的系統工程,雖然繁雜,卻是與我們同行共進的文化場域。傳統的危機導致了危機的傳統。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的興衰,反映的不只是節日在新的時代環境與社會空間的存繼問題,它也是傳統之于我們未來生活的給養能否得以實現的坐標,度量著文化在我們的世界里的維度與高度。
一切歷史的本質,在于它的當代性。馬克思說,不管社會的形式如何,都是人們交互作用的產物。文化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既教我們入鄉隨俗,又向我們展示古往今來的世界與歷史,是我們認識人生與世界的重要參考,也是我們走向未來的核心支撐。從中,我們明晰如何選擇,怎樣尊重以及盡可能地構建美好的未來生活。西哲有云:哲學就是懷著永恒的鄉愁尋找家園。在我看來,文化則是凝聚認同的最好紐帶,是形成社會認知和行為模式的內核,是獲取深度認知的前提與基礎,更是以包蘊情感的立場來理解人類生活不同可能性的前提。當然,這認知或者認同并不是以一種神秘方式傳播的,很多時候需要主動的傳播和文化表達方式的不斷確認。因此,節日作為集物質與精神為一體的文化載體,是豐富生活、調劑生活的有力手段,也是接續歷史、連接未來的樞紐,是存在的生活和有生命的遺產。
今天,我們遭遇著一個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革的時代,傳統節日生存土壤的驟減、部分節俗消退或變異難以避免,但節日蘊含的美好情愫和人生關懷卻可以與我們的生活共始終。因此,擁有生命記憶的民眾期待傳統節日的復蘇,期待擁有超越物化世態和浮躁情緒的精神港灣。我國的傳統節日多以復合性、多蘊性表達倫理秩序和情感歸屬,是供給精神營養的重要源泉,也是涵養生命情懷的文化載體。在日漸同質化的時代趨向中,傳統節日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加豐富的生命體驗,是我們與人相處、與自然相處、與自我相處的一種文化選擇方式。對于一個民族而言,節日則是民族情感的最大公約數,保護它既需要廣大民眾的積極響應,也需要不同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真正傳承文化的民俗必然會在民眾的生活中綿延。傳統節日承載的各種民俗事象,是表達情感、思想、理念、價值和信仰的方式與載體。比如吃粽子,每當端午節來臨之時,這粽子就將文化的意蘊傳遞,非同于平日的粽子本身。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物以及人內心的平衡,隨時需要文化給予我們參考。端午節等傳統節日文化是在變動中傳遞的活態文化,舊的習俗可能會消失,新的習俗也會相應產生。只要我們還能夠營造自己的詩意空間,那么承載中國人精騖八級的文化就不會消失。
宋代文學家蘇軾有云:人之壽夭在元氣,國之長短在風俗。眼下端午節相較于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而言,日漸缺少集體認同,甚或者說這一節日于都市人而言與假日無異。追起因由,既有文化斷代的歷史原因,也是世界一體化時代的使然。但是作為探尋文化傳統的研究者,必然要洞悉節日的始末源流和文化意涵,曉之以民眾,接續于傳統,這既是一種情懷,又是一種責任。當然,傳統節日本身是多元性的復合體,保護傳統節日并不意味著為了保護而保護,而是希望傳統與當下交融與共,并反映時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文化不是孤島上的長生果。現實中,當我們接觸更多的文化元素并深刻地了解其它文化合,反而能夠更清醒地看自己、看傳統。我們相信,人類的未來必然會在多樣化中包容彼此、美美與共。同時,多樣化的文化樣態才能給予多樣化的人生選擇,從而建構起人與自然深度契合、人與人和諧相處以及人的內心可以逸適祥和的全新生活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