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波
[摘 要]云南省主要的地方劇種——滇劇,在歷經百年的發展后,現進入發展的低谷時期。云南省各地滇劇團舉步維艱,究其原因,這是由于藝術人才的匱乏,阻礙了滇劇發展。一是楚雄滇劇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二是頂尖藝術人才對楚雄滇劇發展的影響;三是培養滇劇藝術人才的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地方劇種 阻礙 人才匱乏 發展
滇劇是云南省主要的地方劇種,明末至清乾隆年間先后傳入云南而逐漸發展形成的,約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滇劇以昆明官話為標準語言,有絲弦(源于較早的秦腔)、襄陽(源于漢調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調)三大聲腔,再加上豐富的板式調式和雜腔小調,使滇劇的唱腔形式多種多樣。時而高亢激越,時而優美抒情。在表演上,滇劇既承襲了中國戲曲大統,又有自己濃郁的云南地方特色。滇劇在云南各地的發展曾一度非常的繁榮,流行于云南九十多個縣市的廣大地區和四川、貴州的部分地區。
隨著時代的發展,戲曲走入低谷,全國戲曲十分不景氣。已經有百年歷史的滇劇也漸漸舉步維艱,發展緩慢。我作為楚雄州滇劇團一名從事滇劇表演藝術十多年的老演員,對于制約滇劇發展的因素,有一些自己思考,我認為藝術人才是阻礙滇劇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楚雄滇劇的發展離不開人才
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藝術劇院滇劇團是全州唯一的滇劇專業藝術表演團體,它其較成熟的表演程式和聲腔深受廣大滇劇愛好者和戲迷的喜愛。滇劇團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積極開辟演出市場。從1988年至2005年,創作、改編、移植大、小滇劇100余個。其中有傳統折子戲《三怕婆》、《湯懷自刎》、《孫悟空出六害》、《滿堂紅》、《獅子樓》等,現代滇劇小戲《調查》、《三月烽火》、《茶花上學》、《調解》等。楚雄滇劇表演藝術的發展,歷經清代,辛亥革命,民國時期,直至新中國成立以后,且不說它的起源,經過一百多年的興衰,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在多年的滇劇藝術表演實踐中,曾培養出李寶珍、況鑄、陳詔、陳月娥、陳碧波、溫源祖、王繼明、趙福德等一批有影響的滇劇表演藝術人材。由于1992年,這些老演員的退休,使演員陣容大為減弱。而在團的青年演員則大多剛從云南省藝術學校畢業,剛剛走上工作崗位沒有過多的藝術實踐,缺乏舞臺經驗,很難承擔重要角色,滇劇團出現了“青黃不接”的時代,陷入了困境。
如今云南省的滇劇團越來越少,各種人才匱乏,真的很令人擔憂和痛心。許多滇劇屆人士曾大聲疾呼“拯救滇劇吧”,但這種吶喊收效甚微。各種說法不一,有的說是領導不重視,有的說是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客觀上確實如此。如果從主觀上尋找因果,你會發現在我們怨天怨地的時候,沒有注重滇劇人才的培養這個重要環節。
改革無論怎樣進行都離不了人才,劇團的發展同樣離不開人才。演出場次少了,劇種的宣傳推廣力度就小了。各種人才的嚴重缺失。楚滇劇名角屈指可數,真正能搞唱腔設計,音樂創作的還有幾個?行當不齊、整體實力不強、各種天災人禍,這種惡性循環使楚雄滇劇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最后導致滇劇在低谷中徘徊不定。滇劇前輩為劇種焦慮萬分,有事業心的演員干著急,部分演員麻木不仁,劇目生產困難重重。滇劇藝術今非昔比,大家都在焦急不安中撞鐘度日。為何出現這種狀態?客觀因素不容否定,但主觀能量不足也是事實。
二、頂尖藝術人才對楚雄滇劇發展的影響
