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林興
流傳千載幾度繁盛
我國的京劇藝術與古希臘的悲喜劇,印度的梵劇并稱為世界三大古老劇種。京劇的藝術形式是保留最完整的。據說中國的戲曲來自原始歌舞,在漢代民間出現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據說,戲劇一詞最早使用是在唐代,當時的戲劇主要包括:全能戲、歌舞戲、參軍戲、傀儡戲等。幅員遼闊的大唐,戲劇方面充分吸收各種文化中的養分。它受到西域歌舞戲劇的深刻影響,又得到印度梵劇的濡染。唐玄宗李隆基對于歌舞戲劇的愛好,為戲劇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溫州(古稱永嘉)一帶的宋元南戲則堪稱我國最早的較為成熟的戲曲表演形式。元代由于科舉制度一度被廢除,很多知識份子空有滿腹經綸卻報國無門。仕途之路不通,文人們開始戲曲劇本的創作,機緣巧合之下造就了元雜劇的黃金時代。十四世紀昆曲在蘇州興起,后經江南文人改良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在中國劇壇獨領風騷近300年。清代開始,戲曲舞臺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戲曲的民間化和通俗化。“花雅之爭”最終以“花部”勝利告終,為后來的京劇在表演藝術和戲曲文學的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近代以來戲劇界更是百花齊放,一時間大師輩出,流派紛呈,劇目繁多,劇種迭起。上世紀20年代,經《順天時報》公開評選,“四大名旦”脫穎而出。梅蘭芳的端莊典雅,尚小云的俏麗剛健,程硯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嬌昵柔媚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他們的“四大流派”,開創了京劇舞臺上以旦為主的格局。彼時梨園的繁盛為今人無法想向,如“梅黨”(梅蘭芳先生周圍的超級粉絲、智囊團等統稱),之熱情甚至瘋狂程度比起現在的追星族們有過之而無不及。
銳意進取再譜新篇
然而,時光飛逝隨著文化活動的日益多元化,各種外來文化的不斷滲透,傳統戲劇備受冷落,甚至出現臺上演員比臺下觀眾多的尷尬局面,作為國粹的京劇倍感落寂,有的地方劇種則面臨著絕跡的危險。
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在許多地方國營劇團數量銳減,尚存的國營劇團也多數處于非常困難的境地。這一現象的出現,固然有非常復雜的社會變化與藝術自身發展等多種原因,但是文化領域相對于社會其它領域在體制改革方面的嚴重滯后,則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因此,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劇團體制改革的新思路,已經成為文化領域體制改革的當務之急。面對我們的傳統戲劇藝術的危機,有識之士紛紛進言獻策為其再度興盛而努力。從劇本編寫、唱腔設計到服裝舞美、燈光布景都在不斷推陳出新。
近些年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民營劇團作為文化體制改革中的新生事物應運而生。作為一種新的辦團模式,它自籌資金,自置設備,自招人馬,自謀生存。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在已有民營劇團數千家,涵蓋了戲劇、歌舞、曲藝、雜技、魔術、木偶、皮影等眾多藝術門類。解決了一些劇種生存困境的同時,也為繁榮基層演出市場、豐富城鄉文化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改革開放的產物,民營劇團自誕生之日起,便按準市場脈搏,體制機制上靈活多變,充滿了競爭活力。他們不受編制、人員性質等限制,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簡便、靈活、易行、有效的管理辦法。在人員管理上,團長與演職人員依法簽訂勞動合同;在資產管理上,根據個人投資或共同投資等不同情況,制定相應方案;在收入分配上 ,體現多勞多得原則。他們努力適應市場的需求,充分發揮戲曲自有的魅力、發掘演職人員的創造力吸引觀眾,為傳統戲劇藝術永葆青春、再創輝煌奮發圖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