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俊有
[摘 要]在我國城市化進程愈演愈烈的今天,曾經位于城郊的老工業區,逐漸變成城市中心,從而進入公眾的眼球,老工業建筑特有的文化、歷史價值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其保護與改造也就成了當今的熱點話題。長沙的老廠房該何去何從呢?如何保護與開發長沙的老廠房,使之成為長沙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 長沙老廠房 藝術新區
一、長沙老廠房的現狀與保護老廠房的重大意義
長沙作為我國中南地區的重要工業城市,分布著大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蘇式廠房建筑,如:長沙倉儲業遺址、開福寺路20號原糧一庫倉庫、長沙鋼鐵廠煉鋼車間、長沙市重型機械廠車間等一大批老工業廠房遺產。如今,老廠房大都因跟不上時代的進步,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形同廢置,被列為將要拆除建筑。
工業遺產類文物和歷史古跡相比,更容易被人們忽視,我們必須重視并加以保護。工業遺產也是一個城市的發展記憶,一個時代財富的載體。這類工業遺產既具有歷史研究價值,又有現實的意義。但隨著我國城市化的發展,城市面貌日新月異,高樓林立,接著而來的是老舊建筑的不斷倒下,而替代它的多數是國際主義風格的“方盒子”,其建筑千篇一律。而這樣做導致的結果是使我們的城市失去歷史的沉淀,讓人們找不到城市的發展軌跡,所有的都是新事物,會讓人們驚慌地問道我們的城市是從何而來的。也會讓老一輩的人們找不到曾經的身影,找不到可以遙想當年的地方。我們提倡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為什么不通過我們的設計與規劃,給這些被人們所遺忘的老工業建筑第二次生命。打破舊事物一定會被新事物所替代的宿命,同時也對曾經為祖國工業化奮戰在老廠房的工業先鋒們給予心靈的寄托場所。
二、國內外文化創意產業與老工業遺產建筑成功聯姻的例子
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島,一個占地不足0.17平方英里的地方,曾經是裝卸碼頭和機械轟隆的地方。如今已經成為聞名于世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成為世界上首次將工廠倉庫區列為歷史文化遺產并受到法律保護的地方。在巴黎塞納河左岸,廢舊的老火車站里懸掛著當代著名的藝術作品,成為巴黎三大藝術寶庫之一。在奧馬哈,閣樓和工作室里回蕩著搖滾樂,而并不是俗不可耐的聲音,在美國和歐洲曾經的大煙囪、老廠房和倉庫,現在被定義成新的街區甚至城市。而這股旋風早已跨過大洋彼岸,在中華神州大地開出一朵朵燦爛之花。
每一個大都市都有一片屬于自己的藝術特區,如是紐約的SOHO,芝加哥的SUHU,北京的798,上海的八號橋…… 這個在紐約一炮而紅的概念席卷全球,對全球藝術創意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長沙作為湖南省會城市與中國中南地區的門戶,建立一個中南地區藝術中心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長沙藝術創意中心與長沙的藝術建設緊密相連,共同進步。每一棟紅磚廠房,都有一段沉睡的歷史,經過長年的歲月沉淀和歷史升華,百廢待興。
三、將老廠房改造成藝術文化創意產業特區是最為合適的一種
老廠房適合改造成藝術文化創意產業區具備以下三項條件:
(1)在于廠房建筑主體結構堅固、空間高大靈活、建筑體量大,因而可以容納各種非日常的工作與活動。可滿足藝術家們各種創作活動,這是日常生活空間所不能給予的。
(2)藝術創作者熱衷于工業遺產中鱗次櫛比的北向天窗、高聳的紅磚煙囪、斑駁生銹的鋼鐵屋架,其高大的空間、自然的采光、原始的情趣。而這些蘊涵著工業造型美學特點的環境,會深深刺激著藝術家們活躍的大腦,靈感一觸即發、一拍即合。
(3)一份舊報紙訴說著一段往事,一棟舊建筑承載著一段歷史,通過物質的元素,使空間中彌漫著非物質的氣氛,形成一種特有的場所感,而這種場所感正是藝術創作所需要的,同時也是新建筑所不具備的。
四、長沙應該如何打造這樣的藝術文化特區?
