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瑞
我國會計準則的規定為企業運用會計政策提供了選擇空間,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情況選用合理的會計政策,但不同會計政策的核算是不同的,從而影響企業所得稅的數額。本文采用比較法對企業存貨、投資性房地產不同會計政策下財務報表的影響進行分析,通過合法的途徑最小化納稅成本。
一、不同會計政策選擇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及納稅籌劃
1.存貨計價方法選擇的納稅籌劃。企業選擇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會使企業期末存貨成本和銷售成本不同,對企業所得稅產生不同的影響,企業在對存貨計價方法選擇之前,做好納稅籌劃。
例1:某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所得稅稅率為25%,5月1日甲材料庫存1000公斤,每公斤100元;8日購進甲材料500公斤,每公斤110元,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25日出售800公斤,每公斤不含稅售價為130元并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
要求:(1)采用先進先出法和加權平均法對企業5月份所得稅的影響;(2)假設8日購進的甲材料的買價是95元,采用先進先出法和加權平均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分析:(1)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下所得稅額的比較
(2)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下所得稅額的比較
(3)財務報表相關項目的影響。通過表1原材料價格上漲情況下比較可知,“利潤表”中的“營業成本”項目加權平均法下金額增加2 669元、“利潤總額”項目加權平均法下金額減少2 669元、“所得稅費用”項目加權平均法下金額減少667.25元;表2原材料價格下降情況下比較可知,“利潤表”中的“營業成本”項目先進先出法下金額增加1331元、“利潤總額”項目先進先出法下金額減少1331元、“所得稅費用”項目先進先出法下金額減少332.75元。
(4)比較分析與納稅籌劃。在購入原材料價格上漲時,采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的銷售成本會較低,提高了企業稅前利潤水平,使企業承擔了較多的所得稅費用,反而加權平均法加大了前期存貨的銷售成本卻減輕了稅負;在購入原材料價格下降時,采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的銷售成本會增加,降低了企業稅前利潤水平,使企業承擔了較少的所得稅費用,反而加權平均法增加了稅負。因此企業在存貨價格下降時采用先進先出法能降低稅負,在價格上漲時采用加權平均法對企業比較有利。
2.投資性房地產會計政策選擇的納稅籌劃。例2:A公司于2012年12月31日將自用辦公樓對外出租,出租時辦公樓的原價為1000萬元,已提折舊為200萬元,預計尚可使用年限為40年,預計凈殘值為0,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假定A公司計提折舊的方法、預計使用年限及預計凈殘值符合稅法規定。假設從2013年1月1日起,A公司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取得,如果2013年1月1日的公允價值分別為800萬元,2013年12月31日的公允價值為900萬元,假定A公司按年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A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所得稅稅率為25%。
要求:(1)計算投資性房地產成本模式與公允價值模式下所得稅的影響金額;(2)分析兩種計價模式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分析:(1)成本模式與公允價值模式下所得稅影響金額的計算 單位:萬元
(2)財務報表相關項目的影響。成本模式下“資產負債表”中“投資性房地產”項目金額降低20萬元、“利潤表”中的“營業成本”項目金額增加20萬元、“所得稅費用”項目金額是5萬元。公允價值模式下“資產負債表”中“投資性房地產”項目金額增加100萬元、“遞延所得稅負債”項目金額增加25萬元、“利潤表”中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項目金額增加100萬元、“所得稅費用”項目金額是25萬元。
(3)比較分析。成本模式下投資性房地產要計提折舊,利潤總額減少20萬元,所得稅費用減少5萬元;公允價值模式下投資性房地產不需計提折舊,公允價值的變動增加100萬元,但稅法計稅基礎不變,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25萬元,“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增加25萬元。比較兩種計價模式下,成本模式下會使企業利潤總額減少,公允價值模式下在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時會使企業利潤總額增加。
二、企業對會計政策選擇進行納稅籌劃的建議
1.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納稅籌劃。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要遵守會計法、會計準則等的相關規定,不能超越相關規定的要求,如發出存貨成本計價方法的后進先出法新會計準則已經取消了,企業就不能再采用了,因此企業在會計政策合理的選擇空間內進行納稅籌劃。
2.兼顧企業經營和發展目標。企業納稅籌劃的最終目的是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納稅成本。每個企業都要進行自身的經營和發展目標,運用會計政策選擇進行納稅籌劃是企業實現經營目標和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納稅籌劃時要兼顧企業的經營和發展目標,不能片面地只顧納稅額度的降低而影響企業全局的發展。
