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鋒
摘?要:本文以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60名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分層次教學在提高中職籃球課教學效果中的作用。
關鍵詞:籃球課?分層次教學法?效果
在各類學校的體育課程中,籃球一直是絕大部分男同學所鐘愛的體育項目,但學生在素質、技術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現象時,就往往會導致籃球課教學質量不高。筆者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嘗試各種教學方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在中職學生籃球課教學應用分層次教學法的情況加以說明,以供讀者借鑒。
一、分層次教學法的教學實驗
1.研究對象和樣本
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機電一體化專業和汽車維修專業共60名中職學生。
2.研究方法
筆者綜合采用參考文獻法、實驗法及對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圖書館、互聯網上搜集相關文獻和資料,同時搜索電子文獻數據庫,如知網等,重點搜集了國內分層次教學法在籃球等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的相關資料。然后對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市機電一體化專業和汽車維修專業共60名中職學生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了實驗,在分別對兩組實驗對象進行實驗之后,將最終的結果進行了深入的對比分析,以此得出分層次教學法在籃球課中的應用效果。
3.分層教學法
筆者將實驗組中的60名學生根據其對籃球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與自身的技能水平分為不同的層次。其中,對有的學生進行技能與理論知識兩方面的強度培養,同時還要通過技術的傳授來優化教學效果;而對于有的學生則要進行與對照組相似的教學方法;對于有的學生則是要注重對其基本技術理論方面的練習。
二、分層次教學法教學實驗的分析
1.實驗前結果與分析
(1)實驗前兩組跑籃成績和投籃成績分析。筆者首先對這60名學生進行跑籃成績和投籃成績進行了測試。通過測試的結果看,實驗組跑籃成績均值為39.14秒,而對照組均值則為39.69秒,而且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最好成績分別為33.3秒和34.1秒,兩組的最差成績44.7秒和45.2秒。實驗組學生的投籃成績平均值為3.8個,而對照組為3.4個。兩組學生的最差成績都是1個,最好成績都是7個。由實驗數據看,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跑籃成績和投籃成績的均值、最好成績和最差成績都很相似,而且P>0.05,這就直接說明兩組跑籃成績和投籃成績方面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2)實驗前兩組理論成績分析。筆者同時對兩組學生進行了籃球理論方面的測試,通過測試成績發現,實驗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平均值為5.1,對照組為5.3,并且最好成績分別為9和8。兩組學生的最差成績都是1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最好成績和最差成績兩方面都較相似,并且P>0.05,所以兩組學生在理論方面也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2.實驗后結果及分析
(1)實驗后兩組跑籃成績分析。由表1我們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學生跑籃平均值為34.14秒,與實驗前的數據對比后發現增加了5秒。對照組平均值則為37.67秒,與實驗前數據對比后發現增加3秒。由此可以得出實驗組平均值提高幅度稍大的結果,這就說明采用分層次教學的學生的跑籃成績平均值提高幅度比對照組大。
表1?實驗后兩組學生跑籃成績分析表(單位:秒)
組別 樣本量 均值 最好成績 最差成績 標準差 P T
實驗組 30 34.23 29.3 40.7 1.6 0.000 16.736
對照組 30 37.22 31.1 41.2 1.66
(2)實驗后兩組投籃成績分析。由表2我們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投籃平均值為5.7,與實驗前數據對比后發現提高了1.9。對照組平均值為4.4,與實驗前對比后發現提高了1。由此可以得出實驗組平均值提高幅度比對照組大的實驗結果,這就說明采取分層次教學學生投籃成績平均值提高幅度比對照組較大。
表2?試驗后兩組學生投籃成績分析表(單位:個)
組別 樣本量 均值 最好成績 最差成績 標準差 P T
實驗組 30 5.7 8 4 0.72 0.012 1.187
對照組 30 4.4 8 2 0.68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本次對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機電一體化專業和汽車維修專業共60名中職學生的分層次教學實驗前后各項數據對比分析,分層教學方法能夠較好地提高學生的測試成績與身體素質,但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所產生的影響比較小。因此在籃球課中,教師要盡可能使用分層教學法提高學生的籃球水平,從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彭昕.籃球選項課分層分組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1(3).