二十一世紀是多元文化、信息爆炸的世紀,也是人才激烈競爭的世紀。一個企業要有頂尖人物,一個劇團也要有頂尖名角來引領劇團的發展。提到《云南印象》,人們就會想到楊麗萍,為什么?這就是人才的名人效應。一個名人能撐起一個團隊,帶領這個團隊不斷的向前發展,滇劇藝術也是如此。在培養人才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名角的培養。一個團隊的應該做到愛才、惜才,把有激情、有希望、能作為的人才作為重點。給予關心、支持、愛護。對于人才的培養要有長期眼光,長遠規劃。分行當、分批次、分重點讓人才源源不斷地涌現出來,這樣才能加強團隊的整體實力。一個產品需要市場的驗證,一個演員需要舞臺的檢驗,一個名角需要觀眾的肯定。名角是一個劇團的名片,人才是舞臺的支柱,劇目是一個團隊的產品,有了這三者,楚雄滇劇才有可能達到振興。我國許多戲曲名角并非都是科班出身,名人帶出名角,這在戲曲界是個不爭的事實。楚雄滇劇屆的名角也曾有不少,有的已過世,有的還健在,請這些老藝術家們回團來帶一帶、傳一傳,哪怕是高薪聘請也值得,這些老藝術家才是真正的藝術財富。
人才是劇團發展的動力,楚雄滇劇的振興同樣離不開人才,人才的匱乏成為了楚雄滇劇藝術向前發展的最大阻力。過去遍及全省的滇劇團,現如今成建制的僅存省滇、玉滇。而楚雄和曲靖的滇劇團其實已不成建制,提到名角更是寥寥無幾,滇劇音樂人才鳳毛麟角。有些年輕演員連滇劇三大聲腔都不知曉,劇團還能發展嗎?一個劇種的特點,在于它的聲腔,所以楚滇的藝術人才培養首先應從聲腔開始。滇劇的聲腔不同于其他劇種,其藝術特征和特點很難把握,不用十年八年功夫認真學習,要達到精準是很難掌握到的。無論從事表演還是音樂伴奏都必須認真領會其特點和精髓。共性與特性是三大類唱腔特征,從每個音符到每個樂句,都有著較深的地方戲曲內涵。知曉其特征、把握其特點、明白其精髓,才能真正表達出滇劇聲腔的神韻。
現在許多人都提出戲曲藝術要創新,沒有繼承談何創新?大投入、大制作、大包裝、作為一種手段,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觀眾走進劇場首先是看戲,其次才是聲、光、電。傳統的滇劇藝術講究的是大寫意的詩畫和意境,把觀眾從有限的劇場帶到無限的想象空間。包裝只能起到烘托效果。靠投入、制作、包裝不能拯救一個劇種,真正能讓一個劇種復活、生存、發展的還是人才(名角)。我們常說出戲出人才,但再好的戲沒有人才的支撐,誰去體現劇本的主題,誰去表達劇作者的創作意圖?人才才是真正是一個劇團發展的核心力量。楚雄滇劇從它的產生、發展、興盛,幾經風雨,幾經變革,說白了還是離不開人才。
三、培養滇劇藝術人才的方法和途徑
楚雄滇劇的振興是人才的振興,人才興旺楚雄滇劇發展。滇劇藝術人才的培養刻不容緩。越劇、豫劇、黃梅戲等同樣是地方劇種但談到這些劇種,人們不僅熟知、津津樂道,更能唱上幾句而受人夸贊。特別是這些年來,越劇、豫劇、黃梅戲等一些地方劇種演出熱鬧非凡人才輩出,這與他們在人才培養上是分不開的。立名角、開辦學校、培養專門的劇種人才,從娃娃培養起下了很大的功夫,使得人才一撥撥涌現。想想我們,看看人家真叫人羨慕不已。這種靠人才振興劇種的做法才是真正的真知灼見。我們為何不效仿、借鑒?
有的地方劇種劇團得于保留,很大程度上是名角人才取到了很大作用。人才的影響力越大對社會的影響力更大,領導、觀眾也才更認可。光靠政策扶持的劇團是不靠譜的,一旦失去政策的支持,劇團的生存也就成問題。劇團的真正支持者應該是觀眾。只有接上觀眾這塊地氣,劇團也才能存活,沒有觀眾劇團也就消失了,沒有劇團的劇種也就消亡。
楚雄滇劇人才的培養要從娃娃抓起,“靠兩條腿走路”。從專業院校就要把好“入門關”,選好真正的苗子,請真正懂滇劇的老師教課。導師的功力決定學生的素質。俗話說“名師出高徒”。科學系統的把滇劇藝術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真正學到滇劇藝術的真諦。同時還可以學校、劇團聯合辦學,這樣的做法可以得到互補、共贏。以團帶班,這條路是劇團長走的路。不用多說,業內人士都知道。但是一定要用人才(名角)帶人,名角帶人才當桃李滿天下時,那將是一筆多大的財富。當有了更多更好的接班人時,劇團發展了,劇種不就能更好的生存發展。
楚雄滇劇藝術的發展,要有長遠規劃。人才的培養劇團要有自己的方向,把握時代的脈搏,“造就滇劇藝術人才,振興楚雄滇劇藝術才”才不是一句空話。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振興傳統的滇劇藝術,使之不至于被歷史發展的洪流所淹沒,所淘汰。只要我們有決心、有勇氣,攜手共進,我們必將迎來滇劇藝術的春天,讓它開放出更加艷麗的花朵。
(責任編輯:曉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