3.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運用會計政策進行納稅籌劃應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中,對于任一個產生稅收的環節都應進行籌劃,與企業各環節的管理密切聯系,考慮到內部管理與外部管理的利益關系。
4.考慮稅款繳納的時間價值。會計政策的選擇只是在納稅額度上的籌劃,會計人員應把納稅籌劃的時間價值因素考慮在內,在收入確認原則時盡量使用分期收款發出商品,延期確認收入降低利潤總額;在相關費用上做文章,如通過固定資產的折舊、壞賬準備的計提方法、無形資產的分攤費用等延期納稅給企業帶來節稅效果。
三、規范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納稅籌劃的對策
1.將納稅籌劃與偷稅、漏稅區分,加強社會審計監督的作用防范風險。在會計政策的選擇與納稅籌劃時,為了降低納稅成本,企業經常采取會計政策的變更達到目的,有些會計政策變更是符合會計準則規定的,但有些是不允許的,為了不影響國家的經濟利益,應加強審計監督的功能,加強風險的防范。
2.逐步規范和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稅法與稅收制度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為納稅籌劃提供依據。由于我國稅法、稅收制度的規定與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規定存在差異性,導致會計人員在運用會計準則與稅收執行人員執行中存在著不一致,難免會導致相互理解的偏差與執行的隨意性,因此對于逐步完善我國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稅法、稅收制度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是十分必要的,最好對相同事項的規定原則完全一致,縮小相同事項因不同的法律法規性規定的不同產生的差異,將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與會計執行環境、會計人員的素質結合起來權衡效率與公平。
(作者單位:廣東白云學院)
我國會計準則的規定為企業運用會計政策提供了選擇空間,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情況選用合理的會計政策,但不同會計政策的核算是不同的,從而影響企業所得稅的數額。本文采用比較法對企業存貨、投資性房地產不同會計政策下財務報表的影響進行分析,通過合法的途徑最小化納稅成本。
一、不同會計政策選擇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及納稅籌劃
1.存貨計價方法選擇的納稅籌劃。企業選擇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會使企業期末存貨成本和銷售成本不同,對企業所得稅產生不同的影響,企業在對存貨計價方法選擇之前,做好納稅籌劃。
例1:某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所得稅稅率為25%,5月1日甲材料庫存1000公斤,每公斤100元;8日購進甲材料500公斤,每公斤110元,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25日出售800公斤,每公斤不含稅售價為130元并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
要求:(1)采用先進先出法和加權平均法對企業5月份所得稅的影響;(2)假設8日購進的甲材料的買價是95元,采用先進先出法和加權平均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分析:(1)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下所得稅額的比較
(2)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下所得稅額的比較
(3)財務報表相關項目的影響。通過表1原材料價格上漲情況下比較可知,“利潤表”中的“營業成本”項目加權平均法下金額增加2 669元、“利潤總額”項目加權平均法下金額減少2 669元、“所得稅費用”項目加權平均法下金額減少667.25元;表2原材料價格下降情況下比較可知,“利潤表”中的“營業成本”項目先進先出法下金額增加1331元、“利潤總額”項目先進先出法下金額減少1331元、“所得稅費用”項目先進先出法下金額減少332.75元。
(4)比較分析與納稅籌劃。在購入原材料價格上漲時,采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的銷售成本會較低,提高了企業稅前利潤水平,使企業承擔了較多的所得稅費用,反而加權平均法加大了前期存貨的銷售成本卻減輕了稅負;在購入原材料價格下降時,采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的銷售成本會增加,降低了企業稅前利潤水平,使企業承擔了較少的所得稅費用,反而加權平均法增加了稅負。因此企業在存貨價格下降時采用先進先出法能降低稅負,在價格上漲時采用加權平均法對企業比較有利。
2.投資性房地產會計政策選擇的納稅籌劃。例2:A公司于2012年12月31日將自用辦公樓對外出租,出租時辦公樓的原價為1000萬元,已提折舊為200萬元,預計尚可使用年限為40年,預計凈殘值為0,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假定A公司計提折舊的方法、預計使用年限及預計凈殘值符合稅法規定。假設從2013年1月1日起,A公司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取得,如果2013年1月1日的公允價值分別為800萬元,2013年12月31日的公允價值為900萬元,假定A公司按年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A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所得稅稅率為25%。