(作者單位: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
endprint
摘?要:本文以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60名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分層次教學在提高中職籃球課教學效果中的作用。
關鍵詞:籃球課?分層次教學法?效果
在各類學校的體育課程中,籃球一直是絕大部分男同學所鐘愛的體育項目,但學生在素質、技術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現象時,就往往會導致籃球課教學質量不高。筆者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嘗試各種教學方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在中職學生籃球課教學應用分層次教學法的情況加以說明,以供讀者借鑒。
一、分層次教學法的教學實驗
1.研究對象和樣本
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機電一體化專業和汽車維修專業共60名中職學生。
2.研究方法
筆者綜合采用參考文獻法、實驗法及對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圖書館、互聯網上搜集相關文獻和資料,同時搜索電子文獻數據庫,如知網等,重點搜集了國內分層次教學法在籃球等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的相關資料。然后對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市機電一體化專業和汽車維修專業共60名中職學生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了實驗,在分別對兩組實驗對象進行實驗之后,將最終的結果進行了深入的對比分析,以此得出分層次教學法在籃球課中的應用效果。
3.分層教學法
筆者將實驗組中的60名學生根據其對籃球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與自身的技能水平分為不同的層次。其中,對有的學生進行技能與理論知識兩方面的強度培養,同時還要通過技術的傳授來優化教學效果;而對于有的學生則要進行與對照組相似的教學方法;對于有的學生則是要注重對其基本技術理論方面的練習。
二、分層次教學法教學實驗的分析
1.實驗前結果與分析
(1)實驗前兩組跑籃成績和投籃成績分析。筆者首先對這60名學生進行跑籃成績和投籃成績進行了測試。通過測試的結果看,實驗組跑籃成績均值為39.14秒,而對照組均值則為39.69秒,而且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最好成績分別為33.3秒和34.1秒,兩組的最差成績44.7秒和45.2秒。實驗組學生的投籃成績平均值為3.8個,而對照組為3.4個。兩組學生的最差成績都是1個,最好成績都是7個。由實驗數據看,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跑籃成績和投籃成績的均值、最好成績和最差成績都很相似,而且P>0.05,這就直接說明兩組跑籃成績和投籃成績方面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2)實驗前兩組理論成績分析。筆者同時對兩組學生進行了籃球理論方面的測試,通過測試成績發現,實驗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平均值為5.1,對照組為5.3,并且最好成績分別為9和8。兩組學生的最差成績都是1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最好成績和最差成績兩方面都較相似,并且P>0.05,所以兩組學生在理論方面也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2.實驗后結果及分析
(1)實驗后兩組跑籃成績分析。由表1我們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學生跑籃平均值為34.14秒,與實驗前的數據對比后發現增加了5秒。對照組平均值則為37.67秒,與實驗前數據對比后發現增加3秒。由此可以得出實驗組平均值提高幅度稍大的結果,這就說明采用分層次教學的學生的跑籃成績平均值提高幅度比對照組大。
表1?實驗后兩組學生跑籃成績分析表(單位:秒)
組別 樣本量 均值 最好成績 最差成績 標準差 P T
實驗組 30 34.23 29.3 40.7 1.6 0.000 16.736
對照組 30 37.22 31.1 41.2 1.66
(2)實驗后兩組投籃成績分析。由表2我們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投籃平均值為5.7,與實驗前數據對比后發現提高了1.9。對照組平均值為4.4,與實驗前對比后發現提高了1。由此可以得出實驗組平均值提高幅度比對照組大的實驗結果,這就說明采取分層次教學學生投籃成績平均值提高幅度比對照組較大。
表2?試驗后兩組學生投籃成績分析表(單位:個)
組別 樣本量 均值 最好成績 最差成績 標準差 P T
實驗組 30 5.7 8 4 0.72 0.012 1.187
對照組 30 4.4 8 2 0.68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本次對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機電一體化專業和汽車維修專業共60名中職學生的分層次教學實驗前后各項數據對比分析,分層教學方法能夠較好地提高學生的測試成績與身體素質,但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所產生的影響比較小。因此在籃球課中,教師要盡可能使用分層教學法提高學生的籃球水平,從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彭昕.籃球選項課分層分組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1(3).
