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
摘要:文章以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為例,結合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特點,介紹了該專業畢業設計的教學改革情況,分析了幾種教學改革模式在實踐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
關鍵詞: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77;TU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2909(2014)03010403
根據教育部的最新信息,全國普通高校共1983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657所,占普通高校的近30%。可見以“立足地方,依托地方,全方位服務地方”定位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其人才培養質量在地方經濟和高等教育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然而,2009年統計顯示:“211工程”高校和高職高專院校的就業增長率高于非“211工程”普通本科院校[2]。這對地方性本科院校而言是嚴峻的考驗,有關地方性本科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探討也隨之展開。其中,對工科各專業最重要的集中實踐環節——畢業設計的研究比較多,討論也比較激烈。有的院校已逐步在實踐一些畢業設計新的程序和做法,實踐中也發現一些現實困難和新的問題。本文以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土木工程專業為例,對上述問題作一探討。
一、對畢業設計的調研
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在土木工程專業2008屆畢業生中,進行了關于畢業設計的問卷調查。發放調查問卷85份,回收82份,回收率96.5%。從問卷調查的結果(見表1)來看,大部分學生對畢業設計是比較重視的,希望通過畢業設計能夠系統地回顧所學知識,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80%以上的學生希望接觸實際工程或教師的課題,在畢業設計過程中夯實專業基礎,熟悉法規和行業規范,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應用能力。
二、實踐中存在的現實問題
結合上述調查結果,仲愷農業工程學院近兩年來,對以下幾種受到推崇的培養模式進行了實踐:真題真做、參與課題、校企聯合及“雙導師”制度等。
(一) 真題真做
周期性是土建工程的專業特點。在設計階段,時間節點要求得比較嚴格;而在施工階段,對施工安全、質量、進度控制管理則要求嚴格,這些都對從事此類工作的專業人員有較高的要求。而專業人才的成長和成熟是有一個實踐過程的,在短短的12周畢業設計階段,學生要完成對所學各科知識的融會貫通及綜合運用,并達到企業要求的標準和時間節點,是比較困難的。從實踐的情況來看,“真題真做”的工作量和難度與培養目標往往不太相符,時間進度和成果質量也常常
達不到教學要求,這對人才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資料來不及經過精心提煉和消化,難以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能力的要求,“真題真做”到最后往往淪為“真題假做”。
(二)參與課題研究
省屬地方性本科院校師資隊伍的現狀是青年教師偏多,年齡結構及學歷結構不太合理,應用型學科的教師往往缺乏實際工程經驗和實踐能力。個別教師即使能夠讓學生參與到自己課題研究的工作中,但是對本科生的畢業設計課題,這些具有一定理論價值的研究工作往往過于理論化和單一化。因此,總體科研能力比較薄弱,又沒有足夠的校外實踐基地支撐的這類院校,較難開展各類形式和目標多樣化的畢業設計。
(三)校企聯合及“雙導師”制度
校企聯合及“雙導師”制度在2007屆至2010屆學生的畢業實習及畢業設計中均有實踐。從實踐效果來看分為兩種情況:對于已經確定工作單位的學生,尤其是實習單位即為工作單位的學生,由項目經理或工程師擔任其校外導師,能夠幫助學生盡快融入新的工作環境,學生的實踐能力也能得到快速提高。這種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工作連續銜接的方式,效果較好。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很高,與校內導師的互動也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但是,如果畢業實習或畢業設計的實踐單位不是學生以后的工作單位,或是兩者的工作性質差別較大,學生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有的學生甚至因為就業壓力比較大,中途要求更換畢業設計題目。
所以,畢業設計校企聯合及“雙導師”制度是受學生主動性、積極性及聯合培養制約機制影響較大的一種實踐方式。一旦學生本人不積極主動,又沒有有效制約校外導師的機制,就會導致校外導師責任不明確,其指導也就流于形式。
三、存在問題的對策
從以上實踐中遇到的現實問題來看,主要涉及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畢業去向的多樣性問題。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畢業生的去向主要有以下兩種:一是到工程建設、設計、施工、監理等單位工作,而上述處于生產一線的工作單位對學生技能的要求各有不同,施工單位要求畢業生熟練掌握施工方法、工藝及施工組織等專業知識;工程建設和監理單位則在要求學生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強調組織協調和溝通管理能力;設計單位則側重于學生掌握扎實的結構設計理論和對工程設計軟件的熟練應用;二是到高校進一步深造學習,對這類畢業生的要求是有強烈的求知欲和科研精神,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理論分析能力。
因此,學生本人工作志向和畢業去向的多樣性決定了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不能采取固定僵化的統一模式,而必須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多元化、多層次的設置,這樣才能大大提高學生對畢業設計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其工作效率。首先,對已經確定工作單位的學生,應鼓勵其到工作單位進行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以期盡快融入新的工作學習環境;其次,對部分考研的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讓其參與教師的課題研究,通過查找資料和分析研究,培養其科研及創新精神;最后,除上述兩類學生外,其余學生仍以在學校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畢業設計為好,學校資料齊全,又有教師的引導,既有利于控制畢業設計的進度,又可以保證畢業設計的質量,以“假題真做”的方式完成畢業設計,夯實專業基礎,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畢業設計多元化、多層次的目標設置,重要的是以校內指導教師為主來負責畢業設計的過程監控,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嚴格控制各時間節點,真正做到因材施教[3]。這就要求指導教師必須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扎實的理論功底,有教學、科研和工程實踐經驗,富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在省屬地方性院校,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就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學校必須注重教師自身的發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和支持青年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承接縱向、橫向科研項目;組織具有豐富教學和科研經驗的老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鼓勵青年教師參加授課競賽和相應的執業資格考試等。建設一支具有較高教學、科研水平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優秀教師隊伍,才是從根本上保證畢業設計質量,提高畢業學生綜合素質和工程能力的有效途徑。
四、結語
2004年教育部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指出:各高校要以就業為導向,轉變辦學指導思想,調整學科和專業結構,優化人才培養結構[1]。關于地方性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實踐的探索,仍然應以就業為導向,在滿足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給予學生更多選擇自身發展空間的權利,從而真正找到一條適合地方性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畢業設計模式。
參考文獻:
[1]黃運平,姜明華,肖乃濤.地方本科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和路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 102-106.
[2]周濟.開創2004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新局面[N].中國教育報,2003-11-08,第1版.
[3] 舒贛平,盧瑞華,等.土木工程專業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2):10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