要求:(1)計算投資性房地產成本模式與公允價值模式下所得稅的影響金額;(2)分析兩種計價模式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分析:(1)成本模式與公允價值模式下所得稅影響金額的計算 單位:萬元
(2)財務報表相關項目的影響。成本模式下“資產負債表”中“投資性房地產”項目金額降低20萬元、“利潤表”中的“營業成本”項目金額增加20萬元、“所得稅費用”項目金額是5萬元。公允價值模式下“資產負債表”中“投資性房地產”項目金額增加100萬元、“遞延所得稅負債”項目金額增加25萬元、“利潤表”中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項目金額增加100萬元、“所得稅費用”項目金額是25萬元。
(3)比較分析。成本模式下投資性房地產要計提折舊,利潤總額減少20萬元,所得稅費用減少5萬元;公允價值模式下投資性房地產不需計提折舊,公允價值的變動增加100萬元,但稅法計稅基礎不變,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25萬元,“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增加25萬元。比較兩種計價模式下,成本模式下會使企業利潤總額減少,公允價值模式下在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時會使企業利潤總額增加。
二、企業對會計政策選擇進行納稅籌劃的建議
1.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納稅籌劃。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要遵守會計法、會計準則等的相關規定,不能超越相關規定的要求,如發出存貨成本計價方法的后進先出法新會計準則已經取消了,企業就不能再采用了,因此企業在會計政策合理的選擇空間內進行納稅籌劃。
2.兼顧企業經營和發展目標。企業納稅籌劃的最終目的是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納稅成本。每個企業都要進行自身的經營和發展目標,運用會計政策選擇進行納稅籌劃是企業實現經營目標和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納稅籌劃時要兼顧企業的經營和發展目標,不能片面地只顧納稅額度的降低而影響企業全局的發展。
3.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運用會計政策進行納稅籌劃應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中,對于任一個產生稅收的環節都應進行籌劃,與企業各環節的管理密切聯系,考慮到內部管理與外部管理的利益關系。
4.考慮稅款繳納的時間價值。會計政策的選擇只是在納稅額度上的籌劃,會計人員應把納稅籌劃的時間價值因素考慮在內,在收入確認原則時盡量使用分期收款發出商品,延期確認收入降低利潤總額;在相關費用上做文章,如通過固定資產的折舊、壞賬準備的計提方法、無形資產的分攤費用等延期納稅給企業帶來節稅效果。
三、規范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納稅籌劃的對策
1.將納稅籌劃與偷稅、漏稅區分,加強社會審計監督的作用防范風險。在會計政策的選擇與納稅籌劃時,為了降低納稅成本,企業經常采取會計政策的變更達到目的,有些會計政策變更是符合會計準則規定的,但有些是不允許的,為了不影響國家的經濟利益,應加強審計監督的功能,加強風險的防范。
2.逐步規范和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稅法與稅收制度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為納稅籌劃提供依據。由于我國稅法、稅收制度的規定與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規定存在差異性,導致會計人員在運用會計準則與稅收執行人員執行中存在著不一致,難免會導致相互理解的偏差與執行的隨意性,因此對于逐步完善我國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稅法、稅收制度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是十分必要的,最好對相同事項的規定原則完全一致,縮小相同事項因不同的法律法規性規定的不同產生的差異,將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與會計執行環境、會計人員的素質結合起來權衡效率與公平。
(作者單位:廣東白云學院)
我國會計準則的規定為企業運用會計政策提供了選擇空間,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特點和情況選用合理的會計政策,但不同會計政策的核算是不同的,從而影響企業所得稅的數額。本文采用比較法對企業存貨、投資性房地產不同會計政策下財務報表的影響進行分析,通過合法的途徑最小化納稅成本。
一、不同會計政策選擇對財務報表的影響及納稅籌劃
1.存貨計價方法選擇的納稅籌劃。企業選擇不同的存貨計價方法,會使企業期末存貨成本和銷售成本不同,對企業所得稅產生不同的影響,企業在對存貨計價方法選擇之前,做好納稅籌劃。
例1:某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所得稅稅率為25%,5月1日甲材料庫存1000公斤,每公斤100元;8日購進甲材料500公斤,每公斤110元,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25日出售800公斤,每公斤不含稅售價為130元并開出增值稅專用發票。
要求:(1)采用先進先出法和加權平均法對企業5月份所得稅的影響;(2)假設8日購進的甲材料的買價是95元,采用先進先出法和加權平均法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分析:(1)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下所得稅額的比較