在全國老工業建筑改造工程愈演愈烈的今天,長沙的老廠房改造工程,要立足于我國現實的基本國情。在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的同時,要研究改造工程的現實意義,切不可照搬照抄、急于求成。要與城市的發展相適應,要與振興老工業基地相聯系。改造工程一定要有湖南本土特色,要充分吸收湖湘文化之精髓。只有這樣做才能使長沙的藝術文化創意產業走得更遠、更長,才能不被眾多改造工程的浪潮所埋沒,才能使之成為長沙新的經濟增長點。
1、老工業區的前期規劃
在廠房改造之前,先通過綜合梳理,分類甄別。劃定規劃范圍,確定改造面積,了解改造區的基礎設施情況,如道路情況、供水供電情況、綠化環境等。要求對區內的每一棟建筑進行實地勘察,了解建筑質量,建筑質量達不到改造要求的給以加固處理,加固后仍達不到要求且無歷史保護價值的給以拆除并進行重新規劃,保證后期改造工程的安全性。勘察、測量后繪制出專業基地圖紙。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市政基礎設施、道路交通設施、綠地和公共開敞空間,增強生態系統的建設。使改造區符合當代人對居住環境的要求。
2、改造工程的主要形式
(1)設計以“舊物改造”為主題,以舊物改造后重新利用、應用大量的廢舊材料物品進行復古的裝飾,提倡老建筑的原汁原味,讓老建筑煥發出新的生命為設計的出發點。
(2)設計以“新舊搭配”為主題,老建筑與新的裝飾材料相融合碰撞,形成新舊建筑的完美結合。強調舊物回收利用,通過新穎的空間設計、新舊材料搭配使用、富有舊工業時代復古的裝飾,實現與時俱進、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3)設計以“建筑翻新”為主題,應用老建筑的結構形式與建筑框架,對其進行重新規劃,翻新后重新再利用。
(4)設計以“挖掘舊工業元素”為主題,對一些具有歷史價值的元素給以重點保護,如大煙囪、鐵軌、老火車頭、生銹的老機床等。將這些舊工業元素改造成園區景觀雕塑。以點到線到面的形式點綴其中,構筑出一幅兼有舊工業時代氣息的畫面,讓人聯想和回憶起當時的社會場景。endprint
3、主要研究內容
在廠房改造室內設計中要研究的主要問題:如何在開發與保護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使既達到改造的目的,又對工業遺產有確實有效的保護?如何將湖湘文化的元素應用到室內外的裝飾之中?如何充分利用建筑原有的裝飾元素進行統一風格的裝飾?如何將新舊材料合理搭配碰撞出最完美的裝飾藝術?
4、廠房改造的空間規劃
廠房建筑多為方形,面積巨大,空間空曠開闊,內部空間多單調、乏味、缺乏特征,所以要將其室內空間重新整合規劃,規劃出“以人為本”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場所。可充分利用廠房等建筑的巨大場地,分割出獨特的個性空間,開展藝術展覽、創作,小劇場演出等文藝活動。在空間功能布局上,可劃分為工作區、住宿區、休閑娛樂區和展示區等。空間規劃形式上,可劃分為三層、兩層、躍層和中空等多種交叉空間。空間形式多種多樣,可滿足眾多空間規劃形式。
要使空間更具有湖湘文化的特色,廠房內部空間規劃必須要有別于其他空間,要以更加激進、更加跳躍的方式去表達空間的疏密關系與尺度關系。空間規劃不追求對稱性和工穩性,空間規劃上要更加偏向感性化一些,要有敢為“天下先”的豪邁氣概。湖南素有愛國主義和紅色革命的傳統,所以在空間氣氛和色彩的把握上要更加體現出張揚、跳躍和激進,富有反抗精神。
5、材料
材料選擇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室內空間的效果。而在廠房改造工程材料的選擇上,往往會挖掘原有的材料特點,如舊廠房里廢棄的舊管道、銹跡斑斑的鐵框架和粗糙的紅磚墻面等都將成為設計表達的元素,營造出舊廠房特有的魅力,以延續舊廠房建筑特有的歷史氛圍。
在保持廠房特有的舊工業氣氛的同時,又要充分展現湖湘文化的特色,所以新材料的選用要體現出“敦厚雄渾”,不受拘束的生猛性情,要充分體現出“敦樸”的感覺。所以裝飾工程可以應用大量未加修飾的原生態裝飾材料,如:天然的木材、未加打磨的石材等。
五、工業遺產保護的難點
湖南大學設計研究院教授、湖南省文物建筑管理專家組組長蔡道馨說:“工業遺產保護的難點,首先在于人們頭腦中的‘拆舊換新觀念。隨著城市逐漸擴大,原來位于城市邊緣的一些老企業,逐漸變為了城市的中心。一些決策者認為,這些工業企業的面貌已與城市環境格格不入,不如干脆一拆了之。一些老工業企業面臨倒閉,許多企業采取土地置換的方式,將大量工業遺產用于房地產開發。這是許多工業遺產消失的主要原因。”(轉引自熊遠帆、孫振華《保護老廠房舊設備 留住工業文明的記憶》,載2011-07-08 《湖南日報》第4版 “特別關注”欄 )
這種現象相當普遍,政府沒有確立專門保護工業遺產的部門,而多數企業也沒有負責對老廠房進行保護和維護,導致工業文物處于無人負責的狀態。
一個城市的工業遺產的保護,涉及到廠方和住建、規劃、環保等眾多部門,是個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需要各方統籌協調下進行。社會普遍沒有認識到工業遺產的特殊價值,對工業遺產的開發與保護存在重大盲區。
六、總結
這個興起于二十世紀下半葉的廢棄工業建筑空間改造利用的運動,在紐約一炮而紅,影響著全世界。在二十世紀后期傳入中國后,迅速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生根發芽”,對我國老工業建筑的開發與保護和藝術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歐美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探索與實踐已有半個多世紀了,達到成熟的階段。而我國因起步比較晚,則剛從探索階段發展到自由上升的階段。而作為內陸城市的長沙,對于老工業建筑的改造工程處于探索階段,要走的路還很漫長。
(責任編輯:尹雨)
參考文獻:
[1][美]Garol Berens《工業遺址的再開發利用》
[2]熊遠帆、孫振華 《保護老廠房舊設備 留住工業文明的記憶》,載《湖南日報》2011-07-08
[3]周博《從環境藝術的角度看舊廠房的改造和利用》,河北工業大學碩士論文,來源:http://www.docin.com/p-126467010.html
[4]《上海創盟國際建筑老廠房改造》,來源:http://mixinfo.id-china.com.cn/a-6660-1.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