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芳
摘?要:中職教育要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其中,以能力為本位是教學基礎。本文就能力本位的機械制圖教學改革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評價模式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能力本位?機械制圖?改革
機械制圖是中職院校機械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又是學生從事職業崗位必備的基本技能。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具有一般復雜程度機械圖樣的識讀和繪制能力,達到職業崗位所需的社會能力和職業能力,是機械制圖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為此筆者結合教學實際,進行了能力本位的機械制圖教學改革探索。
一、設置能力本位的教學目標
能力本位的機械制圖教學目標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更要關注教學的過程和方法以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參與,主動地獲取知識,習得技能;了解知識和技能的形成過程,掌握和運用技能;讓學生有健康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針對以上情況,設置如下能力目標。
一方面是知識和技能目標。讓學生掌握機械制圖有關原理及應用,培養學生運用原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具有一般復雜程度機械圖樣的識讀與繪制能力。
另一方面是素質和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嚴肅認真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口頭表達及溝通能力,自學及接受繼續教育的能力等。
二、進行能力本位的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1.加強直觀教學和形象教學,為學生能力的提高創造條件
機械制圖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基礎課,它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空間想象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對于剛到職業學校的學生來說,對抽象的圖樣所表達的含義沒有感性認識,缺乏學習制圖所需的各種能力,因此學習起來有一定困難。教師應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入手,多采用直觀教學,降低學習難度,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課堂上可利用模型、多媒體反復演示,讓學生有更多的感知形體的機會,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有效建立學生的空間概念,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構思物體空間形狀的能力。還可帶領學生到實習車間和工廠參觀,了解各種機械的實際用途和使用原理,讓學生有更多的形象儲備,在看得見摸得著的情景中理解理論知識,掌握識讀和繪制圖樣的技能。
2.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和強化學生的行動能力
能力本位的課程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行動能力為核心,這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采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比如可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按能力目標將教學內容設置成不同的項目任務,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相關知識、收集信息、分析、決策、實施等環節將任務完成。還可根據實際情況劃分學習小組,由小組成員共同協作進行,擴大學生交流及教學互動,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種“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協作意識。
3.增加實踐性教學,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如今的制造業需要具有較強可塑性、適應性、創新性的應用型和操作型人才。所以職業類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更應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行必要的操作訓練。一是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手工小制作。比如在學習三視圖的投影規律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三面投影體系;在學習基本體的三視圖時做一些基本體的模型等,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增加學習的趣味性。二是安排測繪實習課。要求學生對零部件進行拆裝、測量和繪圖。三是有針對性地提供相關機械類工廠的加工圖樣供學生閱讀,加強與實際生產間的聯系。通過實踐性教學,提高了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加深對國家標準的記憶,對工藝結構的了解,對技術要求的熟悉,使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能盡快地適應工作要求,提高自身競爭力。
三、采用體現能力的評價模式
根據課程教學項目內容與組織形式,選擇靈活、科學、簡便且能體現能力的評價模式。評價的標準不局限于“對”或“錯”;評價過程不僅是對結果進行評價,更重要的是對過程進行評價,包括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各種能力的表現。對小組的評價,不是以哪組的方案最優作為唯一的評價依據,小組成員間的互相協作、互幫互助的團隊精神也作為重要的評價依據之一,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
教學實踐證明,能力本位的機械制圖教學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未來更好地就業和創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龍口礦業集團高級技工學校)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