(2)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下所得稅額的比較
(3)財務報表相關項目的影響。通過表1原材料價格上漲情況下比較可知,“利潤表”中的“營業成本”項目加權平均法下金額增加2 669元、“利潤總額”項目加權平均法下金額減少2 669元、“所得稅費用”項目加權平均法下金額減少667.25元;表2原材料價格下降情況下比較可知,“利潤表”中的“營業成本”項目先進先出法下金額增加1331元、“利潤總額”項目先進先出法下金額減少1331元、“所得稅費用”項目先進先出法下金額減少332.75元。
(4)比較分析與納稅籌劃。在購入原材料價格上漲時,采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的銷售成本會較低,提高了企業稅前利潤水平,使企業承擔了較多的所得稅費用,反而加權平均法加大了前期存貨的銷售成本卻減輕了稅負;在購入原材料價格下降時,采用先進先出法計算的銷售成本會增加,降低了企業稅前利潤水平,使企業承擔了較少的所得稅費用,反而加權平均法增加了稅負。因此企業在存貨價格下降時采用先進先出法能降低稅負,在價格上漲時采用加權平均法對企業比較有利。
2.投資性房地產會計政策選擇的納稅籌劃。例2:A公司于2012年12月31日將自用辦公樓對外出租,出租時辦公樓的原價為1000萬元,已提折舊為200萬元,預計尚可使用年限為40年,預計凈殘值為0,采用年限平均法計提折舊,假定A公司計提折舊的方法、預計使用年限及預計凈殘值符合稅法規定。假設從2013年1月1日起,A公司所在地有活躍的房地產交易市場,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取得,如果2013年1月1日的公允價值分別為800萬元,2013年12月31日的公允價值為900萬元,假定A公司按年確認公允價值變動損益。A公司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所得稅稅率為25%。
要求:(1)計算投資性房地產成本模式與公允價值模式下所得稅的影響金額;(2)分析兩種計價模式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
分析:(1)成本模式與公允價值模式下所得稅影響金額的計算 單位:萬元
(2)財務報表相關項目的影響。成本模式下“資產負債表”中“投資性房地產”項目金額降低20萬元、“利潤表”中的“營業成本”項目金額增加20萬元、“所得稅費用”項目金額是5萬元。公允價值模式下“資產負債表”中“投資性房地產”項目金額增加100萬元、“遞延所得稅負債”項目金額增加25萬元、“利潤表”中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項目金額增加100萬元、“所得稅費用”項目金額是25萬元。
(3)比較分析。成本模式下投資性房地產要計提折舊,利潤總額減少20萬元,所得稅費用減少5萬元;公允價值模式下投資性房地產不需計提折舊,公允價值的變動增加100萬元,但稅法計稅基礎不變,遞延所得稅負債增加25萬元,“所得稅費用——遞延所得稅費用”增加25萬元。比較兩種計價模式下,成本模式下會使企業利潤總額減少,公允價值模式下在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時會使企業利潤總額增加。
二、企業對會計政策選擇進行納稅籌劃的建議
1.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納稅籌劃。企業在選擇會計政策時,要遵守會計法、會計準則等的相關規定,不能超越相關規定的要求,如發出存貨成本計價方法的后進先出法新會計準則已經取消了,企業就不能再采用了,因此企業在會計政策合理的選擇空間內進行納稅籌劃。
2.兼顧企業經營和發展目標。企業納稅籌劃的最終目的是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納稅成本。每個企業都要進行自身的經營和發展目標,運用會計政策選擇進行納稅籌劃是企業實現經營目標和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在納稅籌劃時要兼顧企業的經營和發展目標,不能片面地只顧納稅額度的降低而影響企業全局的發展。
3.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運用會計政策進行納稅籌劃應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中,對于任一個產生稅收的環節都應進行籌劃,與企業各環節的管理密切聯系,考慮到內部管理與外部管理的利益關系。
4.考慮稅款繳納的時間價值。會計政策的選擇只是在納稅額度上的籌劃,會計人員應把納稅籌劃的時間價值因素考慮在內,在收入確認原則時盡量使用分期收款發出商品,延期確認收入降低利潤總額;在相關費用上做文章,如通過固定資產的折舊、壞賬準備的計提方法、無形資產的分攤費用等延期納稅給企業帶來節稅效果。
三、規范企業會計政策選擇納稅籌劃的對策
1.將納稅籌劃與偷稅、漏稅區分,加強社會審計監督的作用防范風險。在會計政策的選擇與納稅籌劃時,為了降低納稅成本,企業經常采取會計政策的變更達到目的,有些會計政策變更是符合會計準則規定的,但有些是不允許的,為了不影響國家的經濟利益,應加強審計監督的功能,加強風險的防范。
2.逐步規范和完善我國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稅法與稅收制度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為納稅籌劃提供依據。由于我國稅法、稅收制度的規定與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規定存在差異性,導致會計人員在運用會計準則與稅收執行人員執行中存在著不一致,難免會導致相互理解的偏差與執行的隨意性,因此對于逐步完善我國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稅法、稅收制度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是十分必要的,最好對相同事項的規定原則完全一致,縮小相同事項因不同的法律法規性規定的不同產生的差異,將企業會計政策的選擇與會計執行環境、會計人員的素質結合起來權衡效率與公平。
(作者單位:廣東白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