(作者單位: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
endprint
摘?要:本文以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60名中職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分層次教學在提高中職籃球課教學效果中的作用。
關鍵詞:籃球課?分層次教學法?效果
在各類學校的體育課程中,籃球一直是絕大部分男同學所鐘愛的體育項目,但學生在素質、技術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現象時,就往往會導致籃球課教學質量不高。筆者結合多年實踐教學經驗,嘗試各種教學方法,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下面就在中職學生籃球課教學應用分層次教學法的情況加以說明,以供讀者借鑒。
一、分層次教學法的教學實驗
1.研究對象和樣本
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機電一體化專業和汽車維修專業共60名中職學生。
2.研究方法
筆者綜合采用參考文獻法、實驗法及對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圖書館、互聯網上搜集相關文獻和資料,同時搜索電子文獻數據庫,如知網等,重點搜集了國內分層次教學法在籃球等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的相關資料。然后對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市機電一體化專業和汽車維修專業共60名中職學生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了實驗,在分別對兩組實驗對象進行實驗之后,將最終的結果進行了深入的對比分析,以此得出分層次教學法在籃球課中的應用效果。
3.分層教學法
筆者將實驗組中的60名學生根據其對籃球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與自身的技能水平分為不同的層次。其中,對有的學生進行技能與理論知識兩方面的強度培養,同時還要通過技術的傳授來優化教學效果;而對于有的學生則要進行與對照組相似的教學方法;對于有的學生則是要注重對其基本技術理論方面的練習。
二、分層次教學法教學實驗的分析
1.實驗前結果與分析
(1)實驗前兩組跑籃成績和投籃成績分析。筆者首先對這60名學生進行跑籃成績和投籃成績進行了測試。通過測試的結果看,實驗組跑籃成績均值為39.14秒,而對照組均值則為39.69秒,而且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最好成績分別為33.3秒和34.1秒,兩組的最差成績44.7秒和45.2秒。實驗組學生的投籃成績平均值為3.8個,而對照組為3.4個。兩組學生的最差成績都是1個,最好成績都是7個。由實驗數據看,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跑籃成績和投籃成績的均值、最好成績和最差成績都很相似,而且P>0.05,這就直接說明兩組跑籃成績和投籃成績方面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2)實驗前兩組理論成績分析。筆者同時對兩組學生進行了籃球理論方面的測試,通過測試成績發現,實驗組學生的理論成績平均值為5.1,對照組為5.3,并且最好成績分別為9和8。兩組學生的最差成績都是1分。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最好成績和最差成績兩方面都較相似,并且P>0.05,所以兩組學生在理論方面也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2.實驗后結果及分析
(1)實驗后兩組跑籃成績分析。由表1我們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學生跑籃平均值為34.14秒,與實驗前的數據對比后發現增加了5秒。對照組平均值則為37.67秒,與實驗前數據對比后發現增加3秒。由此可以得出實驗組平均值提高幅度稍大的結果,這就說明采用分層次教學的學生的跑籃成績平均值提高幅度比對照組大。
表1?實驗后兩組學生跑籃成績分析表(單位:秒)
組別 樣本量 均值 最好成績 最差成績 標準差 P T
實驗組 30 34.23 29.3 40.7 1.6 0.000 16.736
對照組 30 37.22 31.1 41.2 1.66
(2)實驗后兩組投籃成績分析。由表2我們可以看出,實驗后實驗組投籃平均值為5.7,與實驗前數據對比后發現提高了1.9。對照組平均值為4.4,與實驗前對比后發現提高了1。由此可以得出實驗組平均值提高幅度比對照組大的實驗結果,這就說明采取分層次教學學生投籃成績平均值提高幅度比對照組較大。
表2?試驗后兩組學生投籃成績分析表(單位:個)
組別 樣本量 均值 最好成績 最差成績 標準差 P T
實驗組 30 5.7 8 4 0.72 0.012 1.187
對照組 30 4.4 8 2 0.68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本次對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機電一體化專業和汽車維修專業共60名中職學生的分層次教學實驗前后各項數據對比分析,分層教學方法能夠較好地提高學生的測試成績與身體素質,但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所產生的影響比較小。因此在籃球課中,教師要盡可能使用分層教學法提高學生的籃球水平,從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彭昕.籃球選項課分層分組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1(3).
(作者單位:增城市職業技術學校)
endprint